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产业市场论坛在京举行三大话题:独播、高片酬、收视承诺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10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8日—19日,中国电视剧全产业链金融交易会在北京举行。在电视剧产业市场论坛板块中,来自电视台、制片方、央视索福瑞、视频网站等各产业链方面的代表就“一剧几星”“演员片酬”“收视承诺”等话题展开讨论。
  一剧几星?
  电视剧年产15000集,多还是少7在中国电视剧全产业链金融交易会开幕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做“电视剧管理通报”时表示,与2012年的17000多集相比,2013年国产电视剧数量理性回落,减少到了15000多集。如果按照全国35家卫视每家每天播出2—3集计算,卫视黄金档年播出的电视剧总集数应为25000—30000集,但目前15000集中还有不少库存未能得到释放,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李京盛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播出模式的限制,“不是每部剧都是独播,不是每部剧都是新剧。”“如果能够改变卫视黄金时段的播出形态,就能给生产提供出口。一剧一星是最理想的状态。”
  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助理于金伟表示,电视台特别欢迎“剧一星”模式,因为四家卫视同播同
  部电视剧,协调播出的时间特别麻烦,电视台为此事也特别苦恼。相比之下,“一剧一星”在编排上更灵活。但当前要实现“一剧一星”对大多数卫视来说仍有困难,主要囿于电视台的资金能力。目前,国内电视剧动辄上百万元集,如果每部都独播,电视台消费不起,“拼播才能把购剧成本分摊下来。”于金伟认为,当前剧两星、一剧三星的播出模式对卫视来说比较理想。
  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表示,“要做到独播,电视台年的收入需要在50亿元以上”,但是这样的台没有几家。
  爱奇艺CEO龚宇则认为,一剧几星完全是市场行为,“交给市场慢慢去调节可能会更好”。随着互联网视频和移动视频崛起。新型渠道为电视剧提供了更多播出平台,一部电视剧在电视上的收视率和网络上的点击率不完全是正比关系。龚宇表示,电视和网络受众群差异巨大,不赞同制片方做剧时同时兼顾电视和网络受众,“两边兼顾的剧可能会死。”龚宇预测,网剧的价格会呈两极分化,“好的电视剧会涨价,但不会疯涨,不好的电视剧可能彻底没人买了。因为从全行业来看,电视剧的预算与去年相比没有增加。”
  “演员片酬高”谁之过?
  近年来,电视剧价格屡曝天价,“演员片酬高”成为最重要的助推因素。有业内人士认为,电视台在购剧时过于看重大牌演员,才会抬高片酬,进而导致电视剧成本上升,电视台是自食其果。怎样跳出此恶性循环成为产业链上各环节人士关注的焦点。
  于金伟表示:“一个行业如果出了问题,一定是各个环节互相作用的结果,电视台肯定有责任,但不能负全部责任。”她认为,演员片酬高“都是预购惹的祸。”在现行电视剧采购模式中,预购是主要方式。有些电视剧还没开机就开始向电视台征集订单,电视台在看不到成品就购买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剧本、创作团队、演员等三方面阵容进行评估。但预购时有些剧连剧本都是缺失的,电视台只能根据后两项未考量,因此演员阵容才成为电视台购剧的标尺,无形中抬高了演员身价。
  同时,预购模式也让电视台承担了很多风险。如果有电视剧播出效果不理想,购剧部门的压力也非常大。于金伟表示,“等待剧播的过程非常煎熬,特别怕花了大价钱买来的作品播出末后跟你的心理预期形成巨大反差。那时候,你都不敢见人,你会受到大家对你专业能力的质疑,这是购剧人不能承受之重,我们这行很多人都有失眠症,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淡定、从容一些,让各个环节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于金伟建议片方在电视剧已经拍摄了几集样片后再向电视台推销,或者在有剧本的前提下售卖。这样,电视台多了其他考评指标,自然会淡化对演员阵容的重视。
  据悉,由演员片酬引起的电视剧制作费用不断攀升,但购买力却没有提升。从去年年底开始,预言影视行业崩盘的声音便不断响起。对此,马中骏认为,成本上涨是市场化现象,主要原因“第一是通货膨胀,第二是平台起到一定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优秀的演员、导演、制作公司本就属于稀缺资源”,他预测,演员荒依然会存在下去,而如果行业有崩盘现象、对其整体发展是有好处的。“就像视频网站样,经历大面积死亡,经过淘汰与并购,现在只剩下四五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需要经历这样个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整合过程,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收视承诺:不能承受之重
  质量参差不齐、作品鱼目混杂,去年频频发生的电视台“砍剧”事件值得行业深刻反思。有些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甚至收视造假,或要求对方签收视承诺。
  对此,马中骏认为,用收视率作为购买或者付款依据目前并不可行,虽然制片方能够保证部剧的品质进而保证该剧基本的收视水准,但其最终的收视结果还取决于播出的平台和播出环境,“即便碰上了好的播出平台,也得看同档期撞上了哪些剧和节目,播出月份等因素。“制作公司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说收视过多少”,贸然签下“收视率承诺”,直接后果就是“逼良为娼”,一些不造假的电视台也会受造假电视台的影响,造成大面积收视数据造假。“这就回到收视率公信力的问题上了。”
  央视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坦承,“很多时候,制片方对电视台做出的承诺没法实现,他们总是过来问我有没有办法。我不给出招儿,他可能就自己去想办法。”郑维东同时表示,“不排除个别公司有做数据的嫌疑和空间,但目前来看,情况有了好转,大的平台和大的公司基本没有造假,地面频道反而是重灾区。”
