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智商、高敏感、高脆弱是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孩子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自主、独立、勇敢、富有创造性是现代孩子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必选项目,作为幼儿期的教育,其主要实施者是家庭和幼儿园,其中家庭教育的成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通常地处农村的年轻父母,他们受文化程度和自身出发点的制约,对孩子实施教育时,总是专制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长此下去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直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对立关系的形成,这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总是对孩子的活动进行简单、粗暴、频繁的干预,使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没有停泊的港湾,殊不知孩子的高质量的成长需要一个安静、和谐、尊重、民主的内外环境,因为孩子在优质的环境中,一边活动一边调整自我,从而建构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抵御将来学习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干扰。作为一个幼儿教师,一份职业的坚守者,孩子的快乐是我的快乐,孩子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家长的信任是对我工作最具价值的回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乐乐小朋友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来说有着隐隐的痛、深深的爱和无以言表的喜悦。
1 隐隐五痛
1.1 成长之痛。
乐乐是我带小班时的一个孩子,当时孩子以极其好动,除了看图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虽然孩子只在幼儿园只呆了不满两周,已经被所有的老师,大部分家长所熟知。妈妈也是第一天来接孩子时,就跟我说,乐乐还是不上幼儿园了吧。我想妈妈是了解孩子的。不得已两周之后,我建议妈妈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诊治,结果是“儿童行为多动症”,医生建议家长用“春风沐浴细雨”般照顾孩子。休学在家的一年,也尝试让孩子来幼儿园适应,但是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转眼一年过去了,乐乐到了上中班的时候了,考虑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并不好,我建议妈妈给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孩子的情况一点也不容乐观。
1.2 心乱之痛。
每当我看到孩子入园、离园时,他都是以让人担心的速度奔跑着向前冲,几乎没有办法让他停下来。在孩子们端椅子坐半圆时,乐乐端着小椅子横冲直撞,木子被撞倒在地,躲闪不及的航航也倒了。当爸爸妈妈来接孩子放学时,乐乐看到自己的妈妈,连和老师说再见都来不及,就没头没脑的向外冲,佳佳被他撞得一下子坐到了垃圾桶里,航航妈妈被撞得捂着胸口急忙靠边闪。后来乐乐妈妈对我说,要是哪天老师说乐乐被撞了,我反而会心安一些。老师更是头疼得不得了,中午从不肯睡觉,每天被罚最后一个起床。
1.3 对抗之痛。
乐乐妈妈说,晚上我喊他睡觉,总是叫不动,天气冷了,睡觉时,我给孩子掖被子,他就是死活不愿意,我帮他掖一次,他就用力的蹬翻一次,早上起床,担心孩子着凉,就想快点帮他穿好衣服,可是他就是不要我帮,要是强行帮他穿,他就和我对打,有时孩子还故意的向我示威、挑逗。
1.4 压制之痛。
有家长朋友很担心的对我说:休息天,我们开车出去,看见乐乐妈妈带着孩子在走很远的路,直到我们回来还看见他们往回走。后来乐乐妈妈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还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了,我请她说说具体情况。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让我很担心,害怕他碰伤小朋友。休息天,我想用走远路的方式让他平静下来,但是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感到害怕的话,他说,妈妈,我想被车撞死,此时的妈妈已经泪流满面,想到一个才四岁半的孩子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我立刻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对待,他被压抑的快承受不住了,想到此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必须想办法来帮助这对无路可走的母亲和孩子。
1.5 愤怒之痛。
在我实施了一系列的帮助之后,孩子明显进步了许多,但是我知道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中间会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能发生。不出所料,老师因为孩子在活动中干扰其他小朋友,将他单独放在办公室以示惩罚,放学回家后就找家里的玩具枪,一边还大声说,我要用枪去打老师,长大了我要炸掉幼儿园。我知道,老师用彻底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导致孩子愤怒到极点。
2 了解并分析原因
