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师别样情怀别样爱,古诗唱出“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er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个小女孩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刚刚唱出,全场观众一片掌声雷动。“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一位男子边弹吉他边满怀深情演唱着。


  这是2018大年初一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被支教老师梁俊和山村小学女孩梁越群深情演绎,一夜之间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而《苔》背后的故事更加让人动容……

特殊的“蜜月之旅”


  梁俊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的一个小山村。为减轻家庭负担,2001年,18岁的梁俊高中毕业后,便怀着对城市美好的憧憬来到重庆闯荡。然而,城市的喧嚣浮躁让他无所适从。没有了家乡的风景如画,也找不到淳朴的乡土人情,他感觉自己被连根拔起。
  梁俊努力想在城市扎根,他当过吉他教师、乐队经纪人、广告公司的策划与文案、乐器行店长,慢慢地,他在重庆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但他仍然感觉不到开心。他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赚钱,赚钱,赚到钱以后怎么样,就吃喝玩乐,我觉得挺空虚的。”
  怎样找到生命的价值?梁俊想到去做公益,他去福利院关注弱势孩童,帮助那些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或者来自贫困乡村的孩子。他特别喜欢孩子:“我觉得孩子身上有一种特别实在的感觉,他们和人交流坦诚、率真,你不需要跟他们有太多磨合,不用动脑就可以交流,就是那种干净的感觉。”
  他每两个星期去一次孤儿院,里面的孩子大部分不能与人交流。无论跟他们说什么做什么,几乎都没有任何回应。但坚持了一年之后,情况开始变得不同。“他们对我们有了生命上的感知,所以我知道重要的不是我们去讲什么,而是我们去到那里。这个过程让我看到,长时间做一件小事的力量很大,它对生命的影响也很大。”
  2012年,梁俊结识了同样喜欢孩子的公益活动组织者周晓丹。周晓丹是一个爱笑的姑娘,她就像一束阳光照进了梁俊的心房,每次见到周晓丹,梁俊心中所有阴霾被一扫而光。两个人相识10个月后决定携手一生。
  2013年,梁俊和周晓丹新婚一周后,决定来一场特别的蜜月之旅——到贵州乌蒙山区支教。烏蒙山的石门坎新中小学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僻静苦寒,是中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年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雾笼罩。梁俊和妻子并未因山区条件差而畏惧,真正让他们苦恼的是山区孩子很内向,不敢说话,有的甚至会被吓哭。那一刻,梁俊有些心疼。这些孩子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酗酒的父亲,出走不归的母亲,疾病缠身的爷爷奶奶……隔绝的环境留下的不仅仅是贫穷,更将怯懦、胆小、自卑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一个叫朱银泽的学生,鼻子总是吊着两串长长的鼻涕,即使北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也只穿一件单衣,衣袖上总是鼻涕和泥土混在一起黑黢黢的。有一次,梁俊忍不住问他:“朱银泽,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朱银泽想了想,答道:“小的时候。”梁俊哭笑不得。
  “我能带给这些孩子什么呢?”梁俊反复问自己。他想起上海语文名师丁慈矿老师的“诗教”理念,又想到苗族人天性爱唱歌,何不用唱歌的方式教孩子们学诗呢?他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诗歌,去寻找体味生命的价值和爱,对眼前这个世界,以及周遭的生命更有认同感。

古诗唱出“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为了让自卑的孩子们开口,梁俊想了一个办法,每周让他们上台考试:唱歌、演话剧、讲故事、朗诵……刚开始上台,孩子们要酝酿很久才发声,“含苞待放”的过程漫长,梁俊总安静地等待着,鼓励着……
