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帽子作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逐渐有了适用的场合:在婚礼上,在洗礼上,以及在圣餐中,女士们都戴着她们的遮阳软帽,为这份美丽竞相媲美、暗暗较劲。法国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年的11月25日,在圣·卡特林娜广场,所有超过25岁并且还没有结婚的女子,都有权利展示她们最荒诞和最放肆的帽子。可见,西方女人的帽子,是富贵与情感的象征。
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1755-1793)
华丽丽 洛可可
18世纪,法国人把女人戴帽子这种行为称为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生活方式,因为她的帽子不计其数,她将其称为“表达感情的小东西”。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对她的历史评价是“奢侈无度”,其中最重要的奢侈项目即体现在打扮和服饰上。她领导时装潮流,淑女贵妇、甚至妓女都纷纷效仿她的着装。法国大革命期间,群情激奋的民众要求赶走皇后,他们怨恨她花光国库。1793年10月她被拉上断头台,行刑前一天,她还吩咐仆人偷运礼服入狱。一个将帽子都要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想必到死都不会觉得时尚错在哪里。也因此她在历史中留下了另一种特殊的身影,“她身上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花帽巫婆
安娜·皮亚姬Anna Piaggi(1931-2012)
华丽之风在20世纪已获得了全新的生命。“花帽巫婆”安娜·皮亚姬出生并成长于时尚之都米兰,资深时尚评论家,设计师、时尚摄影师、时尚编辑的“启蒙者”。安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涉足传媒行业,并于60年代创办了前卫时尚杂志《Vanity Fair》,举无前例地全部以插画作为杂志图片,引发了业界的观念革命。而使得安娜这个名字在时尚圈内如雷贯耳的,则是她在意大利版《Vogue》中的专栏。
从1969年开始,她便一直是意大利版《Vogue》自由型的时尚编辑,每期均以不同的方式为时尚版出谋划策。安娜于是把自己对美丽的追求与信仰,浓缩成多种形式的插画或文字。犀利精辟的独到观点,逐渐成为时尚人士必读的流行圣经。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就曾说,他唯一在乎的,就是安娜·皮亚姬的杂志专栏;帽子设计师斯黛芬·琼斯将她奉为灵感缪斯;马克·雅可布2012秋冬女装秀场上夸张的皮草大帽子,也是在向她致敬。
安娜同时她还身兼造型师、珠宝设计师等多种身份,而超越这一切的成就的,始终是她独特的着装风格。她热爱一切鲜艳的色彩,她说:“给我五十种颜色,我照样能穿出最完美的效果。”不论潮流如何变换,安娜始终是秀场前排、时尚派对中最招摇、最抢眼的“花帽巫婆”。夸张的帽子、艳丽的眼影、浓郁的唇妆,将各种风格的珠宝首饰巧妙混搭,手握长柄拐杖,这都是安娜留给人们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她貌似怪异、不按常理出牌,却是深谙时尚之道,敢于尝试又游刃有余。
在近60年的时尚生涯中,安娜始终坚守着独特的观点和旺盛的想象力,始终有着将时尚身体力行、坚持自己信念与风格的勇气。在安娜逝世后,时尚插画家们用画笔向她致敬,时尚杂志纷纷刊登出她无数的经典造型。他们说再也没有第二个安娜·皮亚姬了,因为她将作为永远的风格偶像。而让她发扬光大的帽子,还有着别样的历史。
香奈儿 Coco Chanel(1883-1971)
告别S 自由呼吸
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崇尚的洛可可风格,并没有随着她的香消玉陨而没落。此后百年间,追求纤巧、精美、浮华、繁琐为表现方式的洛可可风,反映了法国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体现在建筑、艺术、时尚等方方面面,无限风靡欧洲。
在香奈儿出现之前,女性时尚的价值似乎就是为了迎合男性欣赏的目光。在繁复的蕾丝花边里,女人空洞、美丽,如同没有生命的玩具娃娃。尤其华丽外表下被塑身衣包裹出的S形身段,让自由呼吸都成了困难。显然,香奈儿打破了这种境地,没人能够否认香奈儿小姐作为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的重要性。