一个生下来如同白纸一样洁白无瑕的小生命,在短短的四年半时间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焦躁不安,让我们的内心隐隐作痛呢?为了多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和乐乐妈妈交谈了许多次,每次都在两小时以上,谈话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由此我对这个家庭的教育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也找到了孩子问题的根源。
2.1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理解、尊重。
乐乐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有爷爷奶奶,但是妈妈还是决定留下来自己养育孩子。妈妈受上辈人教育子女的影响,认为对待男孩要严厉,以至于孩子在三岁时,因不小心摔到地上碰破了头,妈妈将孩子拉起来打了一顿屁股,一边还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小心。孩子年龄小,平衡能力比较弱,玩耍时摔倒是很平常的事情,妈妈在尽到看护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一定要安慰孩子,真诚的提醒孩子应该在玩耍中注意的问题,否则孩子内心的伤痛和头上的疤痕一样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影响了他对母亲积极情感的体验。导致了接下来的不断对抗寒冷的冬天,暖暖的被窝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可是妈妈说孩子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挨一顿揍,因为不打他就不肯上床睡觉。当妈妈帮孩子掖被子时,孩子总是用力的蹬开,感受不到妈妈的情感。事实上孩子是最喜欢顺从的,因为顺从会让孩子感受到舒适,但是前提是成人提供的环境是顺应了孩子,还是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否则孩子是不可能顺从的,如果靠暴力手段让孩子屈服,最终将是一只迷途的羔羊,他会离成人的期望值越来越远,迷失了自己。
2.2 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
孩子作为一个幼小的个体,他的动作和成人相比是缓慢的,但是成人总是用自己的速度要求孩子。乐乐妈妈总是在催促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否则就遭到训斥,孩子就这样在不断的催促下,心智乱了,因为他没有安静的环境和时间来调整自己,他无法建立的内心世界。此时妈妈意识到孩子怎么安静不了,于是她还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为了让孩子能安静下来,她让孩子在休息天和她一起走五公里的路程,希望用极度的疲劳来让孩子安静下来。这真可谓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严重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是很难在这样的惩罚下愉快的完成长途拨涉的,以至于孩子最后说出“我想被车撞死”的绝望的、令人伤心的话的。此时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世界是黑暗的,凭借自己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创造一个生命是想让他在这个世界快乐的成长的,而情况常常是孩子在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成人的无知的教育之下遭到摧毁。乐乐的今天是家庭教育恶性循环的结果。
2.3 家长与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最为固定的生活场所,大家都无法选择的要在这些地方度过自己的快乐或伤心的童年。乐乐是一个很结实的小男孩,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认知能力也很棒。在妈妈的不断打压之下,他变的越来越强横,他反抗妈妈、渐渐地也开始抗拒老师,因为老师有时就像妈妈,当他不小心有错的时候,就给予彻底的惩罚,如: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乐乐立刻就会举手,但是老师总是说,等你坐好了之后才请你说;当他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活动时,立刻就被单独坐到一边;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惩罚之后,他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为他没有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总是没完没了的惩罚,使孩子仅有的耐心在这种无声的、悲壮的较量中消失了。最后导致他在家找枪要打老师,长大后要炸幼儿园。
3 应对之策
3.1 家庭教育模式:惩罚变赏识。
3.1.1 请妈妈尝试后退,在我听到孩子说“我想被车撞死”的时候,我立刻建议妈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要前进一步,往后退一步,对抗不能再继续,否则孩子会被无情、无知摧毁。老师反应孩子的问题时,总以为天会塌下来,就立刻联合起来对孩子进行惩罚,一定要多想想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让他摆脱困扰,而不是雪上加霜,造成一种教育的恶性循环。
3.1.2 请妈妈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和妈妈的多次交流之后,发现她对孩子的本性不了解,她用上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教育现代的孩子,这注定是要失败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败俱伤。惩罚让许多孩子认为自己是没用的无能的。但是乐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孩子,不知所以的惩罚,孩子是不会接受的,他是要反抗的。赏识教育是基于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模式,每个生命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倍加细心呵护和真诚的鼓励。当孩子不小心有错时,请宽容孩子,提醒并告诉他怎么做;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并赞扬孩子;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相信孩子能行,不要认为他们小就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仔细观察孩子,他做的事情,成人未必能做。要相信孩子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而不是麻烦的制造者。
