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对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史学家由于意识到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史学家)和客观历史过程之间的矛盾性,从而把研究重心转向主体方面来,对历史学本身的反思已成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主要趋向。在我国史学界,随着史学变革的进一步加深以及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使得历史研究中的主体问题变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其他文献
<正> 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不是一年好,而是连续几年都好。主要表现在两大部类比较协调,生产、流通、消费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民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形势好,主要是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当然,目前能源、交通仍然很紧张,产业内部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但是总的来看,形势比过去好得多了。这是进行全面改革的有利条件。这是主流。
<正> 系统科学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是一门类似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科学,但就其起源、对象和内容来看,它仍然是一门实证科学。众所周知,系统科学最初是由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针对生物学研究中的机械论而提出的有机论,以后由他本人用类比同构的方法推而广之,在对各种现实系统进行比较观察之后,提出了适用于一般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借助于数学和逻辑工具,把系统的因素、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定量化、模型化。现代系统科学理论除一般系统论外,还包括参量型系统论、耗散结构
<正> 近两年来,由于经营承包责任制在乡镇企业中的普遍推行,改掉了“大锅饭”,把企业和职工的责、权、利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不完善之处还不少。若不给以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势必阻碍经营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推行,甚至危及企业的发展与生存。
<正> 如何搞活企业?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并且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彻底改革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僵死的经济体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为企业创造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
<正> 大量事实证明,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充满着矛盾和苦闷。这种矛盾和苦闷,既可说来自两种观念(天人观和历史观)的交战,也可说是由两种思维方式(神秘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冲突所造成。本文拟对此作一论述。
<正>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有许多工厂建在山区。它们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作用下,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既区别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的内部活动规律。研究这种特殊性,对于我们认识、建设山区工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考察山区工厂的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企业内部人们之间的行为规律,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
<正> 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外的史学有了重大的发展。有人称这种发展为“革命性的进步”(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在国外史学的发展中,它的跨学科特色十分引人注目。这种特色,不论在美国、西欧,或者苏联东欧的史学中都
<正> 大连市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建国三十五年来,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今后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目前我市现有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问题,亟待进行改造与更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思想没有充分放开,措施不够有力,企业在推进技术进步上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活力,加上经验不足,资金匮乏,力量薄弱,因而引进技术的步子迈得不大,水平不高,从全市范围
<正>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即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群体之间矛盾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作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性质和状况的这种交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我们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利益群体,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正> 酉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树智教授的新著《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一书,37万字,己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陕西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之一。此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5月19日,陕西省国际共运史学会在西安召开座谈会,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评估。会上先后有7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该书的基本观点,内容结构、方法论、治学态度、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一致认为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