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一起骑着车在路上飞驰的伙伴;哦嗯优势有悲伤一起哭,又换了一起笑的知己;朋友是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美好存在。漫漫人生路,每个人的人生方向岁各有不同,但都同样需要来自朋友的温暖陪伴。
朋友
贾平凹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意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
我做过大概的统计,有危难时护佑过我的朋友,有贫困时周济过我的朋友,有帮我处理过鸡零狗碎事的朋友,有利用过我又反过来踹我一脚的朋友。成我事的是我的朋友,坏我事的也是我的朋友。有的人认为我没有用了不再前来,有些人我看着恶心了主动与他断交,但难处理的是那些帮我忙越帮越乱的人,是那些对我有过恩却又没完没了地向我讨人情的人。
地球上人类最多,但你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把朋友比喻为“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把生活中的物质与欲望比喻成磁力,一旦磁力消失,“吸”来的朋友便没有了。文章运用的比喻虽简单,但其中暗含的道理却能让读者颇有所悟。后文述及见过的许多类型的“朋友”,文字真实,耐人寻味,充满生活感。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但我们都很亲切,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我們似乎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其寥寥啊!
(有删减)
【编辑点拨】
萧红去世的消息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传到延安,传到丁玲的耳朵里。文章深情、朴素地展现了两位女作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作者从外貌、动作等方面描写了与自己初次见面的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的特点;又细写了两人的相处,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的特点;两人分开以后,作者又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的独立、能吃苦、有才智、有气节。
论朋友
季羡林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论朋友并不局限于自身经历,而是以小见大,放眼于人类社会和历史。作者为论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这个观点,先后引用《三国演义》《说文》等经典,又例举“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等典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包围了,挨饿了,并且已经在苟延残喘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无论什么大家都肯吃。
莫利梭先生,一个素以修理钟表为业而因为时局关系才闲住在家的人,在一月里的某个晴天的早上,正空着肚子,愁闷地沿着环城大街闲荡,走到一个被他认作朋友的同志跟前,他立刻就停住了脚步。那是索瓦日先生,一个常在河边会面的熟人。在打仗以前,每逢星期日一到黎明,莫利梭就离家了,走到这个在他视为梦寐不忘的地方,他就动手钓鱼,一直钓到黑夜为止。
他总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个很胖又很快活的矮子,索瓦日先生,罗累圣母堂街的针线杂货店老板,也是一个醉心钓鱼的人。他们时常贴紧地坐着消磨上半天的功夫,手握着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
有时候他们并不说话,有时候他们又谈天了。不过既然有相类的嗜好和相同的趣味,尽管一句话不谈,也是能够很好地相契的。
在春天,早上10点钟光景,在恢复了青春热力的阳光下,两个钓鱼迷的背上也感到暖烘烘的。这时候,莫利梭偶尔也对他身边的那个人说:“嘿!多么和暖!”索瓦日先生的回答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这一天,他们彼此认出之后,就使劲地互相握了手,在这种异样的环境里相逢,大家都是有感慨的。索瓦日先生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变故真不少哟!”莫利梭非常抑郁,哼着气说:“天气倒真好!今儿是今年第一个好天气!”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开篇就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巴黎被包围了”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而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之下,所出现的人物是两个最普通不过的法国人,他们曾经拥有惬意的生活,而如今只能“在异样的环境里相逢”,借此对比、凸显出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此外,作者写“两个朋友”的友谊时,并未刻意强调他们之间的友谊究竟有多深厚,但读者仍然能够从两个人的对话、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彼此精神世界的契合。
朋友
贾平凹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意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
我做过大概的统计,有危难时护佑过我的朋友,有贫困时周济过我的朋友,有帮我处理过鸡零狗碎事的朋友,有利用过我又反过来踹我一脚的朋友。成我事的是我的朋友,坏我事的也是我的朋友。有的人认为我没有用了不再前来,有些人我看着恶心了主动与他断交,但难处理的是那些帮我忙越帮越乱的人,是那些对我有过恩却又没完没了地向我讨人情的人。
地球上人类最多,但你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把朋友比喻为“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把生活中的物质与欲望比喻成磁力,一旦磁力消失,“吸”来的朋友便没有了。文章运用的比喻虽简单,但其中暗含的道理却能让读者颇有所悟。后文述及见过的许多类型的“朋友”,文字真实,耐人寻味,充满生活感。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但我们都很亲切,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的少啊!我們似乎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
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其寥寥啊!
(有删减)
【编辑点拨】
萧红去世的消息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传到延安,传到丁玲的耳朵里。文章深情、朴素地展现了两位女作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作者从外貌、动作等方面描写了与自己初次见面的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的特点;又细写了两人的相处,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的特点;两人分开以后,作者又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的独立、能吃苦、有才智、有气节。
论朋友
季羡林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论朋友并不局限于自身经历,而是以小见大,放眼于人类社会和历史。作者为论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这个观点,先后引用《三国演义》《说文》等经典,又例举“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等典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包围了,挨饿了,并且已经在苟延残喘了。各处的屋顶上看不见什么鸟雀,水沟里的老鼠也稀少了。无论什么大家都肯吃。
莫利梭先生,一个素以修理钟表为业而因为时局关系才闲住在家的人,在一月里的某个晴天的早上,正空着肚子,愁闷地沿着环城大街闲荡,走到一个被他认作朋友的同志跟前,他立刻就停住了脚步。那是索瓦日先生,一个常在河边会面的熟人。在打仗以前,每逢星期日一到黎明,莫利梭就离家了,走到这个在他视为梦寐不忘的地方,他就动手钓鱼,一直钓到黑夜为止。
他总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个很胖又很快活的矮子,索瓦日先生,罗累圣母堂街的针线杂货店老板,也是一个醉心钓鱼的人。他们时常贴紧地坐着消磨上半天的功夫,手握着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
有时候他们并不说话,有时候他们又谈天了。不过既然有相类的嗜好和相同的趣味,尽管一句话不谈,也是能够很好地相契的。
在春天,早上10点钟光景,在恢复了青春热力的阳光下,两个钓鱼迷的背上也感到暖烘烘的。这时候,莫利梭偶尔也对他身边的那个人说:“嘿!多么和暖!”索瓦日先生的回答是:“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这一天,他们彼此认出之后,就使劲地互相握了手,在这种异样的环境里相逢,大家都是有感慨的。索瓦日先生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变故真不少哟!”莫利梭非常抑郁,哼着气说:“天气倒真好!今儿是今年第一个好天气!”
(有删减)
【编辑点拨】
作者开篇就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巴黎被包围了”的背景下,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而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之下,所出现的人物是两个最普通不过的法国人,他们曾经拥有惬意的生活,而如今只能“在异样的环境里相逢”,借此对比、凸显出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此外,作者写“两个朋友”的友谊时,并未刻意强调他们之间的友谊究竟有多深厚,但读者仍然能够从两个人的对话、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彼此精神世界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