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炳义于1995年5月担任七一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抓工业项目,搞建筑开发,以工养农,以工促农。于1996年至1997年间投资近500万元,建设了百余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并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七一示范区”,为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上任10多年来,他不计个人得失,为村民办厂,做许多好事、实事。从2001年起,村里代缴农民统筹款80余万元;用于农电改造、修路及农业生态小区建设400余万元;给村民子女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发放奖学金3万余元;资助困难户、看望五保户等,他个人就捐赠了近3万元。他将获得的奖金全都捐献出去,因此,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勤廉公仆”、“创业先锋”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选为吉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于2005年5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近5年来,七一村党支部、村委会,巧借地域优势;依托深厚的发展基础;创新、创造,走工业立村、走工业强村之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开设工业园区,工业以建筑为龙头和支撑,农业以棚室为牵头,其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辅助。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亿元小康村的目标,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辽源市各行政村中率先实现亿元村。七一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文明村镇;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连续六年被龙山区委、区政府评为纳税状元企业、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以建筑开发业为支撑,全力提高经济实力
七一实业集团正阳房地产开发公司、正旭建筑第二分公司,紧紧抓住辽源市东部新城建设扩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搞大上建筑开发业,实施了以下工程建设:2002年至2003年开发建设了七一花园小区1—6号住宅楼36000平方米;辽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楼5400平方米;2004年开发建设了辽源市中心医院住宅楼25000平方米;技术监督局北花园小区2栋住宅楼9000平方米;2005年开发建设了辽源市安全局办公楼、住宅楼5栋计14000平方米;在辽源市站前开发一栋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楼3200平方米。同时对七一新村4栋楼进行了供热改造,满足业户取暖的要求。
2006年,在七一花园小区南侧建设90000平方米东艺家园综合住宅楼,该工程总投资1?郾2亿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上缴管理费200万元。建筑业的开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壮大了七一村的经济实力。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实施上大项目、大招商的战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本区或外埠能人来七一村办厂兴业。2004年新引进奥盛机械加工厂,该厂投资近100万元,年总产值可达到600万元,并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仅一年时间产值就完成20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元。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两家企业,一是腾达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生产工程配电柜,仅一年时间产值就达到了200万元,销售收入70万元,效益很好。二是汇都木材加工厂,现已投入生产,效益可观。两年上缴税金639万元,既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又为国家创造了税收,实现了双赢,同时还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
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实现工农业互补
由于七一村人多地少,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率,实现地少大收益,他们扩大棚室,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紧紧抓住市场需要和商机,种植绿色附加值高的新、优、特疏菜、瓜果、食用菌等,满足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他们每年都定期请省、市科委农业专家、教授来村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达800多人次。为广大农民生产开发种植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途径。另外,他们还综合性地利用温室大棚四季温暖的优点搞养殖、养香猪、金鱼、河蟹、珍禽、种植食用仙人掌等,实现了小耕地、大作为、大效益的目的,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使温室大棚生产的农户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在全村经营温室大棚的农民每年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到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已发展到800多栋,占地900多亩。七一村百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七一示范区”。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村民修筑致富路
随着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七一村成了名副其实超亿小康村。
集体有钱了,怎么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朱炳义同志常在班子会上和村民大会上说:“我们挣钱的目的就是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办真事。”
2004年,为彻底改善村屯风貌,为村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解决村民行路难、卖菜难的问题。七一村决定,村里投资67?郾2万元,在农业开发区二、三、四社、六社、七社修建3公里高标准水泥路,没用村民出一分钱,受到了全村村民的高度赞扬。
每年村里都拿出几万元用于田间路的维护管理和电费补贴,另外,每年都支助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奖学金,投入13万多元,并且对贫困村民给予适当的补助,全村连续4年代缴农业税统筹款108万元。
从1995年到现在,村里无偿为农民投入农田建设,保护地发展,救灾扶贫、电网改造等,共计投放了570余万元。真正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受到了村民的拥戴,同时也受到了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巩固优势创造氛围,把精神文明工作引向深入
几年来,七一村的工业、农业、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促进、和谐发展,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的腰包鼓了,观念新了,致富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如今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乡间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物资基础雄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新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到村集体的崭新面貌,他们不忘硬件、软件一起抓。几年来,他们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协调村民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组建了一支秧歌队,参加了全区比赛;参加了乡农民文化艺术节演出,并且获了奖。同时,还组建了一支健美表演队,参加了乡“三八”妇女节文艺演出并获奖。由于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了全村的文化阵地,如今全村赌博的少了,家庭闹矛盾更少了;创建健康文明家庭的户数多了,封建迷信活动已荡然无存。助人为乐的人多了起来,社会安定了,村民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还经常组织党员学政治、学科技,学怎样致富、快富的经验典型,并且培养树立了一大批青年致富标兵。开展了一推双带活动,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的积极分子培养成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村”活动,促进了全村的社会稳定。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做好经济工作,给村民带来了实惠。做好精神文明工作,给村民带来了欢乐。做好稳定工作,给村民带来了安全。