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福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我爱喝茶,不只爱喝芳香甘醇的好茶,偶尔也喝喝味道苦涩的茶,细细体会苦后回甘的滋味。”——李瑞河
   在很多人心中,作为茶叶界的龙头老大——天福名茶极为低调,外界人士对其总裁李瑞河大多语之不详,甚至还有人以为天福的当家人是茶界泰斗张天福。1月,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福建漳州漳埔的天福茶庄,直面这位茶叶界的领军人物,一闻天福那悠扬不绝的茶香。
  
  天仁之痛
  追溯起李瑞河与茶的渊源,可以源自其前七代祖先去台湾,从几棵茶树到几亩茶园,世代为纯朴的茶农。直到李瑞河的父亲李树木意识到种茶难有成就,便带着家人到高雄冈山镇开了家“铭峰茶庄”。1961年,李瑞河在台湾开设了第一家“天仁茶店”。从此,李瑞河开始了艰苦创业,他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以“无年无节、不眠不休”的拼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由于李瑞河的用心经营,“天仁”的知名度一路攀升,陆续在台湾扩张事业版图,李瑞河一方面首创自制、自销的经营理念,同时兴建陆羽茶艺馆训练专业泡茶师与研发精致茶具,将中国人喝茶的习惯由简单的解渴渐渐提升为生活中的一种品味与享受,天仁茗茶事业如日中天,先后更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拥有五十多家连锁店,同时更将事业扩充至制茶以外的食品、旅游、金融、证券等企业。
   李瑞河不仅把茶叶卖到美国,在洛杉矶设立分公司,还在美国购地种植花旗参,把人参磨成粉,调和到茶叶中,创新为人参乌龙茶,取名“茶王”。“天仁”企业越做越大,李瑞河也开始跨出本行,进军其他行业,成立了天仁证券、天富建设、天佑证券邓十多家“天”字号的关系企业,天仁集团总资产最高时达到四十一亿元,是本业天仁茗茶资本的二十多倍。
  1990年,台湾股市大跌,股指在几个月间从一万多点狂泻至两千多点,天仁证券一下子亏损三十亿元。事业归零,万念俱灰的李瑞河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人生,但经过两年半的沉寂疗伤,时年已经五十八岁的他决心东山再起,而且再次选择了他起家的茶叶行业,但这次,他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祖籍,福建漳州漳浦。
   1993年,李瑞河把天仁集团交给亲戚打理,自己带着几名助手来到漳浦,从开垦茶园开始,创立起如今享誉全中国的“天福茗茶”。
  如果没有那次台湾股市的大空头,李瑞河可能会做大“天仁”,但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今天大陆的“天福”。是“天仁事件”后的落寞和痛定思痛,成就了今天的李瑞河。十二年前的失败犹如一杯浓浓的苦茶,李瑞河到今天终于尝到了苦后回甘的滋味。
   “我是打断手骨反倒勇”,李瑞河如是说。
  
  天福之路
  十二年,对于天福茗茶来说,这是一段天降瑞福般的发展传奇。
  1992年,李瑞河在漳浦兴建占地90畝的天福茶庄,并设立优良茶场,将台湾四十年的制茶经验在福建漳浦全力推广,他亲手教当地茶农如何种好茶,并将台湾的制茶技术配合福建的特色茶,把自制、自销的经营理念传递到中国大陆。
  1993年,李瑞河先后在福州与福州农垦局合作创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建立了1500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及茶叶加工厂;随后又在闽候上街镇创办天元茶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茉莉花茶、绿茶、乌龙茶的加工、拼配、包装、出口等任务;
  1997年10月,在天福茶庄的正对面、国道324线另一侧,李瑞河又购地50亩,投资200万美元兴建天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茶食品的生产基地,公司不但生产茶蜜饯,还研制开发了茶月饼、茶糕、茶糖。产品还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使产品走向全世界。
   目前,李瑞河组建的天福集团,在大陆已拥有8家公司、5座茶叶加工厂,以及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直营茶叶连锁店540多家,计划10年的奋斗目标已提前实现。“天福茗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以他为总裁的天仁集团、天福集团,其营销系统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天仁茗茶、天福茗茶两个世界知名品牌,全球共有700多家茶叶连锁店,已成为全球较大的茶业经营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茶王”。
   2005年,李瑞河提前启动第二期工程,在大陆增设500家直营连锁店。使大陆的天福茗茶发展达到1000家。同时在漳诏高速公路旧镇路段投资1亿元,兴建占地2000亩的服务区。另外,天福还将陆续在四川、江苏等地建立类似的服务区。
  
