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语境下徽州民歌的生存境遇与保护原则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歌作为前工业时期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口头表演艺术形式,在科技发达的后工业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的深入,文化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向着同质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传统民歌面临着文化的变迁、载体的破坏、传承主体的消亡、自身濒临灭绝的境遇。如何在当前现代化语境下保护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至关重要。保护徽州民歌必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可借鉴在地方传统民歌保护领域有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广西模式”,以期有益于徽州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现代化;徽州民歌;生存境遇;生态原则;“广西模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32-02
  民歌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原汁原味造就了民歌文化的璀璨。当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又带来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民歌原本作为前工业化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相处有直接的关联,故而使得民歌的音乐风格始终保持者泥土的气息和田野风格。传统文化作为“我者”文化的地位受到“他者”文化强有力的冲击,面临着文化解构和重新建构的境况。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传统民歌何以继续生存?农村原住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歌的传承体系如何来架构?现代化语境下的传统民歌如何加以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本文以徽州民歌为例,阐述其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境遇,分析原因,探究合理的生态保护原则,并提出借鉴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广西模式”,为保护和发展徽州民歌指引方向。
  一、现代化语境下徽州民歌的生存境遇
  徽州民歌作为我们国家地方传统民歌宝库中的一颗闪亮明珠,她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申遗的成功把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到了“国家在场”的层面,是徽州民歌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进入本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工业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制造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城市成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十余年来,中心城市人口剧增的现象很普遍,现有城市的规模与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已经不成正比,改造旧城、扩建新城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回望农村,以徽州地区为例,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严重,许多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放弃祖辈流传下来的土地外出务工是当前徽州农村青年的主要选择,农事活动都由留守的老人来维持。农田无人耕种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进入城市人生活圈的农村务工青年逐渐接纳都市文化,再回望老家的传统戏、传统民歌等民间音乐已不再成为他们兴趣的热点。
  民歌是人们在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她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且遵循口耳相传的民间口头表演形式。她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抗争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场域是滋养民歌的沃土,就如同前工业化时期悠静的田园生活造就了牧歌宁静的音乐风格一样,古徽州恬静的生存环境和古徽州人朴实的生活气息,给我们留下了两百余首文化内涵深厚的民歌,主要的体裁包含船工号子、婚嫁歌、恋爱歌、采茶调等。徽州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使得徽州民歌饱含浓郁的徽州地方文化意蕴。在工业化、城市现代化主流热潮与作为现代化高级阶段的全球化背景互动下,中国社会文化正处在全面而激烈的转型与变迁中,由于受到现代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民间文化的社会存在基础和生存土壤或受到严重破坏[1]。近十余年来,徽州地域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深入,现代化性的外来文化对当代徽州的年轻人在审美取向、生活习惯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他们不愿在家务农,纷纷前往长三角发达地区打工,他们崇尚城市生活,因而留守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能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就更少。许多能够演唱徽州民歌的老艺人相继过世,少数人也已年逾古稀,因而,徽州民歌生存所需要的土壤和载体已濒临消亡,维系徽州民间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生存环境遭遇破坏。作为徽州民歌生存与传播载体的民歌传承人,因大量年轻的人外出务工且他们在意识上、审美上受到时尚文化的影响,彻底抛弃了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而找不到下一代传承人。整个徽州民歌的传承脉络就此中断,境况令人堪忧。许多民歌都配上爵士化的伴奏音乐,有些还把哀歌唱成了欢乐歌,把情歌亵渎为低俗的歌曲,俨然不顾徽州民歌的音乐内涵和文化意蕴,地方文化的开发过于看重商业化、市场化是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的又一种破坏。总之,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地方传统文化在现代性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文化变迁也在所难免,“我者”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2]。文化的涵化是指“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相接触使得“我者”文化发生变迁。城市的现代化使得上千年来的地域文化记忆和原生性因素都将被现代性的文化所同化,当前在流行音乐泛滥的环境下,徽州民歌逐渐被人忽略和遗忘,尤其是年轻人,对徽州民歌这类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徽州民歌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岌岌可危。因而,现代化语境下徽州民歌的保护、传播和传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二、坚持生态化原则是徽州民歌的保护原则
