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国出访成果斐然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11月15日至26日出席在越南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不到12天的行程中,胡锦涛主席出席88场活动。他同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务实友好的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就亚太区域合作阐述政策主张。他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多次发表重要演讲。访问期间,中方同各国签署了涉及多领域合作的54个文件,发表了5个联合声明和宣言。
26日在结束访问回国途中,陪同胡锦涛访问的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此次访问接受了中国随团记者的联合采访。李肇星说,此行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务实高效、成果显著。胡锦涛主席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率领代表团全体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出访任务,访问达到了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扩大合作、规划未来的目的。李肇星谈了以下看法——
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系列活动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和谐亚太、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蓝图。他强调,亚太经合组织应坚持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努力实现茂物目标,推动经济技术合作迈出新步伐。上述政策主张受到与会成员的高度重视,并写入《河内宣言》。
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还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达成共识。对于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胡锦涛主席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各国领导人表示愿意加强同中国的沟通和协调,为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有关问题作出努力。
着眼长远从战略高度规划双边关系
四国都是我国的重要邻国,巩固和发展同四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对维护和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胡锦涛主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阐述对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主张,得到各国领导人积极回应,加强了双方的政治互信。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越、中老双方拥有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不断巩固和加强睦邻友好和全面合作关系,是两国实现各自发展目标的需要,双方应该牢牢把握双边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越方表示把发展同中国的长期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置于越南对外关系的优先地位。老方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老挝都将坚定地发展同中国的全面友好合作关系。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印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中印双方领导人同意共同努力,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胡锦涛主席强调,中国欢迎印度发展,印度的发展对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印方表示,印度视中国为合作伙伴,非竞争对手,“龙象正和谐共舞”。
中巴两国领导人盛赞中巴关系四季常青、风雨不变,友谊与日俱增,合作日益密切。胡锦涛主席强调,中巴进一步巩固传统友谊、深化互利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巴方表示,巴中友好合作关系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不断加强。
互利共赢提高经贸合作水平
经贸合作已成为中国同四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当前,各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对深化和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有着强烈意愿。胡锦涛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就双方经贸互利合作进行了探讨和规划。
中越签署了《关于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协定》,全面规划两国未来5至10年的经贸合作,决定推进大项目合作,扩大贸易规模,共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谈判尽快达成协议。
中老同意扩大双边贸易,加强投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拓展能源、矿产领域合作。
中印签署了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双方同意重点拓展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农业等五个领域的互利合作,提出到2010年实现双边年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的新目标。
中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等多项合作文件,同意加强农业、交通、能源、金融、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
打牢基础活跃人民友好交流
中国同四国山同脉,水同源,中国人民同四国人民有悠久的交往历史,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为巩固同四国人民的友谊、增进相互了解,使双边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加强人员交流,特别是青年往来十分重要。
胡锦涛主席向越方提出继续办好中越“青年友好会见”等活动,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合作的统筹和规划,要让中越友好思想深入人心。越方对此积极回应。
胡锦涛主席向老方表示,中方将在今后5年内继续为老挝培训干部,邀请老挝青少年来华交流,并将继续向老挝派遣青年志愿者。在繁忙的日程中,胡锦涛主席专门看望了正在老挝从事社会服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老挝领导人感谢中方多年来为老方培养人才,希望双方继续将干部培训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青年人宛若晨星,闪耀着祖国未来的希望之光。”在和卡拉姆总统共同会见中印两国青年代表时,胡锦涛主席引用泰戈尔的名言,勉励两国青年为中印两国发展和中印关系的未来去奋斗去创造。两国青年纷纷表示,继承和发扬中印友好是青年人的责任,两国青年人要共同为发展中印关系努力。胡锦涛主席提出,中国政府将在今后5年内邀请500名印度青年到中国访问。中印双方决定于2007年共同举办“中印旅游友好年”活动。
在伊斯兰堡的小山公园,胡锦涛主席亲手种下了中巴友谊树,并在那里同学习中文的巴基斯坦青年学生亲切交谈,勉励他们为中巴友谊作出贡献,使中巴友谊之树更加根深叶茂。胡锦涛主席宣布今后5年将邀请500名巴基斯坦青年访华,受到巴基斯坦各界的热烈欢迎。
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此次访问受到往访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各国领导人多次陪同胡锦涛主席出席主要活动,在访问越南、老挝、巴基斯坦期间,成千上万名群众夹道欢迎。印度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纷纷向胡锦涛主席表示,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印度社会的广泛共识。胡锦涛主席亲切诚恳、平易近人、富有智慧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往访国人民。
李肇星说,中国人民和四国人民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怀有加深友谊的共同愿望。在胡锦涛主席到达访问的最后一站——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时,当地民众在机场用中国乐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欢迎他。现在中国人民和四国人民正走在睦邻友好的大路上,胡锦涛主席的这次访问是这条大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胡主席成耀眼明星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日在越南首都河内闭幕,并通过了《河内宣言》。该论坛属非正式性,所通过的宣言和文件不具有约束性,仅体现区域开放合作的象征意义。不过,由于APEC汇集了除欧盟之外的所有世界大国,无疑是一窥各国政治家风采的绝好舞台。
