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图像媒介的审视与反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weiqi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图像时代的综合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最高代表的书法艺术面临着图像技术与个体艺术所造成的传统体验深度的矛盾、媒介传播与图像转向所滋生的审美活动趋向于表面形式和实际功能的问题。本文从技术中性论的角度对书法发展过程中的图像传播媒介形式进行梳理与阐释,指出图像媒介对于书法艺术重视性情表现传统的冲击,并进一步表达了结合书法发展历史规律、合理利用图像表达,从而有效延续书法存在的必然性的观点。
  关键词:书法 图像媒介 技术 转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由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以视觉图像形态把握社会的方式延伸到艺术中,它所产生的矛盾影响对传统书法艺术尤为显著。书法本身是语言与图像的结合体,是“与汉语的共生、变化无穷而有精妙入微的图像系统”。文字的表意与形式的表现可以看作是德里达的“书写”与鲍德里亚的“拟像”的结合体,图像传播方式只是它的表面,而深层次的“心画”则是其真正价值所在。因而即使在超越或摒弃语意与文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留其图象特征。“书法特性使中国表意文字对那些想要创造书写与图像间综合的艺术家具有特别吸引力。……中国的表意文字与西方传统不同,以充满魅力的方式与艺术形成关联”。这一点深刻影响着凡高、毕加索、马蒂斯、波洛克等西方近现代各流派的艺术家。
  中国书法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么长时期的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为着实用而连续发生的书体演进,伴随政治上的分裂而出现的文字异形和地域上的书法风格变异,开始了文字形美和物象装饰之文化象征的自觉追求。然而由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大机器生产至当今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技术,却造成了我们传统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变异,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精神体验为主要方式的审美传统,审美活动趋向于表面形式和实际功能。这一阶段的实际功能已经近乎脱离阅读,转向纯审美。“打破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从而破坏了生活在传统世界的人们的心灵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所产生的凝聚自然生命能量的能力,导致世界之于人的本体意义”。原本“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深刻心理体验被由技术支撑的视觉文化所逐渐取代,“强调图像技术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追求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存在形式的普遍状态,并相信图像技术进步会让生活变得更清晰,更方便,更简单,甚至更幸福。”作为被熊秉明、宗白华、丰子恺等人认同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法艺术,在“图像时代”媒介爆发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技术伦理、媒介传播、图像转向所产生的问题。
  作为整个文字体系,无论其基本构成要素原来像什么,而为了实用,必须做到整齐划一的协调改造,使之进入符号式的书写状态,现在我们更关注的不是书法的实用性,而是书法图像的审美,这种审美经验的获得是从何而来,或者将去往何方?从当下的流变语境来分析,无非是过程和结果、执着和偏见、思虑与转向等。
  一 过程与结果
  陈振濂曾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对书法史进行定义:古代创作重视“挥洒之乐”,倾向于过程之美;现代创作重视结局,重视作品最终的效果呈现。书法艺术与其它视觉艺术的区别在于追求创作中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形态的即时控制,“书写”亦是为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德里达所认同的优于言语的方式,语言的迹化成就了书写。中国古代的文艺评论,尤其是书论,也始终坚持使用这一“图像”方式对书法作品进行品评和解释: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蔡邕,《笔论》);
  “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卫恒,《四体书势》)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以汉魏书法品评为滥觞造就了历代以图像比拟的方式评论书法和书家的特殊系统,从笔法、章法到气韵、品格,形成了相对应的图式。形容俊逸,如龙、凤、鹤;形容气势,如虎、狮、象,形容生动,如烟、雨、云等等。再通过反复渲染、刻意藻饰,在给观者以丰富意象享受的同时,却也会使人思维短路;而且把前人言语奉为圭臬也造成了后代评论的亦步亦趋: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米芾,《海岳名言》)
  “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利用图像比喻就是表达这些书家在面对古代作品时的直觉感受,同时也是对历代名迹能够赋予司空见惯的汉字以新颖形式的膜拜或贬斥,但是这些评论恰恰不是引导性的,而是决断性的,阻碍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个体感受。新颖性即意味着陌生化,而这种图像评判的先入为主和因循又造成了我们理解上新的司空见惯。图像方式介入书法本质始于古人的形象表述,而今天的继承者似乎正在背离古人精心营造的视觉模式,在技术渗透的当代背景下,我们惯于欣赏现代印刷的精确复制,惊叹视频影像创作过程的“裸裎相见”,以及名迹应用于现代多媒体所产生的新鲜感觉,由此导致对书法本质的浅显解读和盲目探索。