  文化苦旅
  和天福分不开的是,李瑞河一生对茶文化的苦苦追求。
  在台湾,李瑞河先后创设了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作为专事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教学以及举办各种大型茶文化活动的实体,成为台湾茶文化复兴的发起人、领航者。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侧重于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曾在人民大会堂作茶道表演及多次到福建、浙江、广东等地举办各种茶道交流活动,还曾在台、韩、日等地主办或参加国际性茶道交流活动,为茶道的推广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大陆,李瑞河受邀兼任中华茶人联谊会、杭州国际茶人之家的顾问,并亲历大江南北、跋山涉水了解祖国各地茶情、茶史、茶俗,实可谓为茶沥尽心血。在他的倡导下,天仁、天福集团整理创造出典雅、实用、科学,既有传统又有特色的一套套茶道用具及应用、表演方法,在漳浦天福茶庄,一直都坚持为往来的游客免费作茶道表演。
  此外李瑞河还在天福茶庄内建设全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馆,占地80亩,投资近4000万人民币。在博物院的大门石雕牌楼上,有一段“发乎神农间于鲁周茶史渊源追互古,经见路与歌传卢仝茗风愈盛看今朝”的石刻,便出自于李瑞河之手。博物馆分主馆、天福史馆、日本茶道馆、书画院和奇石斋,院内遍布荷塘、石桥、凉亭、水榭、秀竹、茶叶大师吴振铎的石像坐落在其中。
   李瑞河还十分关注茶叶后备人才的培养,去年底,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在位于盘陀天鹅山天鹅湖畔动工兴建,成为目前全球第一所茶专业学院,专业培养茶叶生产加工、茶艺文化等多方面人才,学院的成立也算完成了李瑞河多年来的心愿。
  在李瑞河的心中,他有着一个宏大的愿望。他期望有一天能改写目前全世界红茶占70%、绿茶占24%、乌龙茶占5%的市场占有率,希望随着中国大陆的强大,不但能让中国人重视国饮,更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使中国茶能占到世界市场的一半。
  
  名人评语
  李瑞河先生从事茶业近50年,在台湾创办了天仁集团,在大陆创办了天福集团,带动了两岸茶产业的振兴与发展,给两岸的茶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茶产业的繁荣。
  ——张克辉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令人钦佩。他独具的人格特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决心,成就了他不平凡的茶事业。他更是当今社会激励人心的道德标杆与企业典范。
  ——林洋港 台湾知名人士
其他文献
水,乃生命之源,亦是茶之基质。谈茶就要论水。明朝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曹雪芹作为一位资深的茶道中人,在《红楼梦》中所写的煎茶用水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雨水煎茶  《红楼梦》写煎茶用雨水的有两处。  第41回,贾母一行人
期刊
说到茶饼或茶砖,一般人脑子里马上想到的就是普洱茶。几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意外,让普洱茶成为了茶饼的代名词,也让许多见多了纤瘦的绿茶,喝惯了颗粒状铁观音的茶客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茶叶可以做成饼状或砖头状,原来喝茶需要一片片掰下来冲泡。  普洱茶的兴起,把许多茶客的目光吸引到了这种特殊的茶形身上,紧压茶一时成为众多茶客关注的对象。其实除了普洱茶,全国各地都有生产紧压茶,黑茶中的千两茶、茯砖等都是做成茶饼、
期刊
这两年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开始更注重茶的保健功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分,茶叶中多数具备。对于茶抗癌、防衰老以及提高人体生理活性的机理也都基本研究清楚。所以,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就目前而言,绿茶、铁观音、普洱茶在国内可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除了茶叶多数都具备的保健功能外,究竟这三种在国内最火的茶在保健功能
期刊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这份难以割舍的因缘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
期刊
鹤鸣茶社在成都人民公园(即“少城公园”)内,自1920年代开始挂牌经营,近百年来风格不改,依旧是竹椅、矮桌、盖碗茶,而且是标准坝坝茶社。在高档茶楼、茶馆林立的今天,鹤鸣茶社是成都仅有的具有“川西民风古俗风味”的茶馆之一。    在鹤鸣晒太阳、喝香片    鹤鸣茶社位于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内,旧名少城公园,园内的茶社在建园之初即有规划。到了1920年,少城公园东部开辟餐馆茶舍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
期刊
说茶艺来自茶道,但茶道是什么,没有人解释过,大凡文化的东西,往往难有具体的、准确的含义,全凭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和理解。如果茶艺不来自茶道,那就与商业操作有一定关系,好比卖布的叫布艺,卖陶的叫陶艺,卖灯饰的叫灯艺,开发廊的叫发艺。“艺”之所以有个特性,就是场所华丽、装饰精致、收费高档,卖茶也就如此“艺”为大观了。  什么事讲究多了,就有了文化的韵味,一个很粗的人进了茶艺馆,即使只喝三五小杯的茶,出来之
期刊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与追求;跨越三个世纪,北京北新桥街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店铺均已荡然无存,数易其主,数改其业,而吴裕泰茶庄依然历久不衰,旺盛地在旧址发展壮大。在吴裕泰和老北京的彼此融合与见证中,百年的烟云就这样倏忽而过……    5块银元题写第一块牌匾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有
期刊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这首诗撷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工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工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
期刊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一个慵懒的夏日午后,陆游斜靠在榻上,信手涂鸦,几行草书跃然纸上。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无人知晓,在这背后,是否藏着诗人对多事之秋的国家的感慨,是否藏着对报国无门、爱国之士被冷落的
期刊
“茶”字拆开就是“草”与“木”之间多了一个“人”。  “自从陆羽生人世,人间相学事新茶。”以致后来,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国人从把饮茶作为一种嗜好、习惯,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其实质就是茶与人的交融。  清茶一杯,心情几许,有时心就是一杯茶。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花红柳绿,众鸟湫湫,车水马龙种种心境,全凭“茶心”一颗。《品城》中,城事就是茶事,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