  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叫梁越群,大家都喊她小梁,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说话,即使说了,也很难听清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一次考试中,小梁第一次读出袁枚的《苔》。“有谁比这些孩子更适合学《苔》呢?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生命的尊严与自信等待着再一次绽放。” 梁俊兴奋地将《苔》放在书桌前,拿起吉他弹了起来,寻找适合这首诗的和弦与节奏,边弹边就着诗随口哼唱起来。就这样,一首简单的小歌诞生了。那一刻,梁俊热泪盈眶:“我居然在教室里,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找到了春天。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梁俊本来就是一名厉害的吉他老师,走到哪里吉他不离身。他开始上网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却找不到那种旋律朗朗上口的曲谱,他干脆自己谱曲,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
  山里的孩子识字和理解能力都跟不上,所以只能因材施教,自己选诗。每周一诗,一个学期就是18首,选诗还稍微容易一些,谱曲时常跟不上教学进度。有时候,曲子还没有写好,孩子们就歪着脑袋问:“老师,为什么这首诗不唱了?”梁俊只能硬着头皮说:“老师会努力的。”
  一个学期以后,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在教室,在操场,在后山,这些歌声,让乌蒙蒙的乌蒙山也明亮了起来,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感。春天山野绿了的时候,大家一起歌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布谷鸟声响彻山谷的时候,孩子们唱道:“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夏日闷热难耐,就吟唱清凉的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冬天雪花大如席,就一起高歌:“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一边扫地一边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午排队打饭的时候,孩子也会突然高歌:“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扬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年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了百多首诗的储备量,几乎“出口成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梁俊要求孩子们坚持写日记,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一个孩子叫张礼国,比较懒惰,从前考试分数总是个位数,后来有一次考了60分,喜滋滋地写了一篇作文:有一次英语考试,试卷发来,我看到了一个6,后面还有一个0,我高兴坏了!可惜当时爸爸妈妈不在家,不能马上告诉他们。现在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有一种药可以救我了,就是不要做懒惰人!
  “我的家乡是个美好的地方,虽然它在高山之间,但是我爱它。”“城市有空调,农村却没有,这就是人类发明的。我还要发明比城市更好的东西。”“我每天去爷爷的坟前看一下,我想:为什么人会死?”……孩子们写村寨的景色、动物和植物,写乡野生活中的趣味,为他们去世的亲人写下思念,给脾气不好的父亲写下“你要好好帮妈妈干活”的感人长文,也写出“为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挨了父母责骂后的委屈心情……
  有一次考试,梁俊出作文题“什么东西是看不见却存在着的?”一个叫朱思语的小不点5分钟交上来一首诗《爱和风》:“爱,当爱之锁开了,就很难关住,那爱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让你爱吧,爱吧!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朱思语后来告诉梁俊:“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我就爱上她了。”这首小诗,写的就是他当时的体会。
  班里有一个叫吴荣兴的男孩,性格有点儿木讷。虽然与人沟通有些困难,但小男孩学诗却很认真。在一次写作课上,吴荣兴写自己在寨子里的所见所闻,“明月悬空照大地,东边烟火亮点灯”。梁俊很感动:“我感动的不只是他写了美好的诗句,更是他在以诗的方式记录着眼前的生活。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单纯是月亮,不单纯是烟火,而是有生命的。他将这些记录成诗的时候,我就被这些字句给打动了。那些单纯的简单的字句,是他生命的故事。所以,孩子心里都会有一首诗,只看你要怎么样让他拿出来。”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够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在梁俊的鼓励下,孩子们写下越来越多令人赞叹的作品。