3.1.3 爱的表达,要对孩子说:妈妈爱你,你在我们心里是最重要的;尝试拥抱孩子,幼小的心灵总是希望寄托在充满温情的地方,当孩子身体受伤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当内心焦虑的时候,当环境让孩子害怕的时候,不要总是把他当个已经能够承担伤痛的小男人。孩子还没有成熟,内心是脆弱的,我们的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成人的关爱,增强安全感、踏实感,不至于让孩子的心灵漂泊着。
3.1.4 允许孩子哭泣,在乐乐的成长中,因为妈妈总是把他看成小男人,所以在孩子遇到伤害的时候,不许哭,是妈妈的命令。渐渐地孩子已经不会哭了。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夫乐认为:哭泣可以治疗孩子内心的伤痛。
3.1.5 一分钟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创造的专为故意犯错或过失错误的治疗方法。此方法的具体操作是:当孩子犯错时,教育者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或不满,接着用眼睛注视孩子的眼睛一段时间,最后向他表达你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3.2 幼儿园与家庭的积极配合。
正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和妈妈以及老师的积极配合,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周一、周五两天全天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周二—四下午接回家睡午觉,孩子对我们的安排也很开心,乐意接受。
力争教师的配合,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要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老师必须做到在孩子有错时提供真诚的帮助,不要惩罚,强化孩子的优势,弱化孩子的劣势,让孩子的失落感、孤独感逐渐消失。当端椅子坐圆圈时、去洗手间时提醒孩子慢慢走;当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时,考虑先请孩子回答,而后提出坐端正的要求,孩子在得到表达的愿望满足后,鼓励孩子自然地顺从。我知道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与孩子较量的结果看似成人赢了,事实上教育是失败的。蒙台梭利: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要求违反了他们内部发展的不可改变的规律,孩子就不可能屈服,孩子的顽皮和不服从往往就是由于他建构自己的内部力量和不了解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4 结果与启示
4.1 教育名家说过: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
4.2 赏识教育:教育者的改变有多大,孩子的进步就有多大。
4.2.1 乐乐妈妈:我的孩子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吃晚饭的时候,我给他夹了一个肉丸,乐乐说妈妈也要吃一个肉丸,说着就给妈妈也夹了一个;睡觉时妈妈抱着他,再也不抗拒了,和妈妈抱的紧紧的;妈妈给他掖被子,再也不蹬了,还自己帮忙掖被子;起床时,妈妈说需要我帮忙吗,要的,一边和妈妈说做梦的事情,一边配合妈妈将衣服穿好了。
一天放学回家,妈妈说:我在做饭还没有好,孩子着急要吃饭,就用小脚踢妈妈,妈妈用“一分钟疗法”帮助孩子,这个方法真管用,等我做好了饭去叫乐乐吃饭,发现孩子将平时扔的乱七八糟的瓶子摆放的整整齐齐,平时怎么叫他都不肯做的事情就这么做好了。妈妈的信任和爱是最好的指令,孩子会用完美的表现回报妈妈的信任和爱。也应验了一句教育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妈妈对我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感觉这么好,空气中弥漫着香香的味道,我从来都没有现在这样觉得儿子是这么的可爱,那一次谈话,妈妈和我拥抱了四次。
4.2.2 乐乐:每天我向带班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老师说:这段时间真挺好的,基本上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天中午孩子说好在我的电脑上看两节《喜洋洋和灰太狼》,因为想多看一集,所以和妈妈商量说今天晚上在家少看一节,没想到孩子还这么守信誉。放学时,我送孩子和妈妈出门,我对乐乐说:我听老师说你今天表现很棒,可是我今天睡觉没有睡着,没想到孩子这么回答我;那你有没有影响其他小朋友呢,没有,孩子说。孩子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他将来会朝着一个完美的方向发展,真可谓:赢得心安理得,输的心服口服。有一天妈妈中午来接迟了,我建议陪孩子到外面散步,孩子很愉快的答应了,他向我说着自己的梦想:我想变成一架飞机,去找老师的老师(我对他说过我的老师很能干),我们手拉手一边说话,一边慢慢向前走,中途我试着丢开他的小手,可是他很开就又拉住我的手,我知道孩子已经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温馨的聊天,孩子的心灵是安静的,他找到了停泊的港湾,重新回到了心灵的故乡,我的内心有着无以言表的愉快。