  二 执着与偏见
  当今印刷作品、场地展览乃至网络书法展示无不体现出当权者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作为中心话语的传统主义书法观念主导着展览、获奖、出版、媒体、教学等领域”。白谦慎认为:“中国书法在20年的重要变迁之一,就是它已从传统社会的精英艺术变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艺术”。但本文认为,所谓“精英”固然不是局限在某个群体之中,但仍然有着自身本有的排他性,书法艺术是“支撑特定阶级同一性的一种方式”(雷德侯)。率尔操觚和审美泛滥,对于书法技巧训练的匮乏和理论高度的缺失,必然导致盲目创作的出现。“在主流书法中,混杂着不少的非艺术化作品,平庸低劣之作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的书展往往是审美的大众化和流行色”。泛化的大众艺术必然会成为流行因素,逐渐变成失去个性的流行文化。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把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做了明确区分,象形文字或会意文字属于冷媒介,而拼音文字属于热媒介,拼音字母抽象的视觉程度被推向高峰时,就成为印刷术。媒介的冷热取决于它的被参与度,媒介信息明确充实是热媒介,但读者可以回味反思的空间就越小,反之是高参与度、可令观者产生无穷兴味的冷媒介。面对传统书法作品,读者进行细致观察的高参与度却与现代印刷技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在此,迅速的传播只能加剧经典的消亡。“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经指出,自从机械复制技术产生以来,它对以往的艺术作品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把它从所存在的原始语境中抽离出来,从而使笼罩在艺术作品上的光晕(韵味)消失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也从具有宗教意义的膜拜价值转向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展示价值,这时候,决定艺术作品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其技术形式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我们还可以从本雅明所指出的机械复制带来的四个重要的转变来反照书法的现实状态:第一,大规模的书法作品(传统的或现前的)复制使得原作或原本的权威性丧失殆尽,无差别、无限制的复制使得大规模、大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第二,随着原本权威性的丧失,传统艺术的膜拜功能让位于现代艺术的展示功能,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起摆脱了宗教式的神秘意味而演变为大众商品;第三,韵味式的静观让位于震惊式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个人品位的行为被集体观赏(如展览、笔会等)所取代;第四,书法艺术作品从永恒价值的留存,转向了可复制的、可修正的和短暂的价值形态。
  对于书法作品的“商品偶像崇拜”则是另外一种图像社会的腐败景观,在追逐、哄抬式的拍卖与私下交易中实现个人的精神满足和利益需要,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图像媒介的参与。
  在文字初成阶段,非物象成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很少受到“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的仿行约束,是比较自由的非主流构成要素。当代美学理论对于书法的定位是“四维艺术”,因为它具有类似音乐的时间性,由于个体性情的微妙或巨大变化使得书法的过程美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当今社会视觉信息垃圾的产生又何尝不是呢?这正逐渐应验了鲍德里亚所论述的“仿像”、“模拟”的社会状态,不断借助日益更新的媒介形式来传播书法艺术,我们只能逐渐疏远现实而陷入对“假象”的追逐。
  网络是印刷品的视觉延伸,网际传播无疑是当今社会最便捷高效的媒介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书法展览、讲座集会、交流评论,借助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的复合优势,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视觉影像,可以不经繁琐地评审发表自己的作品,可以凭借虚拟的身份肆无忌惮地表达观点,甚至漫骂攻击,但代价依然是艺术个性的消解,整体品位的下降。
  三 思虑与转向
  平心而论,当下对书法的观赏与研习是有误区的,正如以上所述,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去效仿先贤或再现经典是极其困难的,这绝非厚古薄今,实则是对当代审美取向和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的回避和视而不见。书法的图像化进程不因一人或某个群体而停滞,实则是社会因素促成。
  图像传播对于书法艺术,虽然满足了人们廉价的欣赏欲望,却失去了真实感与临场感,无法享受和体悟作者的原始意图,从这一点上来说,看到愈多而思考愈少。芜杂的墨迹、过剩的信息,遮蔽了我们寻求本真的眼睛。但强大的现实裹挟着图像肆意扩张,又促使我们必须寻求积极抵抗:适当降低展览频率、转变当下展览的竞技格局以消除舞弊行为和侥幸虚浮的创作心态,通过增强研究型展览与观摩,给书法创作者的功利心态降温;严格控制雷同、拙劣印刷出版物的审批,保证权威性、提高精品意识或许可以延缓复制技术对母本原生态的消弭;对于网络技术保持足够的工具理性,做有目的的检索,而不作无意义的闲观,一味放逐情感,任由图景充塞脑际、吞噬思维,那么“显示器”与“电视机”一样,就真变成了艺术家可怕的梦魇了。
