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3例(实际完成61例)和对照组63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微泵静注尤瑞克林治疗7 7-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梗死灶体积;随访90d,观察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梗死灶体积。结果:治疗后14d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 <0.01)。随访90d(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患者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 尤瑞克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急性期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除溶栓治疗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因为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及禁忌证, 在临床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以便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注射用尤瑞克林能选择性扩张小动脉,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缺血组织的供血供氧,改善缺血区半暗带的血流灌注,同时还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我们应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12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37-75(63.22±9.7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2(20.6±13.7)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治疗未满14d自动出院而退出试验,完成实验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41-75(65.63±11.72)岁;前循环梗死52例,后循环梗死9例;合并高血压52例(85.25%)、糖尿病15例(24.59%),有吸烟史10例(16.39%);入院时NIHSS评分3-15(11.20±4.3)分。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入组14d内因病情加重死亡而退出试验,2例患者因治疗未满14d自动出院而退出试验,完成实验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73(59.28±8.20)岁;前循环梗死53例,后循环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48例(80.0%)、糖尿病13例(21.67%),有吸烟史8例(13.33%);入院时NIHSS评分2-13(11.97±5.26)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血压、入院时NIHS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 ,经过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并排除脑出血或脑肿瘤,并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发病<48h 入院。(3)年龄35-75岁。(4)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患者。(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评分为2-15分。(6)入院时神志清楚,配合检查。(7)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急性期。(2)全身性营养不良。(3)心、肺、脑、肝及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4)肢体原有残疾、关节畸形或肌肉病变。(5)精神异常或痴呆,不能配合检查。(6)已知服用或14d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患者;(7)入院时明显低血压( 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1mmHg=0.133KPa)。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辛伐他汀、胞磷胆碱及疏血通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尤瑞克林(0.9%生理盐水100ml+尤瑞克林0.15PNA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治疗前和治疗后14天,采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评定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1.5 疗效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14天末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①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6观察项目(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和治疗后90d随访时采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2)结局评价:治疗后90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2] 评价残障水平,0-5级评分,评分越高结局越差。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差异(t =0.831,P=0.200),治疗后14d,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均<0.01),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t=3.018,P=0.00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分)
2.2 预后评价 治疗后90d治疗组随访39例,对照组36例。随访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dNIHSS、mRS评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达150/10万,而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目前,除溶栓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且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期限,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缺血性卒中的本质是局部血管闭塞,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损害而出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和保护神经细胞是治疗的关键。缺血区包括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以及正常组织与半暗带之间的血流低灌注区。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即时恢复灌注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和低灌注区的关键。一般扩血管药物会使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从而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因此,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应用扩血管剂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尤瑞克林是从健康男性尿液中提取精制的一种糖蛋白,即人尿激肽原酶,可以将体内的激肽原裂解为激肽,相对分子质量约43000,能催化激肽原,属于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的一种亚型,能使激肽原释放具有血管活性的激肽,激肽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和前列腺环素,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触发广泛的生物效应。尤瑞克林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扩张血管作用,它不仅可以选择性扩张脑缺血区的微小动脉,改善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而且可以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从而建立侧支循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来发挥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3]。药效学试验显示尤瑞克林有两点突出于其他药物的作用[4-5]:①在临床剂量下选择性扩张缺血部位微动脉,增加缺血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改善梗死灶内供血,对正常区域动脉影响不大;②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另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再生起到促进神经修复的目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尤瑞克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区的炎症反应,能提高脑缺血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对脑缺血再灌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尤瑞克林对离体动脉具有舒张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使用尤瑞克林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尤瑞克林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面部皮肤发红,球结膜充血,血压下降,腹痛和腹泻等。但其出现率低且轻微,一般仅需放慢给药速度或稍做对症处理。总之,尤瑞克林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张 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50-681.
[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4]丁德云,吕传真,丁美萍,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5):306-310.
[5]王 亮,张 杨,董 强,等.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627-629.
