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笔者作为广州市第八期卓越校长培训班“领导课程教学”小组成员到青岛、大连、重庆的若干所中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深度跟岗学习。通过对比四地中学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地域特征、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生源状况及学生的兴趣、需要等,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审视四地中学在课程构建、课程实施、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一、普通中学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构建随意化
  课程构建功利化、短视化。不少学校的课程构建停留于根据上级评估或检查的需要构建名目繁多的校本课程应付迎评、迎检,一阵风,做不到紧扣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生源状况及学生的兴趣等因素构建课程。课程构建随意性较大,来不及经过充分的考虑、论证就匆忙上马,事后容易因为难以具体实施而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课程实施碎片化
  课程实施缺少整体规划,简单拼盘,表面“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实则“彼此隔离,缺乏互通”。学科各自为政、缺乏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综合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两张皮,无法与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有效配合,缺乏清晰的价值追求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雷同化
  出于宣傳的需要,不少学校课程越开越多,校本教材的开发名目繁多,号称少则提供几十门课程,多则上百门课程。表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缺乏主线,内容重复雷同,针对性和连贯性不强,离高效愉悦越来越远,离减负越来越远。
  (四)课程评价单一化
  受社会大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过分强调分数竞争,过分重视纸笔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其他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是辅助,发挥不出更大作用。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一)课程构建:理顺关系
  1.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是国家课程建设
  “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领导共处一个系统,共同创造一个互动对话的课程整体。“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学校课程建设不仅是进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学校课程建设的重心和基础依然是国家课程的建设。
  2017年,教育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次高中课程的修订,连同2017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一道,成为自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大事。从原来的一纲多本到现在的国家统编教材,再次明确向学校发出了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这一讯号。
  2. 学校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是一定区域的学校,区域之间在社区环境、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区域的具体性。不同学校学生有不同的来源,学生经验、基础、个性和兴趣都有所不同,这是学校的个性。即使同一所学校,学生之间同样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需求,这是学生的个性。
  理想的课程建构应该是针对这些“个性”,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从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到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在国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孩子发展的需要进行校本化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的迫切需要。强调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性,不是脱离国家、地方课程计划,而是基于学校现有资源的有效落实,实事求是,是忠实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创造性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要素结构优化,以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课程实施:整体规划
  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校课程建设成一个完整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科课程内部充满活力是学校课程管理实施中必然的行动逻辑诉求。
  1. 有清晰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价值追求往往通过其办学理念、课程愿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尤其是通过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具体化。核心素养是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是学校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课程总目标制定的直接依据。
  2. 有配套协调的实践设计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强调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领悟新课标精神并与教材、教学、评价、考试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合是学校课程实施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紧密关联,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实践中“五个环节”互不衔接、缺少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要把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统筹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设计和实施。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按照各自学校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培养目标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使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形成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综合发挥育人效益。
  3. 有适切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就像为学生的发展搭建的的精神骨架,骨架搭建得是否均衡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样态。由于学校之间文化、资源等条件的差异,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结构均无法替代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通过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使之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凸显学校发展特色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的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重在整合   随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各类专题教育纷纷走进课堂,各种门类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减”负的呼声中,学校的课程体系越来越膨胀,不知不觉做起了“加法”。在国家课程建设的框架下如何让课程更有效以实现从“加法”到“优化”的转变,实现更深层次的“减负”和提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 宏观层面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有意识地打破学科本位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形成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具有内在相关性的、重复的、交叉的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尽最大的可能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习总量。
  2. 中观层面
  学生的学习由多门学科的学习共同构成,每个学科的学习虽由同一学生主体来经歷,但它们的教学过程是相互独立、封闭的。零碎的学科知识生硬地嵌入或独立地储存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会增加学生拥有知识的数量,而不会增加学生知识学习的质量。学生整体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结构是学生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式学习来自主构建的,而非由各学科的知识、方法、价值等学科元素拼凑而成的集合。
  “整体的识知不是简单的各体部分知识的聚合”。不同学科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的需求,这种需求表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参照的积极性张力。进行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相关联内容的整合,通过课程整合使不同学科课程思想之间相互渗透正是促进这种张力释放能量的线索。
  3. 微观层面
  同一学科课程内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尝试以地方指定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对多种教材版本进行“剪裁”,作学科教材内的统整。或是对国家指定教材进行削枝强干,使学科最核心的知识竖得起、拎得住,尝试在学科内做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性课程的统整。
  (四)课程评价:多元评价
  我国一直有着重视考试的传统,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单一,主要是以分数作为指标,除考试之外,其他评价方法未能在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为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学校不妨尝试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大规模评价与日常性积累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方法对不同的课程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对校本课程中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采用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以及大规模测试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内容则采用定性评价、过程评价、日常性积累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也尝试将一部分评价的权利交回给学生,老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小组他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行为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达到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目的。
  新时代的教育,知识从结果与终点,变成了条件和起点,学校将越来越与运用知识展开创造相联系;伴随着新中考、新高考改革,学校课程建设理应聚焦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名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价值,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生存以及对学生的主体生命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明显的“发展性”特点。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焦某因突发语言不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入住甲医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为脑梗死.2014年4月20日,甲医院为焦某做脑动脉造影术,未能治愈.2014年5月5日起,焦某及其家属
海南省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加快专科护士培养,鼓励并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一线护理骨干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专科护理技术水平,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护理需求。据悉,海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你,喜爱你,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班级的管理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才会亲近教师,进而接受教师的教育。  这学期新接的班里有个学生叫小杰,是个脾气暴躁而又敏感的孩子。他常跟同学闹矛盾,而且动不动就对同学拳脚相向,对批评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有丰富的人文、自然及历史资源,因历史发展而湮没的艺术奇葩——通草画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为了让这失落百年的本土文化再现它的辉煌,让所有的本土人与外来人认识这一独特的广州民间艺术,笔者将通草画引入课堂,对通草画的传承及创新等都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追根溯源,了解通草历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带领学生走进了数学新课堂,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爱学、乐学、会学。  一、精心设计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端的成功的一半。”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采取了“激趣诱导、直观演示、操作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要我学” 到“我学会”的转化过程。从而达到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英语的学习,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笔者以广州市英语六年级下册 Module 4 Good manners中的一篇阅读课The magic words为例,探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德育渗透  Module 4的话题G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探讨我院ICU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36例经皮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采取以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为
目的探讨在旋转容积再现图像的基础上运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based on rotated thevolume rendering image,VRMPR)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斜冠位成像的应用价值。方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之基础。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那么,小学语文写字教學的“道”在哪里,教学中要如何教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呢,下面我给大家谈谈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的。  一、重视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  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是写字教学中一项相当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写字兴趣呢?我觉得其实也不难。我在改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