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学新方式的转变。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合作交流,交流环境,交流方法小组评价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了使学生的交流得以顺利开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1)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做到“四到”,即眼到、手到、心到、耳到。(2)认真地听同学的发言,做到听出相同点,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听出不同点。加以辨析,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听课过程中,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包括老师说的和学生说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问到底,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4)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在解题讨论或研究时,能突破束缚,不墨守陈规,寻找出创造性的解法。培养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习惯。 (1 )把握时机,培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2) 有始有末,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3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活性。(4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
(三)培养学生适时转化的能力。“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供多层面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组交流的形式很多,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地制宜”比如:
(一)同桌合作。初一年级刚进入初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二)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三)自愿结组合作。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三、教师转换角色合理指导,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视作为权威者,而是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小组交流的进度,更了解不同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水平。
四、合理的小组评价,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合作交流,交流环境,交流方法小组评价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了使学生的交流得以顺利开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1)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做到“四到”,即眼到、手到、心到、耳到。(2)认真地听同学的发言,做到听出相同点,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听出不同点。加以辨析,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3)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听课过程中,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包括老师说的和学生说的),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问到底,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4)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在解题讨论或研究时,能突破束缚,不墨守陈规,寻找出创造性的解法。培养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习惯。 (1 )把握时机,培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2) 有始有末,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3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活性。(4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
(三)培养学生适时转化的能力。“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供多层面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组交流的形式很多,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地制宜”比如:
(一)同桌合作。初一年级刚进入初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学习效果比较好。
(二)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三)自愿结组合作。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三、教师转换角色合理指导,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视作为权威者,而是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小组交流的进度,更了解不同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水平。
四、合理的小组评价,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