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塾到中学堂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春直到九岁还不识一个字。一是家贫,交不起每月三四吊钱的学费;二是体弱,母亲怕他受人家的欺侮。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地来了。刘大叔名叫刘寿绵,身体肥胖,脸手白嫩,衣着华丽。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亲戚,并不常来。他一进门,看见了庆春,大声地问母亲:“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没等母亲回答完,马上又说:“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和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刘大叔贵族味十足,对事儿漫不经心,说话大大咧咧,母亲并不在意。可当天刘大叔就派人送来了笔、墨、砚、书本和一块足够做一身衣服的蓝布。这真是贵人相助,母亲心里甭提多高兴,庆春更是高兴得又蹦又跳。
  第二天,庆春随刘大叔来到离家有半里多路的一座道观里。道观院不大,像个大杂院,不同的门里飘出不同的難闻的味道,有大烟味儿、糖精味儿,还有厕所的臭味儿。最后来到一个大殿,大殿很黑而且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子的圣像牌位。这就是学校,一共有三十来个学生,学生都朝西坐着,西墙上有块黑板,这是“改良”的私塾。老师姓李,是位死板但富有爱心的中年男人。刘大叔对李老师大声地“嚷”了一顿,而后就叫庆春拜孔子和李老师。李老师给了他两本书,一本是《地球韵言》,另一本是《三字经》。庆春终于上了学,这一年是一九〇五年。
  上了私塾,庆春的确太高兴了。第一,自己现在是学生了,可以读书识字了;第二,每天上学与回家,来往于街巷之间,可以自由自在地走走看看,熟悉那满街满巷的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但他讨厌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书,整天咿咿呀呀,毫无味道。所以他经常逃学,满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的转悠。他开始知道,北京端阳节的粽子有三种,一种是官样粽子,是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是纯糯米的,洁白、娇小;第二种是冰镇过的,多是由沿街挑担的卖蜂糕的代卖;第三种也是沿街吆喝叫卖的,但个儿大,里面有红枣馅,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他很喜欢果摊上卖兔儿爷的,这是北京特有的风俗。每到中秋节,北京人喜欢用枕形西瓜拜月,用鲜果供养兔子王。古书上说“市中以黄土博成,日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每逢到这时,沿街都是摆兔儿爷的果摊,“一层层的摆起粉面精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兔儿爷一般都是人形兔脸,长耳顶盔束甲,骑在虎上的有如将军,挑担子的有如小贩。
  庆春最喜欢的是腊月。从腊八开始,街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一派节日景象。货摊子摆满了街道,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卖爆竹的、卖风筝的;临近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爷,街上更是多了卖冬瓜糖、关东糖的。每逢这时,他就感到快盼到过新年了,盼到穿新衣新鞋、放鞭炮了。
  日日上下学途中走街串巷,庆春熟悉了北京街头的每一种水果,这是一个看不尽、吃不上却忘不了的水果世界:各种各样的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京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种香味更好闻,哪种颜色更好看。不仅如此,还有好听的。果贩们的吆喝声犹如歌唱:“唉——一毛钱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这些好看的、好闻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给庆春的童年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他后来将这些美好的记忆都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使他成为地道的北京风俗作家。
  刘大叔一直资助庆春上学,从私塾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同刘大叔接触多了,渐渐地庆春对刘大叔也了解了,对刘大叔家里的事情也知道了不少。刘大叔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却不知道算计。他的财产很快被卖掉了一部分,又被人骗去了一部分。人们吃他的、骗他的,他付之一笑。到庆春中学毕业时,刘大叔家产已经破败殆尽,但刘大叔说话声、笑声照旧洪亮。庆春很为他惋惜,说:“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时候,如果他肯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叫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所以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后来刘大叔的儿子也死了,自己卖了花园,入庙为僧,夫人和女儿也入庵为尼。