  在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上,“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比赛分类首次登上央视的舞台,彝族兄妹李怀福、李怀秀以一首彝族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夺得该唱法的金奖。自此,学术界对“原生态”一直争论不断。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指出,“原生态”,本来是指未被人为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借用到音乐上来,依然有着原本生存环境的含义。因此,所谓“原生态民歌”,即是指在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自然生存的民歌。包括民歌原来的歌唱场合、民歌的词曲、歌唱主体、歌唱语言、歌唱的方式方法、表现形式与伴奏形式等[3]。樊教授把“原生态”民歌放置在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中加以释义,并指出“原生态”民歌存在的前提是生态环境没有遭受人为破坏。他还强调民歌生存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他者”文化的碰撞对“原生态”民歌生存的影响。也就是说,“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歌自身、人、环境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3个方面。贝朗塔菲创立的系统论表明:整个世界,任何事物,或大或小,或物质或精神,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世界是系统的世界,我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加以讨论和研究,找出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要素存在着普遍联系[5]。基于贝朗塔菲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揭示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联系论视角,当前徽州民歌的生存境遇突出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割裂了徽州民歌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及人的因素间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延续徽州民歌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遭遇破坏。   黄山市作为新安江源头城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始终把建设生态园林式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是全体徽州人的渴求,也是保护徽州传统文化生态资源的重要内容。徽学专家方利山研究员在他的著作《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开篇就提到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是在新世纪人类进一步重视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之时,所提出的一个新课题[6]。徽州民歌是徽州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活”态资源,现有的徽州民歌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保护徽州自然生态,是保护徽州文化生态的基石,也就是留住“活”态资源的根。维护好徽州民歌传承人体系,是延续徽州民歌生命力的根本,是对保护徽州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血液。在现代化语境下,徽州民歌的保护需要“我者”文化对“他者”文化的主动接纳和适应,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徽州民歌的潜在资源,融合现代因素,在徽州民歌“原生性”和“本真性”的前提下,重塑徽州民歌新的活力。因而,坚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是保护徽州民歌的基本原则。
  三、借鉴与结语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民歌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民歌本身,而在于民歌与现代社会的重新建构上,在于民歌的现代性表达[7]。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壮族民歌资源,在文化“西化”成为主流的当前社会,壮乡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遭受到严重的创伤。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壮乡丰富的民歌资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大批专家、教授专门组织队伍下乡采风,抢救性的挖掘原生态民歌,并将现代因素赋予民歌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他们还通过各级各类科学项目的研究,提出壮族民歌保护的思路和办法,并通过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公众化的平台,让代表当前各种社会文化的民歌演唱形式同台展示,给予壮乡民歌融会交流的机会,目的在于让壮族原生态民歌通过新的表演形式能够传播的更广、更远。在原生态民歌保护领域的这种“广西模式”给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相比广西的做法,黄山市相关部门对徽州民歌的进一步挖掘、留存,以及利用徽州民歌的原生性因素再造新民歌的创作工作目前没有广泛的开展起来,展示徽州民歌的平台也非常少。3年一届的艺术节和5年一届的徽州民歌大赛也正值起步阶段,参演节目数量仍然不足,缺乏高质量的作品。另外,对徽州民歌的研究还没有团队化,地方高校也没有正式承担起徽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的职责。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发展的全球化,使得传统文化发生变迁是后工业时代不可回避的文化涵化现象。在当前现代化语境下,作为徽州民歌这一地方民间文化形式,正确面对不利的生存境遇,放眼于重塑大生态环境中寻求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方向,是现阶段徽州民歌在文化变迁浪潮中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高校和学术机构通过借鉴“广西模式”,为徽州民歌能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平锋.生态性原则:现代化语境中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0.
  〔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7.
  〔3〕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94.
  〔4〕詹华庆,沈西林.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4):4.
  〔5〕刘雅静,鲁成波.马克思主义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92.
  〔6〕方利山,汪炜.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7〕廖国伟.审美人类学视阙中的民歌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57.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为了解气冷涡轮叶栅内不同叶片弯角对叶栅流场的影响,对低速条件下不同射流条件及弯角的叶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二次流在叶栅流道中的演变过程,用物理量swirl分析流场
2016年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卫星任务圆满成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实践十号卫星利用
湿地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m以内,积水期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重要的、富饶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具
基于常温常压轴向进气条件下气动阀式两相爆震发动机模型开展爆燃到爆震转捩过程的研究,利用离子探针和高频压力传感器测量了管内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烧压力波.研究结果表明,管
吉诺·贝基1913年10月16日诞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美丽的世界名城佛罗伦萨。在他是个儿童时,就开始就对器乐产生了狂热。他的父母鼓励他热爱音乐,但坚决主张他继续师范
针对轴流压缩机叶栅内固体微粒沉积的问题,发展了新的粒子沉积模型(部分沉积模型).采用此模型和普遍采用的完全沉积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叶栅前缘处的粒子
本文从化归思想的概念以及形式研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入门学科,是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主要课程,因其具有大量的医学名词要求学生掌握,刚入学的新生往往不能适应。以往本教研室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理论授课是两班
熊崇拜是原始狩猎社会中的一种主要崇拜,在原始文明社会中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熊崇拜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开始由狩
12月11日、12日两天,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莱芜市召开,对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副省长陈延明出席会议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