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成了至为耀眼的明星。
对区域内的某些大国而言,2006年的秋天可谓多事之秋。美国总统布什遭受中期选举的惨败,不得不舍弃倚重的爱将——拉姆斯菲尔德,跛脚之态已现。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是这次会议的新人,带着有求于中国的朝核政治议题而来,且欲借与胡锦涛的再次会晤,以稳固其改善中日关系的外交基础。因此,胡锦涛成了布什和安倍围绕的中心。
加拿大总理哈珀此前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不仅在其国内遭反对党严厉批评,还差点错过与胡锦涛的会晤。这从侧面反映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在本区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反映了胡锦涛之“软得更软、硬得更硬”的行事风格。
这几日,在世界各媒体的报道中都少不了中国领导人的影子。
英国BBC报道说,布什的与会毫无疑问会吸引极大关注,但他并不是最抢眼的人物,这个头衔应该属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而法新社更认为,在APEC最受关注的几个领导人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可能是最忙碌的一位”。
APEC峰会东道主——越南媒体称,中国主席和美国总统抵达越南时,“内排机场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越南主流媒体16日纷纷发表社论及文章,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越南进行的国事访问,指出此次访问为越中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把两国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刊登的题为《为越中关系进一步发展增添新动力》的社论说,此次访问是胡锦涛担任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第二次访越。两国领导人的互访表明了越中两党、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发展两国关系,决心按照两国领导人确定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16字指导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精神,在新的世纪把越中两国关系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就连刚刚报道过加中领导人不会见面的加拿大媒体也纷纷在头版位置刊出文章《哈珀会见中国主席》等,报道“哈珀总理终于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面对面地相遇了,他们进行了私下的会谈”。
巴基斯坦媒体连日在头版显要位置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23日至26日对巴进行的国事访问进行了充分的报道,并指出胡锦涛主席的这次访问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把巴中友好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巴基斯坦《新闻报》26日就巴中签署自贸协定发表总编辑评论文章说,巴中此次签署了18个协议和备忘录,其中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巴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进展”,“将为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27日该报在言论版发表题为《坚如磐石的伙伴关系》的署名文章。文章说,巴中关系是持久的、可信赖的、真正的全天候的伙伴关系,这种体现两国高层政治意志的关系能够积极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形势的需要。
冷静面对崭新角色
今年中国在外交舞台上的确让世人瞩目,这是中国繁荣发展的有力佐证,也是我们外交政策的成功见证,极大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但同时我们也应冷静地注意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国际上出现的各种议论,对于这些声音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这些讨论基本上还是沿着中国崛起是否挑战国际秩序、是否挑战霸权国家这一脉络进行的。国外质疑者固然是继续这一思路,讨论上海合作组织是否针对美国、中国在东亚影响力上升是否排挤美国、中国在非洲的出现是否“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另一面的声音虽然针锋相对,但其逻辑仍然建立在上述脉络上,重申中国崛起不等于中国威胁,例如报端不少反驳“新殖民主义论”的文章。
这些为中国外交辩护的声音固然正当,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不过笔者也以为,中外学术界及媒体有关“中国崛起-中国威胁”的争辩多少带有情绪化乃至政治化的色彩。国外一些人由于其意识形态的差异,甚至由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对中国实力的上升作不乏恶意的解读;与之相应,这种解读在中国则吸引了过多关注,而且回应常常也流于简单和情绪化。就像小孩子吵架,一个说“你做了”,另一个就非说“我没做”。
其实,这种思维的窠臼可能会掩盖更重要的任务。
今年这些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的外交“盛宴”,其实集中体现了我们常常在电视上听到、普通百姓却很少切身感受到的事实:中国已经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这个角色是中国过去从来未扮演过的。
而当新的角色登上舞台,可能各种声音都有:叫好的、观望的、嫉恨的、起哄的……“骂回去”固然简单,笔者倒觉得,不如都先拿来,并且认真思考:这样一种全球存在、全球影响力意味着我们国家的“身份”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公民,想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不同的地区?我们能做些什么,既为自己,也为别人,为这个世界?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襟来严肃思考。比如说,中国目前的全球影响力,首先就带来一个“我们是谁”的问题。过去,我们曾经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也曾经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选择”;1970年代末中国把注意力转向经济后,中国外交的“身份”就基本上是内向的,“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经济建设服务。
那么,现在我们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该如何在全球层次定位自己呢?“三大峰会”主要是周边和发展中国家,是不是我们要去做“狮子王”了呢?显然不是,别忘了中国与美、欧的高层交流是一如既往的绵密,并且在上个月接待了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
但是,“三大峰会”的确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周边、我们的老友,多数还是发展中国家。李肇星外长引用了毛泽东的话,(我们与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那么,打破非此即彼的区分———无论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还是发展程度的“南北”———发挥一种中道作用,是不是可以成为“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呢?
再比如,我们把自己的心绪放平静,也许会发现,那些批评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人,并不都是简单的“反华分子”。认为经济援助、企业投资应该考虑受援国、被投资国国内的政治、人权状况,在美欧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就好像我们个人在捐款时,也常常担心捐款是否能落到失学儿童或者受灾群众手中。
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同,在这些国家,“不干涉”原则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受到重视。那么,我们是否可能通过严肃的学术努力来证明我们在道义层面和操作层面都更有道理呢?在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的学术界理应冲在更前面,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
同样的例子当然也适用于公民个人。这样一种全球身份,我们个人、我们的教育体系真的作好准备了吗?一方面,我们对全球变暖、流行疾病、多哈回合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吗?我们真的能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排斥了吗?另一方面,我们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民以及文明,已经摆脱“泱泱大国”的自大了吗?其实,首脑外交对于一些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程度,恰恰说明了我们与这些国家的民间联系还远不够密切和扎实。
凡此种种,其实可能都比反驳“中国威胁论”来得更重要,更长远,也更需要我们的严肃思考与切实行动。
(责任编辑 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