  梁俊像着迷一样,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們身上,弄得新婚妻子经常嗔怪他:“你去跟你的孩子们结婚吧!”梁俊掩饰不住内心的甜蜜:“我们在山上的蜜月之旅多特别,多幸福啊!”周晓丹看到丈夫从未这么开心过,她的内心同样有所触动:“做这些事情你能体会到孩子们的成长,那种快乐我觉得是代替不了的,它能够让人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两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梁俊和妻子将孩子们写作课上完成的日记、作文、诗歌编辑整理成册,取名为《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书中记录下老师和孩子们在乌蒙山相遇时发生的故事,吹拉弹唱,喜怒哀乐藏于字里行间,每篇下面都有梁俊和周晓丹真诚美好的点评。

青春是一朵绽放的“苔花”


  虽然梁俊已经离开了乌蒙山,但孩子们却成为他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回去看看他们。
  2014年春节,梁俊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将孩子们的诗文作品整理发布,与所有人一起分享。2016年年底,他发起众筹,集结孩子们诗文作品的新书《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也得以出版。
  2017年年底,梁俊和梁越群还有乌蒙山里30个孩子受邀参加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录制。梁俊和周晓丹带着刚刚一周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再次重逢。孩子们见到梁老师都一脸傻笑。梁俊担心,这么长时间,孩子们是不是把那些古诗都忘了呢?他默默地背好吉他,召集大家站好,弹起《乡村四月》的前奏,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旋律,那些诗词,孩子们脱口而出!梁俊心里乐滋滋的,一首接一首弹,他们跟着伴奏一首接一首地唱……这些旋律与诗句,依旧在孩子们心间,从未走远。
  “小梁,你紧张吗?”正式录制下台后,梁俊不禁问梁越群。因为现场不但有工作人员和许多观众,还有鉴赏团的老师们,连他心里都有点小紧张。可是梁越群却轻声说:“我不紧张!”“为什么不紧张?”梁俊简直不敢相信,以前羞涩的小姑娘,在这么大的场合却如此镇定。“因为我们练习过很多次了,还有,因为老师在我的身边。”小梁的声音仍是轻轻的。
  梁俊说:“我知道在外人看来,表达是一个很正常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我看到很大的成长,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可能这样的教育并不能与那些很好的资源比肩,但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苔》不仅映照着孩子们的生命,也映照着我的生命。”很多人对《苔》这首小诗的理解是励志,但梁俊另有所见。“我的解读有两种,一种是安静,就是做不起眼的小事,生命会长出特别的花朵;另一种就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苔是不会开花的,是一种隐花植物,它生命的意义就是死亡,它的死亡可以让那片土壤变得肥沃,然后小昆虫和真正开花的植物就愿意去到那片土壤上生存,苔有这样一种精神,成就别人的一种精神。”支教,就是梁俊选择的一条安静的、成就他人的路。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018年春节过后,梁俊召集几位不知名的音乐人,组建了一个名为“苔音乐”的音乐团队,专心于音乐创作。他的公益之行还在继续。“我希望尽快成立一个‘苔基金’,把我所创作的诗歌民谣放回到乡村,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即使不会弹吉他,也可以拿这些歌一起来唱,一起来感受这种诗性教育的方式。”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大三实习,爱上古籍修复  现年25岁的夏天妮,大学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两年前,她读大三,和同学一起前往古籍修复室实习。第一天,修复师愉快地带他们到修复台前,转身洗净手,在书架上取下一本残破的古书,放到修复台上,从抽屉里拿出小木槌和棉线等工具放在古书旁,手拿古书从拆开到单页修补,做修复示范。  几个同学围在修复台前观看,个个面无表情。而在夏天妮看来,修复师表情凝重,重复着简单的拆、揭、补等动作
期刊
