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改革教学;教学策略;评价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学生学会解题为基本宗旨,要求学生能遵照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模式去解题,并一味追求解答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由千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大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不能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个性和策略,更难以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对“归一应用题”进行综合训练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工厂4天用水3吨,照这样计算,20天用水多少吨?”学生算式都列对了,但在计算时遇到困难,许多学生都怀疑老师的题目出错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过小数除法,对除数大干被除数感到疑惑。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各种图形的体积计算以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给各组提供部分有规则的容器、尺子和水,要求大家测量出鸡蛋的体积。这个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3、引发争论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偏见和自信往往使许多学生难以自己发现问题,假如能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产生意见分歧,引发争论,必然有助手对问题的追索与反思。如:6/7<( )<7/8,要求学生在括号内填上一个分母最小的最简分数。 许多学生根据通分运算,找到答案97/112而沾沾自喜,可是有的学生或改成小数思考,找到0.86,化成43/50,又有的同学利用直觉比较得出13/15。这样三种意见的争论,使得大家都不敢等闲视之。
  二、改革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索中研究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灌输的偏多,而且在知识的应用和技能培养上往往通过机械重复的强化训练以求达到“熟能生巧”。为了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策略,科学的组织训练,小学生不断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中培养他们勇子探索、勇子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
  1、让学生体验到策略的多样性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多掌握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学生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受到框框的限制而拘泥于一种解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平时不断给学生提供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表现自我,鼓励他们产生直觉猜测,数形结合,转化迁移,合理想象等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施工队原定12天完成圃O米的管道安装任务,现在要求工期提前2天,他们该怎么办?”由于没有限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利子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产生种种猜想,各自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热情和研究欲望。
  2、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解决问题要提倡合作与交流。个人的见解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活动等机会,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重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这样,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不但使学生学会参与、探索,而且又学会交流、合作。
  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的指令性要求太多,尤其是对学生的解题过程的完整规范做了严格要求,但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意义。我认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实践等等解决问题的亲身经历,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会分析成败的因素,获得经验和教训。这样的评价过程,也正是学生认识的提炼、升华、总结、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训练过程。
其他文献
文章贵有真情实感。写文章的人若无真情实感,就不能打动读者。但现在中学生作文中说套话、编假话、扯废话的现象屡禁不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挚,力求用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更是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表达真情。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口,我以我口言真情”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
期刊
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量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寻找与作者的心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使语文对于生活来说,“出乎其外,入乎其中”。 语文教学中经常说到“语文的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个三七分中的“三”指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七”则是生活中汲取的养料。  【关键词】 源于生活;感受生活;语文素养    “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本文从情感、感受、行为三个角度来阐述语文的生活化。使语文教学能够更活泼,更体现语文世界的多
期刊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具情感性,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章 都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最后到如大山之势,喷涌而出。所以,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
期刊
过去,我们总是更多地关注集体,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这造成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问共性不谈个性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只能顺从学校的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课程设置,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这种不顾学生主体的客观实际,脱离学生主体需要的办学模式,必然使我们的教育失去生机和活力。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让社会生活充满丰富性和活跃性,这就势必要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素质教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前,备课非常的充分,其他相关的资料也搜集了很多,可是,到了上课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上成了一言堂,结果成了很失败的一节课。  语文教学要求活。把课教活了,才能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何把课教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如下的心得。以备参考,也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问题教学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
期刊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怕上作文课,作文水平不高的现状,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本文从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 兴趣;熟知;喜闻乐见;方式;多样化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写好作文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怕上作文课,作文水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
期刊
【摘要】 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这种“惧怕”高中数学的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被动学习、学不得法、不重视基础、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等几个方面。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法指导;学科特点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