1910年,香奈儿已经彻底告别了凄凉的童年和咖啡厅卖唱生活。她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店子,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又耐看的帽子。当时女士们终于开始厌倦花巧的饰边,简洁的帽子对她们来说是一次重新的定位。香奈儿的两名知己为她介绍了不少名流客人,生意节节上升。当她第一次带着自己设计的帽子出席上流社会的宴会时,她真正地叩响了时尚之门。很快她便彰显了帽子以外对时尚的理解和野心,她顺利进军高级定制服装的领域。1914年,她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香奈儿正式诞生。
这位做帽子起家的贫民女性,以不可抵挡之力,带着她始终以现实世界为灵感的时尚王国,迈着优雅的步子翩然走进巴黎上流社会,为整个时尚界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她崇尚男装的简单随性,她认为那些紧绷的胸衣、巨大的裙托和帽饰毁了女性的从容优雅。她会穿着自己从男士骑马装改良而成的衣服参加宴会,真正释放了被束缚百年的女性身体。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颠覆竟然得到了一向推崇洛可可风格的法国贵族的认同,并迅速渗透到各个阶层间,广受推崇,直到现在。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
艺术与时尚联手
据说“天才都无法忍受另一个天才”,整个20世纪中,已打造出自己时尚王国的香奈儿女士,唯一不得不注视的女性就只有伊尔莎·斯奇培尔莉。虽然香奈儿不屑一顾地称她为“裁衣服的艺术家”。
这位在30年代横空出世的意大利籍女设计师,用丰富如野兽派画家的色彩,以及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时装,气势直逼20年代由香奈儿创造的黑裙天下。两位女士从时尚世界中的竞争到彼此口中的互相揶揄,均显示出势均力敌的架势。
与出身贫民的香奈儿不同,这位生于罗马贵族家庭的艺术女青年,生活中从未缺少奢华、精致的物什。她移居艺术氛围浓郁的法国,1927年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以设计的创新性为荣。为此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交往甚深,比如著名画家达利,将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与这些前卫艺术家的交往,让这位年轻时代就以才女著称的女艺术家思维开阔起来,她设计的护肩、帽子都像是一种大胆的宣言。 此后,她更是广泛地将各种思潮融会贯通,甚至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可以成为她的灵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她的不少设计也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将艺术与服装结合、夸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过目不忘的粉红色,都成为伊尔莎的标志。这是崇尚简洁、雅致、单色的香奈儿小姐绝不会尝试的创作领域,好在她们从阶级上就如此不同,才丰富了时尚的概念和时尚历史。
斯黛芬·琼斯 Steven Jones (1957- )
帽子就像蛋糕上的草莓
在斯黛芬·琼斯的世界,帽子的实用性显得那么不重要,与其说他设计的是帽子,倒不如说他打造的是头上风景。如果没有斯黛芬的那些千奇百怪、精妙绝伦的帽子,迪奥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的鬼马创意难免也要打些折扣,整个时装界乃至娱乐界、名流界也都会失去一圈华丽光环。正如这位帽子大师所说:“衣服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当然,即便是极尽奢华的高级时装业也要有一定的功能性。不过帽子就未必了,所以它们就像蛋糕上的草莓。帽子满足了女人们爱幻想的渴望,也把衣服变成真正的时装。”
1978年,主修服装裁剪的斯黛芬向校方提出了转班申请,因为他对隔壁教室的女帽制作一见钟情。毕业两年后,斯黛芬在伦敦开设了首间帽子专卖店,他一开始即展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造型怪异、材质丰富、看似不可能戴在头上却牢固的高难度工艺,就好像雕塑或者艺术品。
1984年,他成为第一位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英国帽子设计师,自此展开奇妙的帽界旅程。他游走在高端时尚圈,和各大顶级品牌合作,并迅速受到众多时尚名人追捧,而那些设计夸张、舞台感强烈的帽子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专属名片。
