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今浙江诸暨市南的苎萝山。苎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施为题,从另一角度抒发议论,指出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罪于女人是“祸水”并公开反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诗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的观点,为西施鸣不平,反对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强加在一个弱女子西施身上。这里一个“时”字用得十分精当,它指的是造成国家兴亡的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自有时”,表明了吴国的灭亡自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就有力地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何苦”一语,劝解的口吻中又含有嘲讽的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这又是何苦呢!这里,诗人挖苦讽刺的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吴人”,而是吴国的统治阶级。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推理上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前句继续为西施辩解,后句又以“越国亡来”作为论据,进而提出问题,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谁呢?这里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晚唐诗人崔道融也写过类似的诗:“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隐这首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而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议论和描写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高出一筹的地方。因此这两首歌吟西施的诗作,都不失为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原载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第550~551页)
其他文献
秋菊有佳色,  挹露掇其英。  这是晋代高士陶渊明诗中的名句,与“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同为千古所传诵,一方面也就使他成了一位热爱菊花的代表人物。后来民间奉他为九月花神,就为了他爱菊之故。  据说他所爱赏的一种菊花,名九华菊。他曾说秋菊盈目,而诗集中仅存九华之一名。此菊越中呼之为“大笑”,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的,枝叶疏散,香也清胜,九月半开放,在白菊中推为第一。有一次,渊明因九月
期刊
中学阶段,是增进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志趣、树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人生的花季里,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就会让自己植根于广博知识的沃土,沐浴着优秀文化的雨露,茁壮成长为心灵高尚、心志高远的有用之才。  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就是在上中学时培养的。我看的第一本长篇著作就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在当时很流行,特别火。读后,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波澜起伏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深深吸引着我,感动着
期刊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荡荡的店铺后,拖着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旧的小屋。  突然,他发现,在街角一座小礼拜堂那儿,仿佛有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  哎呀!是一个人呢!  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光溜溜的一丝不挂!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到他身上,脱下脚上的鞋子,替他穿上。那人依旧动也不动。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  鞋匠太太看到丈夫领了个陌生人回来,脸上的表情瞬间
期刊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
期刊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動身。我知道你在瞭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視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选自《雨果诗歌奖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期刊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喜欢用梦境和穿越的形式和心中的作家、思想家会面,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在穿越的世界里,我既可以到高邮听汪曾祺娓娓叙谈他的人生体验,也可以到瓦尔登湖畔和梭罗见面,毫不客气地去他的小木屋休息……  就在现在,就在今晚,我梦想中的古罗马在向我招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马上开始。  帝国初建,一片繁华景象。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看到激情演讲的舞台。他们用华丽的语言、高亢的声音歌
期刊
我对桦皮船的记忆,是跟堪达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习惯叫它“扎黑”。堪达罕是森林中最大的动物了,它有牛那般大,成年的堪达罕有四五百斤重呢!它的头又大又长,脖子短,毛发是灰褐的,四肢细长,小尾巴。雄性扎黑的头上生有角,角的上部呈铲形,好像扎黑在头顶的一左一右晾晒着两块方巾。堪达罕最喜欢吃河湾沼泽底下的针古草了,所以要猎取它,猎人们常常要到河边守候着。堪达罕白天时躲在林间的背阴处睡觉,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所
期刊
每一个作家都无例外地会有一次“阅读的初恋”,这是我的直接感受。  我的“阅读初恋”发生在云南,一座名曰“大荒田”的军营,“初恋”对象是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半部选集,译者是梁建兴、王梁受等专家。这半部选集实际上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下册,封面是一帧俄罗斯风景画,绿草地开满白色的小花,背景是粗细相间的乔木,分明画的是林间小景,静谧中流露出一点俄罗斯式的忧郁,典型的巴氏风格。  这本书我于无意中
期刊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臺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是诗人在开元十五年(727)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途中写的,表现出对名山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二句,写诗人在拂晓时便扬帆远行,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这里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欲急切领略山光水色的心情。这一个“望”字,贯穿全篇,是全篇的“诗眼”
期刊
下午天气很是阴沉,不久便飘起雪来。可是下得不大,只像柳絮一样的雪花,慢慢地一片片地飘着。不过到了傍晚时候,我家的天井里,已被雪铺满了。远处的山,也已经变成白色了。  吃过晚饭以后,雪依旧下着,天气也似乎比较日间要冷得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间房子里,圍着一双火炉。火炉中的炭,都是炽红的,放射着很美丽的火焰。火光照着各人的脸上,脸色也好像红一点儿了!大家坐在这间屋子里,很是温暖,谈谈笑笑,差不多已经忘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