4.2.3 老师:孩子进步很大,我们真的很开心,只是我们发现自己还不够专业,孩子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秘密,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孩子的改变,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成功,也知道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教育孩子还应更多的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的需要。
我们从来不用质疑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者有时让教育的结果得不偿失,教育孩子却不懂孩子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使孩子的需要处于一种故障和失调状态,对自然规律的违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幼儿的神圣职责,请一定去试图了解孩子,这是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者在脱离学校教育之后的最具价值的发展阶段,请帮助孩子,使成长的步履不再艰难,成长中不再有伤痛相伴。
1 隐隐五痛
1.1 成长之痛。
乐乐是我带小班时的一个孩子,当时孩子以极其好动,除了看图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虽然孩子只在幼儿园只呆了不满两周,已经被所有的老师,大部分家长所熟知。妈妈也是第一天来接孩子时,就跟我说,乐乐还是不上幼儿园了吧。我想妈妈是了解孩子的。不得已两周之后,我建议妈妈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诊治,结果是“儿童行为多动症”,医生建议家长用“春风沐浴细雨”般照顾孩子。休学在家的一年,也尝试让孩子来幼儿园适应,但是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转眼一年过去了,乐乐到了上中班的时候了,考虑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并不好,我建议妈妈给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孩子的情况一点也不容乐观。
1.2 心乱之痛。
每当我看到孩子入园、离园时,他都是以让人担心的速度奔跑着向前冲,几乎没有办法让他停下来。在孩子们端椅子坐半圆时,乐乐端着小椅子横冲直撞,木子被撞倒在地,躲闪不及的航航也倒了。当爸爸妈妈来接孩子放学时,乐乐看到自己的妈妈,连和老师说再见都来不及,就没头没脑的向外冲,佳佳被他撞得一下子坐到了垃圾桶里,航航妈妈被撞得捂着胸口急忙靠边闪。后来乐乐妈妈对我说,要是哪天老师说乐乐被撞了,我反而会心安一些。老师更是头疼得不得了,中午从不肯睡觉,每天被罚最后一个起床。
1.3 对抗之痛。
乐乐妈妈说,晚上我喊他睡觉,总是叫不动,天气冷了,睡觉时,我给孩子掖被子,他就是死活不愿意,我帮他掖一次,他就用力的蹬翻一次,早上起床,担心孩子着凉,就想快点帮他穿好衣服,可是他就是不要我帮,要是强行帮他穿,他就和我对打,有时孩子还故意的向我示威、挑逗。
1.4 压制之痛。
有家长朋友很担心的对我说:休息天,我们开车出去,看见乐乐妈妈带着孩子在走很远的路,直到我们回来还看见他们往回走。后来乐乐妈妈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还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了,我请她说说具体情况。妈妈说孩子在幼儿园让我很担心,害怕他碰伤小朋友。休息天,我想用走远路的方式让他平静下来,但是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感到害怕的话,他说,妈妈,我想被车撞死,此时的妈妈已经泪流满面,想到一个才四岁半的孩子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我立刻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对待,他被压抑的快承受不住了,想到此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必须想办法来帮助这对无路可走的母亲和孩子。
1.5 愤怒之痛。
在我实施了一系列的帮助之后,孩子明显进步了许多,但是我知道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中间会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能发生。不出所料,老师因为孩子在活动中干扰其他小朋友,将他单独放在办公室以示惩罚,放学回家后就找家里的玩具枪,一边还大声说,我要用枪去打老师,长大了我要炸掉幼儿园。我知道,老师用彻底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导致孩子愤怒到极点。
2 了解并分析原因
一个生下来如同白纸一样洁白无瑕的小生命,在短短的四年半时间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焦躁不安,让我们的内心隐隐作痛呢?为了多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和乐乐妈妈交谈了许多次,每次都在两小时以上,谈话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由此我对这个家庭的教育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也找到了孩子问题的根源。
2.1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理解、尊重。