曾经与斯黛芬合作过的设计师,都盛赞他在设计中所流露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他们认为斯黛芬的身份不像设计师,倒像是一个在秀场后台的魔术师。他从不束缚于时装本身,而是通过精彩绝伦的礼帽设计,随心所欲地诠释和延展时装的内涵。
作为时尚界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2008年斯黛芬获得了英国时尚协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菲利普·崔西 Philip Treacy(1967- )
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
就戴上菲利普设计的帽子
斯黛芬·琼斯将帽子在时尚领域的地位空前提高,没过几年,师从于他的另一位帽界大师菲利普·崔西,便开始在时尚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两位帽子设计师已无须炫耀个人制帽史上的赫赫大牌,他们彻底实践了克里斯汀·迪奥所说的那句话:“没有帽子,人类就没有文明。”
时尚编辑界的杰出代表伊莎贝拉·布拉曾经说,“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就戴上菲利普设计的帽子,好像躲进了保护伞;它们的确有调节情绪的功效,就像将我们带入一种气氛。更妙的是,人们也会敬你三分,你甚至会优先得到热门餐厅的桌位,因为那顶帽子仿佛在说‘我是重要人物’。”2007年伊莎贝拉离世,她在48岁这个黄金年龄向时装界做出了安静的告别。伴随她的,除了光环和睡梦,还有头上那顶出自菲利普之手的帽子。
伊莎贝拉无疑是菲利普最重要的贵人之一,他们自1989年相遇,便铸造了让全世界设计新秀为之疯狂的神话。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伊莎贝拉见到了菲利普的作品,一顶绿色的鳄鱼齿礼帽。她当即邀请他为自己的婚礼设计了头饰——一顶金色蕾丝王冠。
而那时的菲利普刚刚结束学业,除了一身才华,没有资本,甚至也没有钱租房子。伊莎贝拉租下位于伦敦上流住宅区的地下室,作为菲利普的工作室和宿舍。自从认识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天才少年,你在任何场合见到这位伦敦时装界举足轻重的时装偶像,她都戴着菲利普的帽子。而菲利普用以回报的最佳方式则是贡献给时尚界一次又一次的头上惊喜。
伊莎贝拉的隆重推荐让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对菲利普也另眼相看,使他在出道短短几年内即获得了香奈儿帽饰设计师的资格,从此平步青云,成为了名流圈最炙手可热的帽饰设计师。
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1755-1793)
华丽丽 洛可可
18世纪,法国人把女人戴帽子这种行为称为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生活方式,因为她的帽子不计其数,她将其称为“表达感情的小东西”。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对她的历史评价是“奢侈无度”,其中最重要的奢侈项目即体现在打扮和服饰上。她领导时装潮流,淑女贵妇、甚至妓女都纷纷效仿她的着装。法国大革命期间,群情激奋的民众要求赶走皇后,他们怨恨她花光国库。1793年10月她被拉上断头台,行刑前一天,她还吩咐仆人偷运礼服入狱。一个将帽子都要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想必到死都不会觉得时尚错在哪里。也因此她在历史中留下了另一种特殊的身影,“她身上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更为顽固。”
花帽巫婆
安娜·皮亚姬Anna Piaggi(1931-2012)
华丽之风在20世纪已获得了全新的生命。“花帽巫婆”安娜·皮亚姬出生并成长于时尚之都米兰,资深时尚评论家,设计师、时尚摄影师、时尚编辑的“启蒙者”。安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涉足传媒行业,并于60年代创办了前卫时尚杂志《Vanity Fair》,举无前例地全部以插画作为杂志图片,引发了业界的观念革命。而使得安娜这个名字在时尚圈内如雷贯耳的,则是她在意大利版《Vogue》中的专栏。