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使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村集体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上任10多年来,他不计个人得失,为村民办厂,做许多好事、实事。从2001年起,村里代缴农民统筹款80余万元;用于农电改造、修路及农业生态小区建设400余万元;给村民子女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发放奖学金3万余元;资助困难户、看望五保户等,他个人就捐赠了近3万元。他将获得的奖金全都捐献出去,因此,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勤廉公仆”、“创业先锋”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被选为吉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于2005年5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近5年来,七一村党支部、村委会,巧借地域优势;依托深厚的发展基础;创新、创造,走工业立村、走工业强村之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开设工业园区,工业以建筑为龙头和支撑,农业以棚室为牵头,其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辅助。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亿元小康村的目标,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辽源市各行政村中率先实现亿元村。七一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文明村镇;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市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连续六年被龙山区委、区政府评为纳税状元企业、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以建筑开发业为支撑,全力提高经济实力
七一实业集团正阳房地产开发公司、正旭建筑第二分公司,紧紧抓住辽源市东部新城建设扩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搞大上建筑开发业,实施了以下工程建设:2002年至2003年开发建设了七一花园小区1—6号住宅楼36000平方米;辽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楼5400平方米;2004年开发建设了辽源市中心医院住宅楼25000平方米;技术监督局北花园小区2栋住宅楼9000平方米;2005年开发建设了辽源市安全局办公楼、住宅楼5栋计14000平方米;在辽源市站前开发一栋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楼3200平方米。同时对七一新村4栋楼进行了供热改造,满足业户取暖的要求。
2006年,在七一花园小区南侧建设90000平方米东艺家园综合住宅楼,该工程总投资1?郾2亿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上缴管理费200万元。建筑业的开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壮大了七一村的经济实力。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实施上大项目、大招商的战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本区或外埠能人来七一村办厂兴业。2004年新引进奥盛机械加工厂,该厂投资近100万元,年总产值可达到600万元,并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仅一年时间产值就完成20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元。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两家企业,一是腾达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生产工程配电柜,仅一年时间产值就达到了200万元,销售收入70万元,效益很好。二是汇都木材加工厂,现已投入生产,效益可观。两年上缴税金639万元,既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又为国家创造了税收,实现了双赢,同时还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就业。
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实现工农业互补
由于七一村人多地少,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率,实现地少大收益,他们扩大棚室,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紧紧抓住市场需要和商机,种植绿色附加值高的新、优、特疏菜、瓜果、食用菌等,满足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他们每年都定期请省、市科委农业专家、教授来村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达800多人次。为广大农民生产开发种植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途径。另外,他们还综合性地利用温室大棚四季温暖的优点搞养殖、养香猪、金鱼、河蟹、珍禽、种植食用仙人掌等,实现了小耕地、大作为、大效益的目的,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使温室大棚生产的农户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现在全村经营温室大棚的农民每年年平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到目前,全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已发展到800多栋,占地900多亩。七一村百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七一示范区”。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村民修筑致富路
随着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七一村成了名副其实超亿小康村。
集体有钱了,怎么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朱炳义同志常在班子会上和村民大会上说:“我们挣钱的目的就是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办真事。”
2004年,为彻底改善村屯风貌,为村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解决村民行路难、卖菜难的问题。七一村决定,村里投资67?郾2万元,在农业开发区二、三、四社、六社、七社修建3公里高标准水泥路,没用村民出一分钱,受到了全村村民的高度赞扬。
每年村里都拿出几万元用于田间路的维护管理和电费补贴,另外,每年都支助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奖学金,投入13万多元,并且对贫困村民给予适当的补助,全村连续4年代缴农业税统筹款108万元。
从1995年到现在,村里无偿为农民投入农田建设,保护地发展,救灾扶贫、电网改造等,共计投放了570余万元。真正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受到了村民的拥戴,同时也受到了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巩固优势创造氛围,把精神文明工作引向深入
几年来,七一村的工业、农业、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促进、和谐发展,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的腰包鼓了,观念新了,致富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如今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乡间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物资基础雄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新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到村集体的崭新面貌,他们不忘硬件、软件一起抓。几年来,他们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协调村民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组建了一支秧歌队,参加了全区比赛;参加了乡农民文化艺术节演出,并且获了奖。同时,还组建了一支健美表演队,参加了乡“三八”妇女节文艺演出并获奖。由于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了全村的文化阵地,如今全村赌博的少了,家庭闹矛盾更少了;创建健康文明家庭的户数多了,封建迷信活动已荡然无存。助人为乐的人多了起来,社会安定了,村民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们还经常组织党员学政治、学科技,学怎样致富、快富的经验典型,并且培养树立了一大批青年致富标兵。开展了一推双带活动,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的积极分子培养成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村”活动,促进了全村的社会稳定。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做好经济工作,给村民带来了实惠。做好精神文明工作,给村民带来了欢乐。做好稳定工作,给村民带来了安全。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使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村集体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