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富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而农业科技最重要的实践主体无疑是农业科技人员。如何调动他们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的积极性,就成为党和国家实现科技强农重大战略的关键之关键。
近年,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但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的水平,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也仅占当年农业GDP的0.39%,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非常低,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很大差距。
政府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更需建立量化的投入增长机制,特别是根据农业是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的科学定位,明确界定在“十二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占农业GDP的比重不低于1%的量化指标,也就是说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资翻两番。这样,农业科技人员就有了稳定的研发投资预期,也就会潜心于研发而不是整天琢磨着去跑项目。
此外,我国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确实有明显的增长,但投资的结构迫切需要优化,亟需尽快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差额拨款。这需要中央下大决心,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尽早实现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事业费全额拨款这一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底线要求。这样,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等瓶颈问题,彻底解决公益性科研机构“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多年困境,进而从根本上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中国农科院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半,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成果阶段,造成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秦富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践中也亟待将科研系列与推广系列制定有差异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以此来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研发的出成果,推广的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借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东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
近年,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但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的水平,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也仅占当年农业GDP的0.39%,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非常低,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很大差距。
政府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更需建立量化的投入增长机制,特别是根据农业是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的科学定位,明确界定在“十二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占农业GDP的比重不低于1%的量化指标,也就是说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资翻两番。这样,农业科技人员就有了稳定的研发投资预期,也就会潜心于研发而不是整天琢磨着去跑项目。
此外,我国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确实有明显的增长,但投资的结构迫切需要优化,亟需尽快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差额拨款。这需要中央下大决心,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尽早实现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事业费全额拨款这一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底线要求。这样,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等瓶颈问题,彻底解决公益性科研机构“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多年困境,进而从根本上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中国农科院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半,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成果阶段,造成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秦富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践中也亟待将科研系列与推广系列制定有差异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以此来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研发的出成果,推广的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借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东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