乐乐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有爷爷奶奶,但是妈妈还是决定留下来自己养育孩子。妈妈受上辈人教育子女的影响,认为对待男孩要严厉,以至于孩子在三岁时,因不小心摔到地上碰破了头,妈妈将孩子拉起来打了一顿屁股,一边还指责孩子为什么不小心。孩子年龄小,平衡能力比较弱,玩耍时摔倒是很平常的事情,妈妈在尽到看护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一定要安慰孩子,真诚的提醒孩子应该在玩耍中注意的问题,否则孩子内心的伤痛和头上的疤痕一样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影响了他对母亲积极情感的体验。导致了接下来的不断对抗寒冷的冬天,暖暖的被窝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可是妈妈说孩子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挨一顿揍,因为不打他就不肯上床睡觉。当妈妈帮孩子掖被子时,孩子总是用力的蹬开,感受不到妈妈的情感。事实上孩子是最喜欢顺从的,因为顺从会让孩子感受到舒适,但是前提是成人提供的环境是顺应了孩子,还是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否则孩子是不可能顺从的,如果靠暴力手段让孩子屈服,最终将是一只迷途的羔羊,他会离成人的期望值越来越远,迷失了自己。
2.2 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
孩子作为一个幼小的个体,他的动作和成人相比是缓慢的,但是成人总是用自己的速度要求孩子。乐乐妈妈总是在催促孩子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否则就遭到训斥,孩子就这样在不断的催促下,心智乱了,因为他没有安静的环境和时间来调整自己,他无法建立的内心世界。此时妈妈意识到孩子怎么安静不了,于是她还是认为孩子自己有问题,为了让孩子能安静下来,她让孩子在休息天和她一起走五公里的路程,希望用极度的疲劳来让孩子安静下来。这真可谓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严重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是很难在这样的惩罚下愉快的完成长途拨涉的,以至于孩子最后说出“我想被车撞死”的绝望的、令人伤心的话的。此时的孩子看到自己的世界是黑暗的,凭借自己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创造一个生命是想让他在这个世界快乐的成长的,而情况常常是孩子在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成人的无知的教育之下遭到摧毁。乐乐的今天是家庭教育恶性循环的结果。
2.3 家长与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最为固定的生活场所,大家都无法选择的要在这些地方度过自己的快乐或伤心的童年。乐乐是一个很结实的小男孩,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认知能力也很棒。在妈妈的不断打压之下,他变的越来越强横,他反抗妈妈、渐渐地也开始抗拒老师,因为老师有时就像妈妈,当他不小心有错的时候,就给予彻底的惩罚,如: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乐乐立刻就会举手,但是老师总是说,等你坐好了之后才请你说;当他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活动时,立刻就被单独坐到一边;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惩罚之后,他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因为他没有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总是没完没了的惩罚,使孩子仅有的耐心在这种无声的、悲壮的较量中消失了。最后导致他在家找枪要打老师,长大后要炸幼儿园。
3 应对之策
3.1 家庭教育模式:惩罚变赏识。
3.1.1 请妈妈尝试后退,在我听到孩子说“我想被车撞死”的时候,我立刻建议妈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不要前进一步,往后退一步,对抗不能再继续,否则孩子会被无情、无知摧毁。老师反应孩子的问题时,总以为天会塌下来,就立刻联合起来对孩子进行惩罚,一定要多想想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让他摆脱困扰,而不是雪上加霜,造成一种教育的恶性循环。
3.1.2 请妈妈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和妈妈的多次交流之后,发现她对孩子的本性不了解,她用上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教育现代的孩子,这注定是要失败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败俱伤。惩罚让许多孩子认为自己是没用的无能的。但是乐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孩子,不知所以的惩罚,孩子是不会接受的,他是要反抗的。赏识教育是基于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的教育模式,每个生命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倍加细心呵护和真诚的鼓励。当孩子不小心有错时,请宽容孩子,提醒并告诉他怎么做;当孩子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并赞扬孩子;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相信孩子能行,不要认为他们小就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仔细观察孩子,他做的事情,成人未必能做。要相信孩子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者,而不是麻烦的制造者。
3.1.3 爱的表达,要对孩子说:妈妈爱你,你在我们心里是最重要的;尝试拥抱孩子,幼小的心灵总是希望寄托在充满温情的地方,当孩子身体受伤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当内心焦虑的时候,当环境让孩子害怕的时候,不要总是把他当个已经能够承担伤痛的小男人。孩子还没有成熟,内心是脆弱的,我们的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成人的关爱,增强安全感、踏实感,不至于让孩子的心灵漂泊着。