“头发白了,脸变褶了”是很多人判断自己是否衰老的标准,但其实衰老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衰老是一件让人悲伤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你了解衰老是怎么回事,怎样延缓它的脚步吗?卵巢:45岁开始衰退  一般女性到了45~50岁左右,卵巢功能就开始出现衰退了。一旦卵巢开始衰老,雌激素分泌减少,则会对身体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在外表上会出现肥胖、皮肤干燥、脱发、面色无光、皮肤没有弹性。在精神方面会出现易怒、抑郁、失
期刊
辗转他乡异国 行走艰辛打工路  出生于1958年的倪旭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州三中做英语老师,本想以教育作为终生事业的倪旭萍没想到有一天竟要离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1989年,因为要与远在香港的丈夫团聚,她无奈地挥手告别了心爱的学校和学生,辞职到香港定居。  到香港后,倪旭萍被一家进出口公司聘为翻译文员。2003年夏末,45岁的她带着两个女儿又移居到了美国。  美国的新生活,让倪旭萍不甘心仅仅做个家
期刊
2018年年初,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一则“韩寒为14岁重症男孩圆其赛车手梦想”的新闻在网络上被刷屏。14岁男孩涛涛患有重度癫痫症,身体原因造成他一辈子或许也碰不了车,而他的梦想则是当一名赛车手。帮他达成所愿的人叫徐文俊。目前,徐文骏已经帮几十位罕见病儿童达成所愿,这些愿望如极光,让负重前行的生命有了一丝亮光和温暖。辞职去为孩子们“圆梦”  徐文骏,1987年出生于杭州市富阳区,高中毕业后前往澳大利亚
期刊
一  一大清早的,张云就忙得跟打仗似的,督促丫头收拾书包,自己转身给儿子穿衣服。下雨天,路况不好,得提前半个小时出门。  送完丫头,张云又转到菜市场去买了菜。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停车位,儿子闹着说饿了,张云心一横就把车子停在了旁边的马路边。  菜市场外面有一些摇摇车,儿子非得玩,张云拧不过他,答应只坐一次,然后,又去买菜,等她再出来的时候,看到车子上贴着粉色的罚单。  坐进车里,张云心情就不好了,对
期刊
小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姐夫恋爱了,儿女都不太喜欢。其一,姐姐刚去世三年;其二,姐夫不愁吃不愁穿,儿女又孝顺;其三,姐夫身体健康,行动自如,为何要找老伴呢?姐夫今年87岁了,在单位及社区被评为健康老人,他为什么不顾儿女的反对要找老伴呢?  清明时,我约好姐夫同他们一家一起去给姐姐上坟。上完坟,我们一起去姐夫家吃饭。果然,一个只有1.4米高,又矮又瘦、干巴巴的、没有牙、丑丑的老太太给我们开了门,我一
期刊
小依,那么清新脱俗的小依,怎么越来越不淡定了呢?未富先老  一天晚上六七点钟的样子,小依从商场里出来,到了广场上,一个彩色的球滚到了她的脚边。小依循着球来的方向,看到一对祖孙,孩子走路还有些趔趄,可能就一岁多吧,肉嘟嘟的,很可爱。小依弯下腰,捡起球交给孩子。老太太牵着孩子的手,猝不及防地教孩子:“快,谢谢奶奶!”  突然,小依觉得浑身都不好了,仿佛做了贼一样,不敢多看一眼孩子,急匆匆转身就走了。小
期刊
发现全新荷尔蒙吃太油也不怕胖  美国南加州大学团队发表在《细胞代谢学(Cell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指出,他们找到了一种从未被发现的荷尔蒙,暂命名为MOTS-c。这种荷尔蒙主要对肌肉组织发生作用,能恢复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长期的过甜或油腻饮食,都可能使细胞变得对胰岛素愈来愈迟钝,此现象称为“胰岛素阻抗”,是糖尿病的前兆。而随着身体老化,细胞也更容易出现阻抗现象。  研究人员将M
期刊
我们之间有代沟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碰到了骗子,对方说我妈在医院里,让我赶紧过去。我批评他连点新鲜的招式都懒得想,太缺乏诈骗的职业道德了,对方语结,半天才反驳,“我,我让你打款了吗?”  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妈正坐在观察室里,她的右腿已经打上了厚厚的石膏。我吓坏了,“这是怎么了?骨折了?你怎么搞的?疼不疼啊?”  妈一脸的无奈,向旁边那个一身运动装的男人抱怨:“我说不让你给她打电话吧,你非不听
期刊
陈丽是社区工作站站长,为提升社区居民家庭幸福指数,前不久,她主办了一场讲座,请幸福人士讲讲“幸福经”。给她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分享人,名叫鲁楠。  鲁楠的分享,开场便很别致——他和一位身材娇小、面容姣好的女士,手牵着手一起上台。看上去,鲁楠比女士年长十多岁,台下有人议论两人是什么关系。这时,女士开口讲话了:大家好!这位先生是我老公,比我小两岁。我今年50岁了,朋友们都说我驻颜有术。其实我知道,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