  四 结语
  在舍弃传统艺术语意还是转变视觉图像媒介成为二律背反的今天,重新审视古代书斋文化和后现代视觉呈现方式能否成为新的命题?以书法理论、印刷、展览、网络等多媒体所形成的传播体系究竟得失如何?近40年来通过政治运动、民间活动、刊物交流、院校教育所形成的当代书法发展图景是否应进行一番整理与反思了呢?
  “人与世界的和谐不复存在,审美对象的诗意被不断翻新的后现代话语所消解,艺术成为无对象的技术,成为心性缺席的走极端的形式。毋庸讳言,现代艺术与现代文明面临同一个世界性历史困境。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学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是迈向现代化的社会所必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现代并不代表先进,艺术尤其如此。所以波德莱尔说:“现代性是瞬时的、飞逝的和短暂的;它构成整个艺术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永恒的、无息的和不灭的。”
  
   参考文献:
   [1] 邱振中:《我们的传统与人类的传统》,《书法通讯》,1999年第5期。
   [2] [美]杰克·斯佩克特:《中国书法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世界汉学》,2005年第3期。
   [3]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梅墨生:《当代中国书法的表现思潮》,《艺术·生活》,1999年第5期。
   [6] 王岳川:《中国书法的文化哲学意蕴》,北大书法艺术网,2005年4月13日。
   http://shufa.pku.edu.cn/view.asp?Class=14&id=762.
  
   作者简介:
   张耀辉,男,1973—,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艺术,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李建国,男,1967—,吉林安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以"人体的血液循环路径"为例,论述如何基于模型构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模型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开发模型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修志工作由于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重视、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和全州修志人员的辛勤工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了
华三川先生天资聪慧,每创作一部作品都极其认真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力求尽善尽美。因此,他后期的作品几乎每部都精彩无比,艺术魅力持久而弥新。《交通站的故事》获首届全国连环
由衰老引起的死亡是动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的一种过程,其功能是限制个体的寿命以换取种群的生存。衰老的过程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一样,是由程序控制的,而且分为近程控制和远程控制。近程控制主要通过4条信息传递链实现,其中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在食物充足时加快合成活动,促使动物生长繁殖,同时降低动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缩短寿命,以加快换代的速度;与此相反,AMPK信号通路和Sirtuin信号通路感知食物不足的状况,减少合成活动,降低消耗,同时增强动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在保留生殖功能的情况下延长寿
法国科学家卡彭蒂耶和美国科学家杜德纳因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成果,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她们的主要工作是揭示了CRISPR/Cas9的结构与功能.CRISPR/Cas系统是细
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也治病,是广大群众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求,也是本栏目的宗旨。我们所编辑的验方正是由于符合这一精神,为不少读者解除了病痛,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It is t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写话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写话教学法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对话交流能力,从而提
杨凤珍,随着她研制的降伏气管炎的特效药“1018”的成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一位平凡的乡村女医生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人们称赞杨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北京新华
在“免疫和传染病”中考复习课中,以赛麦尔维斯倡议洗手降低产褥热死亡率事件为背景,创设复习课的问题情境,提炼科普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提取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