从1969年开始,她便一直是意大利版《Vogue》自由型的时尚编辑,每期均以不同的方式为时尚版出谋划策。安娜于是把自己对美丽的追求与信仰,浓缩成多种形式的插画或文字。犀利精辟的独到观点,逐渐成为时尚人士必读的流行圣经。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就曾说,他唯一在乎的,就是安娜·皮亚姬的杂志专栏;帽子设计师斯黛芬·琼斯将她奉为灵感缪斯;马克·雅可布2012秋冬女装秀场上夸张的皮草大帽子,也是在向她致敬。
安娜同时她还身兼造型师、珠宝设计师等多种身份,而超越这一切的成就的,始终是她独特的着装风格。她热爱一切鲜艳的色彩,她说:“给我五十种颜色,我照样能穿出最完美的效果。”不论潮流如何变换,安娜始终是秀场前排、时尚派对中最招摇、最抢眼的“花帽巫婆”。夸张的帽子、艳丽的眼影、浓郁的唇妆,将各种风格的珠宝首饰巧妙混搭,手握长柄拐杖,这都是安娜留给人们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她貌似怪异、不按常理出牌,却是深谙时尚之道,敢于尝试又游刃有余。
在近60年的时尚生涯中,安娜始终坚守着独特的观点和旺盛的想象力,始终有着将时尚身体力行、坚持自己信念与风格的勇气。在安娜逝世后,时尚插画家们用画笔向她致敬,时尚杂志纷纷刊登出她无数的经典造型。他们说再也没有第二个安娜·皮亚姬了,因为她将作为永远的风格偶像。而让她发扬光大的帽子,还有着别样的历史。
香奈儿 Coco Chanel(1883-1971)
告别S 自由呼吸
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崇尚的洛可可风格,并没有随着她的香消玉陨而没落。此后百年间,追求纤巧、精美、浮华、繁琐为表现方式的洛可可风,反映了法国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体现在建筑、艺术、时尚等方方面面,无限风靡欧洲。
在香奈儿出现之前,女性时尚的价值似乎就是为了迎合男性欣赏的目光。在繁复的蕾丝花边里,女人空洞、美丽,如同没有生命的玩具娃娃。尤其华丽外表下被塑身衣包裹出的S形身段,让自由呼吸都成了困难。显然,香奈儿打破了这种境地,没人能够否认香奈儿小姐作为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的重要性。
1910年,香奈儿已经彻底告别了凄凉的童年和咖啡厅卖唱生活。她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女装帽店子,凭着非凡的针线技巧,缝制出一顶又一顶款式简洁又耐看的帽子。当时女士们终于开始厌倦花巧的饰边,简洁的帽子对她们来说是一次重新的定位。香奈儿的两名知己为她介绍了不少名流客人,生意节节上升。当她第一次带着自己设计的帽子出席上流社会的宴会时,她真正地叩响了时尚之门。很快她便彰显了帽子以外对时尚的理解和野心,她顺利进军高级定制服装的领域。1914年,她开设了两家时装店,影响后世深远的时装品牌香奈儿正式诞生。
这位做帽子起家的贫民女性,以不可抵挡之力,带着她始终以现实世界为灵感的时尚王国,迈着优雅的步子翩然走进巴黎上流社会,为整个时尚界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她崇尚男装的简单随性,她认为那些紧绷的胸衣、巨大的裙托和帽饰毁了女性的从容优雅。她会穿着自己从男士骑马装改良而成的衣服参加宴会,真正释放了被束缚百年的女性身体。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颠覆竟然得到了一向推崇洛可可风格的法国贵族的认同,并迅速渗透到各个阶层间,广受推崇,直到现在。
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
艺术与时尚联手
据说“天才都无法忍受另一个天才”,整个20世纪中,已打造出自己时尚王国的香奈儿女士,唯一不得不注视的女性就只有伊尔莎·斯奇培尔莉。虽然香奈儿不屑一顾地称她为“裁衣服的艺术家”。
这位在30年代横空出世的意大利籍女设计师,用丰富如野兽派画家的色彩,以及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时装,气势直逼20年代由香奈儿创造的黑裙天下。两位女士从时尚世界中的竞争到彼此口中的互相揶揄,均显示出势均力敌的架势。
与出身贫民的香奈儿不同,这位生于罗马贵族家庭的艺术女青年,生活中从未缺少奢华、精致的物什。她移居艺术氛围浓郁的法国,1927年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以设计的创新性为荣。为此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交往甚深,比如著名画家达利,将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与这些前卫艺术家的交往,让这位年轻时代就以才女著称的女艺术家思维开阔起来,她设计的护肩、帽子都像是一种大胆的宣言。 此后,她更是广泛地将各种思潮融会贯通,甚至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都可以成为她的灵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她的不少设计也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将艺术与服装结合、夸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过目不忘的粉红色,都成为伊尔莎的标志。这是崇尚简洁、雅致、单色的香奈儿小姐绝不会尝试的创作领域,好在她们从阶级上就如此不同,才丰富了时尚的概念和时尚历史。
