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协调发展提供终极的关怀和服务。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提出了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坚持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020-0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我们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1]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呈现出无法适应社会和高职生实际需要,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不喜欢甚至抵触的现象,究其原因,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是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
2、缺乏针对性教育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学生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甚至避而不谈,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要求,不能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不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把受教育者看作接受器,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
1、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高职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高职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职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同学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2]一个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说把各种素质和能力比作一个数字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素质和做人是最前面的,其他的素质和能力是后面的。离开了思想素质和做人,就是“失效”的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高职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高职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高职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高职生,注意开发高职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高职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高职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高职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2、关怀学生个性的需要
高职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满足高职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高职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高职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关怀学生品德的提高
良好的品德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灵魂和品德,具有精神价值。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狠抓专业课程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建设,这必然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以丰满的人性为基础去追求人生的真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只有突出“人文关怀”的价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困境,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2]王刚.走向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020-0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我们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1]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呈现出无法适应社会和高职生实际需要,高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不喜欢甚至抵触的现象,究其原因,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1、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是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
2、缺乏针对性教育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学生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甚至避而不谈,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要求,不能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式”教育方法。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不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把受教育者看作接受器,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
1、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高职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高职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职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同学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2]一个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说把各种素质和能力比作一个数字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素质和做人是最前面的,其他的素质和能力是后面的。离开了思想素质和做人,就是“失效”的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高职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高职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高职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高职生,注意开发高职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高职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高职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高职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2、关怀学生个性的需要
高职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满足高职学生心理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高职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高职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关怀学生品德的提高
良好的品德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灵魂和品德,具有精神价值。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狠抓专业课程的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建设,这必然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以丰满的人性为基础去追求人生的真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只有突出“人文关怀”的价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困境,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2]王刚.走向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