  对于收视承诺,于金伟表示,电视台面临着收视率、收视份额、收视排名的巨大压力,但要制作公司未签收视率承诺确实不公平,“对于部优秀的电视剧,我们可以预测它的收视率在某个范围,但最终的结果没法预估。”
其他文献
卫视30分钟,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政策(编者注:2013年10月出台的《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但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下一步我们还有很多大的政策要出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在2013年度中国纪录片年会上透露,总局已梳理出十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并递交相关报告,下一步会根据上级批复逐渐落实这些政策。  2月27
期刊
“走夜路总觉得身后有人;总觉得别人的伴侣比自己的好;不能保守别人的秘密;东西掉马桶里会用手捞起来……” 你遇到的这些小尴尬和你内心的小九九,都正常吗?脱去防伪面具,加入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游戏,《你正常吗》告诉你中国网民真实的想法。  由腾讯视频出品、唯众传媒制作的中国首档互联网大型调查真人秀《你正常吗》正于每周四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播出。每期节目由一位明星与一位普通人组成团队,回答8个问题,在节目中,
期刊
在韩流的“炸鸡和啤酒”冲击市场之际,国内的电视剧买卖双方却正在上演“相恋相杀”的虐心戏码。  近日,《中国好声音》引发的“对赌”风,吹到了电视剧市场。在“2014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踢爆电视剧采购存在“对赌协议”,电视台要求制片方承诺收视率,并表示这对制片方来说是“噩耗”。更有中广协电视制片委员会以纸申诉状直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谴责这采购模式是电视台单边强制的霸王
期刊
一个是发力综艺的央视老大哥,个是雄霸综艺娱乐节目多年的卫视领袖,它们的强势音乐节目选择在同-天、同样的周五晚间黄金档开播——《中国好歌曲》(以下简称《好歌曲》)与《我是歌手》第二季(以下简称《歌手2》)全面“碰撞”。  季播类节目,不仅要看它们当下的表现力,更要看哪档节目更具有生命力,谁能持续走得更远。而这就要深入地探讨这两档节目所蕴含的内核竞争力:一个是主打明星,怀旧牌的粉丝经济模式,一个是“草
期刊
为什么要快?  2月25日,作为东方卫视中心已经任命的6位高层之一,中心常务副总监鲍晓群为了各项事务忙碌得马不停蹄。但他还没有专属办公室,中午12点只能用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埋头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二楼暂时空出来的“文创空间创工坊”,写着27日下午1点半独立制作人竞聘需要准备的材料。  鲍晓群负责改革整合方案推进时间的落实。他透露,原来设计的整合速度更快,截至时间是3月5日,但后来考虑到各种原因,最终定
期刊
2014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02部,3717集。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61部、213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59.8%和57.44%,其中,当代军旅题材1部30集,当代都市题材49部1745集,当代农村题材2部74集,当代青少题材3部100集,当代涉案题材3部82集,当代科幻题材2部76集,当代其他题材1部28集。现代题材1部、4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0.98%和1.08%
期刊
浙江卫视年初启动的“首届中国蓝电视节目原创模式大赛”,正面向全中国的创意人士广发英雄帖,征集3个优秀原创节目模式。  浙江卫视副总监、节目研发中心主任麻宝洲认为,卫视平台做模式大赛有先天优势,卫视有大量需求、节目有实现落地的播出渠道,以及卫视可提供项目孵化等服务,可对参赛者形成不小的吸引力。  在大赛“全国海选”阶段,很多制作公司、传媒院校的专业人员致电咨询、投稿。目前,浙江卫视已收到原创节目方案
期刊
4年前,孔令泉带领团队发起成立天视卫星传媒公司,为天津卫视的频道发展带来了管理体制改革的红利。天津卫视用公司化的运作模式保证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刨新力,也通过融资等手段吸引了来自各方各面的影视制作人才。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诞生了《非你莫属》、《爱情保卫战》、《今夜有戏》等这样制作精良的节目,还创新出立足于台网联动的大剧营销模式,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定制营销手法。  “但是这几年,体制的红利已经消耗
期刊
近年来稍嫌冷清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在2014年出人意料地成为中国电影界关注的焦点。从三部华语片同时入围主竞赛单元,到《白日焰火》最终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今年的柏林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众多与中国相关的话题。虽然夺奖出人意料,但本次参赛柏林的三部华语影片整体都取得了较好反响,某种程度上也向国际影坛展示了新时代华语电影的进步。  华语片大年  时间倒回到2014年1月15日,这一天是第64届柏
期刊
时间进入二、三月份,国际影坛的“颁奖季”又进入了每年的高潮时段——大洋东岸的北美,3月初揭晓的奥斯卡可谓是好莱坞过去年的年度总结,而在西面的欧洲,2月下旬举办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则揭开了欧洲新轮电影节的序幕。颁奖季每年承前启后的这段时间,照例也是全球电影业界、媒体和广大影迷的年度盛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行业媒体,对于2014年颁奖季的种种热闹,我们应该看什么?  首先,当然是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