这在一般人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因为他以前住的是高宅深院,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也曾经嫖过赌过,居然出家了。刘大叔出家以后,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人称宗月大师。可是很短时间就被驱逐出来,因为他不惜变卖寺庙产业去救济穷人,而一般方丈的职责是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他后来又去了一个小庙做方丈,这个庙没有任何产业,他一边为庙里的僧众们化斋,一边继续举办他的粥厂等慈善事业,直到一九三九年坐化。
  庆春始终对刘大叔充满了崇敬之情。对于他的出家,庆春后来说:“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庆春更加感激刘大叔对他一生成才和做人的巨大影响。他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苦行是与佛极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庆春上了三年私塾。
  一九〇九年,在刘大叔的帮助下,庆春从私塾转入北京西直门内崇寿寺内城第四学区市立第三小学堂,编入三年级。到六年级时,转入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因为市立三小改为第四女子小学。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后来成为老舍妻子的胡絮青,正是在庆春离开这里以后进这所女子小学读的书,与此同时,庆春母亲为了供养庆春上学,也来到这所女子小学做过勤杂工,为教员做饭,兼打扫校园卫生。   到小学高年级后,庆春学习兴趣上显出了严重偏科,他不喜欢绘画,尤其不喜欢数学。他说:“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但庆春逐渐显出对语文的兴趣,他能背诵许多古文和诗词,作文也写得很好,常常得到老师夸奖。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实行的是复式班教学形式,即不同年级学生在同一個教室上课,一般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就自习或做作业。遇到老师有事的时候,庆春常常在高年级学生中被指定为代课的小老师,领着低年级学生念课文或者上体育课。庆春口才好,谈话幽默,举止文雅,很受小同学们的喜欢。曾当过庆春国文老师的孙焕文先生后来说:“我在北平直隶教书多年,庆春文章奇才奇思,时至今日,诸生作文无有出其右者。”
  有一次,庆春和同学相约下课以后去放风筝,可恰巧这天考试作文,作文的题目便是《说纸鸢》。庆春很快就写完交卷了,可那个同学还在抓耳挠腮,苦于无从写起。庆春便悄悄对同学说:“来,我给你起个头,快点交卷,咱们好去放风筝。”事后,这个同学的作文大受老师称赏,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纸鸢之为物,起风而畏雨;以纸为衣,以竹为骨,以线牵之,飘扬空中。”老师边念边评说:“破题得体,先获吾心。”同学听老师如此夸奖,不免面红耳赤,只好如实向老师坦白,精妙之处,恰是庆春所做。
  庆春在小学同学中有一位极要好的朋友,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罗常培。每逢下午放学后,他俩就一起到回家路上的小茶馆里去听评书《小五义》或《施公案》,钱总是由罗常培付。天天听,就有了兴趣,也受到熏陶。这种民间文艺的熏陶,培养了庆春对文艺的爱好、讲故事的能力和对北京语言的敏感,这一切又对他后来走上文学家的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庆春有时也带罗常培逛自家附近的护国寺庙市,看看花鸟鱼虫、古玩字画,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兔儿爷”“杂拌儿”、爆竹、风筝、空竹、口琴等。两人也曾“对揪小辫子打架”,过后就把打架的事忘到九霄云外,两人仍是最要好的朋友。罗常培最赞赏庆春的性格,他说:“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下一滴泪珠或讨半句饶。”
  家庭的艰苦境遇养成了庆春的骨气和毅力。他从来不在乎衣着、饮食的困窘,也从不想富家子弟们常玩的那些游戏:养鸟、养鱼、放鸽子、放风筝、斗蛐蛐。他喜欢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也希望能早日读书有成,减轻母亲的负担。小学时,庆春经常中午吃不上午饭。他一听到母亲说“今儿中午没饭了”,总是扭头就回学校。他不愿让母亲看见自己挨饿的样子,也怕看见母亲那充满内疚、痛苦的表情。他常常饿着肚子上下午的课,也总穿着补了很多补丁的旧袜子。大姐给他做了一双新袜子,他却舍不得穿,他用不着和别人比阔气。所以,庆春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对此,最了解他的罗常培说:“由于幼年境遇的艰苦,情感上受了摧伤,他总拿冷眼把人们分成善恶两堆,疾恶如仇的愤激,正像替善人可以舍命的热情同样发达,这种相反相成的交错情绪,后来随时在他的作品里流露着。”
  一九一二年,庆春从南草厂第十三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分在初中一年级四班。这是一所环境幽雅的学校,校址在北京西城区祖家街,校名至今未变。当时学校收费很贵,由于交不起学费,庆春只在这里读了半年书。