3.1.4 允许孩子哭泣,在乐乐的成长中,因为妈妈总是把他看成小男人,所以在孩子遇到伤害的时候,不许哭,是妈妈的命令。渐渐地孩子已经不会哭了。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夫乐认为:哭泣可以治疗孩子内心的伤痛。
3.1.5 一分钟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创造的专为故意犯错或过失错误的治疗方法。此方法的具体操作是:当孩子犯错时,教育者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或不满,接着用眼睛注视孩子的眼睛一段时间,最后向他表达你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3.2 幼儿园与家庭的积极配合。
正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和妈妈以及老师的积极配合,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周一、周五两天全天在幼儿园学习生活,周二—四下午接回家睡午觉,孩子对我们的安排也很开心,乐意接受。
力争教师的配合,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要让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老师必须做到在孩子有错时提供真诚的帮助,不要惩罚,强化孩子的优势,弱化孩子的劣势,让孩子的失落感、孤独感逐渐消失。当端椅子坐圆圈时、去洗手间时提醒孩子慢慢走;当孩子上课回答问题时,考虑先请孩子回答,而后提出坐端正的要求,孩子在得到表达的愿望满足后,鼓励孩子自然地顺从。我知道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与孩子较量的结果看似成人赢了,事实上教育是失败的。蒙台梭利: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要求违反了他们内部发展的不可改变的规律,孩子就不可能屈服,孩子的顽皮和不服从往往就是由于他建构自己的内部力量和不了解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4 结果与启示
4.1 教育名家说过: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
4.2 赏识教育:教育者的改变有多大,孩子的进步就有多大。
4.2.1 乐乐妈妈:我的孩子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吃晚饭的时候,我给他夹了一个肉丸,乐乐说妈妈也要吃一个肉丸,说着就给妈妈也夹了一个;睡觉时妈妈抱着他,再也不抗拒了,和妈妈抱的紧紧的;妈妈给他掖被子,再也不蹬了,还自己帮忙掖被子;起床时,妈妈说需要我帮忙吗,要的,一边和妈妈说做梦的事情,一边配合妈妈将衣服穿好了。
一天放学回家,妈妈说:我在做饭还没有好,孩子着急要吃饭,就用小脚踢妈妈,妈妈用“一分钟疗法”帮助孩子,这个方法真管用,等我做好了饭去叫乐乐吃饭,发现孩子将平时扔的乱七八糟的瓶子摆放的整整齐齐,平时怎么叫他都不肯做的事情就这么做好了。妈妈的信任和爱是最好的指令,孩子会用完美的表现回报妈妈的信任和爱。也应验了一句教育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妈妈对我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感觉这么好,空气中弥漫着香香的味道,我从来都没有现在这样觉得儿子是这么的可爱,那一次谈话,妈妈和我拥抱了四次。
4.2.2 乐乐:每天我向带班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老师说:这段时间真挺好的,基本上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天中午孩子说好在我的电脑上看两节《喜洋洋和灰太狼》,因为想多看一集,所以和妈妈商量说今天晚上在家少看一节,没想到孩子还这么守信誉。放学时,我送孩子和妈妈出门,我对乐乐说:我听老师说你今天表现很棒,可是我今天睡觉没有睡着,没想到孩子这么回答我;那你有没有影响其他小朋友呢,没有,孩子说。孩子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他将来会朝着一个完美的方向发展,真可谓:赢得心安理得,输的心服口服。有一天妈妈中午来接迟了,我建议陪孩子到外面散步,孩子很愉快的答应了,他向我说着自己的梦想:我想变成一架飞机,去找老师的老师(我对他说过我的老师很能干),我们手拉手一边说话,一边慢慢向前走,中途我试着丢开他的小手,可是他很开就又拉住我的手,我知道孩子已经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温馨的聊天,孩子的心灵是安静的,他找到了停泊的港湾,重新回到了心灵的故乡,我的内心有着无以言表的愉快。
4.2.3 老师:孩子进步很大,我们真的很开心,只是我们发现自己还不够专业,孩子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秘密,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孩子的改变,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成功,也知道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教育孩子还应更多的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的需要。
我们从来不用质疑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和实施者有时让教育的结果得不偿失,教育孩子却不懂孩子的需要,忽视了孩子的需要,使孩子的需要处于一种故障和失调状态,对自然规律的违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肩负着教育幼儿的神圣职责,请一定去试图了解孩子,这是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者在脱离学校教育之后的最具价值的发展阶段,请帮助孩子,使成长的步履不再艰难,成长中不再有伤痛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