关键词: 尤瑞克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急性期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目前除溶栓治疗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因为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及禁忌证, 在临床应用受到许多限制。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以便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注射用尤瑞克林能选择性扩张小动脉,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缺血组织的供血供氧,改善缺血区半暗带的血流灌注,同时还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我们应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12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男78例,女48例,年龄37-75(63.22±9.7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42(20.6±13.7)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治疗未满14d自动出院而退出试验,完成实验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41-75(65.63±11.72)岁;前循环梗死52例,后循环梗死9例;合并高血压52例(85.25%)、糖尿病15例(24.59%),有吸烟史10例(16.39%);入院时NIHSS评分3-15(11.20±4.3)分。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入组14d内因病情加重死亡而退出试验,2例患者因治疗未满14d自动出院而退出试验,完成实验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73(59.28±8.20)岁;前循环梗死53例,后循环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48例(80.0%)、糖尿病13例(21.67%),有吸烟史8例(13.33%);入院时NIHSS评分2-13(11.97±5.26)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血压、入院时NIHS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 ,经过头颅CT 或MRI检查证实并排除脑出血或脑肿瘤,并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发病<48h 入院。(3)年龄35-75岁。(4)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患者。(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评分为2-15分。(6)入院时神志清楚,配合检查。(7)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急性期。(2)全身性营养不良。(3)心、肺、脑、肝及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4)肢体原有残疾、关节畸形或肌肉病变。(5)精神异常或痴呆,不能配合检查。(6)已知服用或14d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患者;(7)入院时明显低血压( 收缩压<90mmHg, 舒张压<60mmHg,1mmHg=0.133KPa)。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辛伐他汀、胞磷胆碱及疏血通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尤瑞克林(0.9%生理盐水100ml+尤瑞克林0.15PNA单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治疗前和治疗后14天,采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评定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1.5 疗效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14天末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①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6观察项目(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和治疗后90d随访时采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2)结局评价:治疗后90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2] 评价残障水平,0-5级评分,评分越高结局越差。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差异(t =0.831,P=0.200),治疗后14d,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均<0.01),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t=3.018,P=0.00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分)
2.2 预后评价 治疗后90d治疗组随访39例,对照组36例。随访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90dNIHSS、mRS评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达150/10万,而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目前,除溶栓之外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且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间期限,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缺血性卒中的本质是局部血管闭塞,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损害而出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和保护神经细胞是治疗的关键。缺血区包括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以及正常组织与半暗带之间的血流低灌注区。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即时恢复灌注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和低灌注区的关键。一般扩血管药物会使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从而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因此,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应用扩血管剂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尤瑞克林是从健康男性尿液中提取精制的一种糖蛋白,即人尿激肽原酶,可以将体内的激肽原裂解为激肽,相对分子质量约43000,能催化激肽原,属于丝氨酸蛋白水解酶的一种亚型,能使激肽原释放具有血管活性的激肽,激肽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和前列腺环素,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触发广泛的生物效应。尤瑞克林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具有选择性扩张血管作用,它不仅可以选择性扩张脑缺血区的微小动脉,改善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而且可以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从而建立侧支循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来发挥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3]。药效学试验显示尤瑞克林有两点突出于其他药物的作用[4-5]:①在临床剂量下选择性扩张缺血部位微动脉,增加缺血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改善梗死灶内供血,对正常区域动脉影响不大;②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另外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液凝固。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再生起到促进神经修复的目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尤瑞克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区的炎症反应,能提高脑缺血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对脑缺血再灌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尤瑞克林对离体动脉具有舒张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使用尤瑞克林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尤瑞克林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面部皮肤发红,球结膜充血,血压下降,腹痛和腹泻等。但其出现率低且轻微,一般仅需放慢给药速度或稍做对症处理。总之,尤瑞克林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张 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50-681.
[3]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35.
[4]丁德云,吕传真,丁美萍,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5):306-310.
[5]王 亮,张 杨,董 强,等.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62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