  (选自《老舍》,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其他文献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臺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是诗人在开元十五年(727)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途中写的,表现出对名山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二句,写诗人在拂晓时便扬帆远行,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这里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欲急切领略山光水色的心情。这一个“望”字,贯穿全篇,是全篇的“诗眼”
期刊
下午天气很是阴沉,不久便飘起雪来。可是下得不大,只像柳絮一样的雪花,慢慢地一片片地飘着。不过到了傍晚时候,我家的天井里,已被雪铺满了。远处的山,也已经变成白色了。  吃过晚饭以后,雪依旧下着,天气也似乎比较日间要冷得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间房子里,圍着一双火炉。火炉中的炭,都是炽红的,放射着很美丽的火焰。火光照着各人的脸上,脸色也好像红一点儿了!大家坐在这间屋子里,很是温暖,谈谈笑笑,差不多已经忘了
期刊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今浙江诸暨市南的苎萝山。苎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
期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百年,陟遐千里。唯独人与命运的争斗无止息。命是弱者借口,运是强者谦词。但需知——秉其执,方可掌握命运,立于千仞之巅。  钟都小亭。  青梅煮酒,曹公从容静候。久之,言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流。”对面人已食失匕箸。纵观于历史长河,曹操此人留下的多是些狡诈之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此人活得肆意却又坚执。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此时的曹操已年过甲子,但他绝不甘心就此溃败,只五年,
期刊
年少者也有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不曾虚度光阴,然这种少年老成毕竟罕见。一般说来,青年就好比最初形成的想法,总不如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明智;因为正如在年岁上有青春时代,在思想上亦有幼稚阶段。但年轻人的创造力比年长者的更富生机,各种想像会源源不断地涌进他们的头脑,而且可以说他们更多地受到神的启迪。凡天生热情奔放、欲望强烈且易恼易怒者,都要等过了盛年才可成就大事,恺撒和塞维鲁二人即是明证;①关于后者有人曾说
期刊
从我们魁阁走上公路,向北,约摸半个钟点的路程,就到三岔口。中央农业实验所有一个分站疏散在这村子里。疏散在附近的文化机关时常有往来,大家用所在地的名称作各个机关的绰号。三岔口的徐季吾先生上下车站,便道常来我们魁阁,我们星期天有闲也常去三岔口看望他。在一次闲谈中徐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  “说来这已是二十
期刊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考得怎么样?他眉毛一扬说:没得说!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
期刊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是格外的倾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洪亮的声音里发出,而一起如浪一样地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來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让人声升华,那种回荡在四周的声音,真的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荡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刚刚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
期刊
如若你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来到一座烟雾缭绕的桥中间,看见桥头上伫立着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那么这个人,是我。  我叫安,乐天安命的安。我的工作很简单,站在桥头,帮助每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做出他们这辈子的最后一个选择。  我的同事——桥东是你们世人都熟悉的孟婆,桥西是鲜有人知的赵公。我来这工作了几千年,却从未见过这两人有交流,只是在来的人少的时候,发现赵公偷瞄孟婆时的眼神中,藏着故事的味道。  来讲讲这
期刊
今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访问历时近两月(从七月二十三日到九月十四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  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