斯黛芬·琼斯 Steven Jones (1957- )
帽子就像蛋糕上的草莓
在斯黛芬·琼斯的世界,帽子的实用性显得那么不重要,与其说他设计的是帽子,倒不如说他打造的是头上风景。如果没有斯黛芬的那些千奇百怪、精妙绝伦的帽子,迪奥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的鬼马创意难免也要打些折扣,整个时装界乃至娱乐界、名流界也都会失去一圈华丽光环。正如这位帽子大师所说:“衣服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当然,即便是极尽奢华的高级时装业也要有一定的功能性。不过帽子就未必了,所以它们就像蛋糕上的草莓。帽子满足了女人们爱幻想的渴望,也把衣服变成真正的时装。”
1978年,主修服装裁剪的斯黛芬向校方提出了转班申请,因为他对隔壁教室的女帽制作一见钟情。毕业两年后,斯黛芬在伦敦开设了首间帽子专卖店,他一开始即展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造型怪异、材质丰富、看似不可能戴在头上却牢固的高难度工艺,就好像雕塑或者艺术品。
1984年,他成为第一位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英国帽子设计师,自此展开奇妙的帽界旅程。他游走在高端时尚圈,和各大顶级品牌合作,并迅速受到众多时尚名人追捧,而那些设计夸张、舞台感强烈的帽子成了他独一无二的专属名片。
曾经与斯黛芬合作过的设计师,都盛赞他在设计中所流露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他们认为斯黛芬的身份不像设计师,倒像是一个在秀场后台的魔术师。他从不束缚于时装本身,而是通过精彩绝伦的礼帽设计,随心所欲地诠释和延展时装的内涵。
作为时尚界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2008年斯黛芬获得了英国时尚协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菲利普·崔西 Philip Treacy(1967- )
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
就戴上菲利普设计的帽子
斯黛芬·琼斯将帽子在时尚领域的地位空前提高,没过几年,师从于他的另一位帽界大师菲利普·崔西,便开始在时尚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两位帽子设计师已无须炫耀个人制帽史上的赫赫大牌,他们彻底实践了克里斯汀·迪奥所说的那句话:“没有帽子,人类就没有文明。”
时尚编辑界的杰出代表伊莎贝拉·布拉曾经说,“如果你感觉内心脆弱,就戴上菲利普设计的帽子,好像躲进了保护伞;它们的确有调节情绪的功效,就像将我们带入一种气氛。更妙的是,人们也会敬你三分,你甚至会优先得到热门餐厅的桌位,因为那顶帽子仿佛在说‘我是重要人物’。”2007年伊莎贝拉离世,她在48岁这个黄金年龄向时装界做出了安静的告别。伴随她的,除了光环和睡梦,还有头上那顶出自菲利普之手的帽子。
伊莎贝拉无疑是菲利普最重要的贵人之一,他们自1989年相遇,便铸造了让全世界设计新秀为之疯狂的神话。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伊莎贝拉见到了菲利普的作品,一顶绿色的鳄鱼齿礼帽。她当即邀请他为自己的婚礼设计了头饰——一顶金色蕾丝王冠。
而那时的菲利普刚刚结束学业,除了一身才华,没有资本,甚至也没有钱租房子。伊莎贝拉租下位于伦敦上流住宅区的地下室,作为菲利普的工作室和宿舍。自从认识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天才少年,你在任何场合见到这位伦敦时装界举足轻重的时装偶像,她都戴着菲利普的帽子。而菲利普用以回报的最佳方式则是贡献给时尚界一次又一次的头上惊喜。
伊莎贝拉的隆重推荐让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对菲利普也另眼相看,使他在出道短短几年内即获得了香奈儿帽饰设计师的资格,从此平步青云,成为了名流圈最炙手可热的帽饰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