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益于北京人艺的重排复演,有幸再度品味了话剧《天下第一楼》。就是这样一部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也缺乏流行时尚感和各种噱头的话剧,我从23岁看到46岁,沉醉了将近十遍。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跟你一起成长的伙伴,也像深不可测的海洋,随着年龄、经历和见识的增长,每一次都看到上一次没体会到的东西。这其实是很难的,绝大多数戏剧包括很多徒有虚名的“名剧”,什么时候看都是一样的,苍白乏味,一览无余。我的一家之言:北京人艺迄今为止最好的剧作不是《茶馆》而是《天下第一楼》,前者只是演的年头长、作者名声大而已,还有特定年代剧本创作的非文学因素在内,且老舍的小说成就在戏剧之上。而后者是纯粹的力透纸背。我相信放到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再来看,《天下第一楼》会更能代表二十世纪北京人艺的创作高度。
《天下第一楼》经久不患的艺术生命力来自哪里?按照时下人们的思维定式,首先要往名导演和大明星上靠。可当年的导演夏淳和主演谭宗尧、林连昆都已作别,《天下第一楼》还是一如既往地触目惊心甚至有过之无不及,靠的无非是剧作家何冀平的笔下风雷。如今提起《天下第一楼》,很多人联想起的不是那些台前性妙性肖的明星艺术家和台后运筹帷幄的著名导演,而是把思想“潜伏”进字里行间的何冀平,这无疑是对剧作家的最大肯定。
一棵参天大树,你能见其挺拔,却常无视其根深;一幢摩天大楼,你能见其高耸入云,却常无视其地基深厚;一部戏剧影视,你能见其台前热闹,却常常无视其幕后玄妙,更不用说幕后的幕后——那条看不见的战线:剧作。
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它需要剧作家偶然的灵光乍现、灵感天降,然后笔下生花,让这颗宝贵的种子一点一点发芽、长大。在这个育苗过程中,后来何等大牌的导演、多么当红的明星,都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剧作完成后,交给后者二度创作时,他们才得以大显身手。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从尤金-奥尼尔到曹禺,概莫能外。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戏剧影视创作都遵循着这样的传统:尊重剧本创作规律,敬重剧作家创作个性,提供宽松的创作氛围。而剧作家们也确实没有辜负那个时代,不仅为“中国电影第五代”扬威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崛起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在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也涌现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绝对信号》等众多优秀的原创剧作,为当时的文艺繁荣釜底加薪。可自从老舍、曹禺风流云散、何冀平等知名剧作家远游他乡、刘锦云昙花一现,饶是辉煌一时的北京人艺,也难逃优秀原创剧作匮乏的尴尬。这些年除了刘恒的《窝头会馆》和改编自小说名著的《白鹿原》,无非就是复排经典老戏和演绎外国名剧。
反观《天下第一楼》这台名剧: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以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在经济层面上探讨不同产权制度对经济的推动或制约,在政治层面上探讨改革与发展的诸多命题,并升华到人生况味层面,何冀平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很多当年并不突出的“社会矛盾”,二十年后却更有现实意义,这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解读,也是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引领观众的智慧高度。这种高度才是艺术的生命力,试问今天那些时髦写作的花样作家们,谁能写个四分之一世纪后还让读者和观众心生感叹的作品?
也是有感于优秀剧本难觅的现状,一贯重视剧本创作也常亲自投入剧本创作的名导演田沁鑫最近推出了“田沁鑫-新写作计划”,计划选拔六位青年编剧才俊,派往英国学习,并将所写剧作排演呈现于2013年的英国“一个戏一个派一杯酒”国际演出季。希望这也是一个“绝对信号”,能帶动戏剧舞台和影视界,鼓励和倡导一种扎实根脉、打牢地基的创作风气。
《天下第一楼》经久不患的艺术生命力来自哪里?按照时下人们的思维定式,首先要往名导演和大明星上靠。可当年的导演夏淳和主演谭宗尧、林连昆都已作别,《天下第一楼》还是一如既往地触目惊心甚至有过之无不及,靠的无非是剧作家何冀平的笔下风雷。如今提起《天下第一楼》,很多人联想起的不是那些台前性妙性肖的明星艺术家和台后运筹帷幄的著名导演,而是把思想“潜伏”进字里行间的何冀平,这无疑是对剧作家的最大肯定。
一棵参天大树,你能见其挺拔,却常无视其根深;一幢摩天大楼,你能见其高耸入云,却常无视其地基深厚;一部戏剧影视,你能见其台前热闹,却常常无视其幕后玄妙,更不用说幕后的幕后——那条看不见的战线:剧作。
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它需要剧作家偶然的灵光乍现、灵感天降,然后笔下生花,让这颗宝贵的种子一点一点发芽、长大。在这个育苗过程中,后来何等大牌的导演、多么当红的明星,都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剧作完成后,交给后者二度创作时,他们才得以大显身手。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从尤金-奥尼尔到曹禺,概莫能外。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戏剧影视创作都遵循着这样的传统:尊重剧本创作规律,敬重剧作家创作个性,提供宽松的创作氛围。而剧作家们也确实没有辜负那个时代,不仅为“中国电影第五代”扬威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崛起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在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也涌现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绝对信号》等众多优秀的原创剧作,为当时的文艺繁荣釜底加薪。可自从老舍、曹禺风流云散、何冀平等知名剧作家远游他乡、刘锦云昙花一现,饶是辉煌一时的北京人艺,也难逃优秀原创剧作匮乏的尴尬。这些年除了刘恒的《窝头会馆》和改编自小说名著的《白鹿原》,无非就是复排经典老戏和演绎外国名剧。
反观《天下第一楼》这台名剧: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以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在经济层面上探讨不同产权制度对经济的推动或制约,在政治层面上探讨改革与发展的诸多命题,并升华到人生况味层面,何冀平具有何等的前瞻性。很多当年并不突出的“社会矛盾”,二十年后却更有现实意义,这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解读,也是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引领观众的智慧高度。这种高度才是艺术的生命力,试问今天那些时髦写作的花样作家们,谁能写个四分之一世纪后还让读者和观众心生感叹的作品?
也是有感于优秀剧本难觅的现状,一贯重视剧本创作也常亲自投入剧本创作的名导演田沁鑫最近推出了“田沁鑫-新写作计划”,计划选拔六位青年编剧才俊,派往英国学习,并将所写剧作排演呈现于2013年的英国“一个戏一个派一杯酒”国际演出季。希望这也是一个“绝对信号”,能帶动戏剧舞台和影视界,鼓励和倡导一种扎实根脉、打牢地基的创作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