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米粒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稻米是人类世界最主要的食物之一。过去,稻米的种子跟随先人的足迹,有时会翻山越岭,有时会飘零四散,最终,它们将携带着亚洲独特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与当地的社会形态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今天,稻米不仅仅成为了人类的主食,更是参与了不同社会的风俗活动,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和性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阅读书籍的方式,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地区如何将稻作文化与自身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最终演变成自己独特的民俗活动。通过探求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透过一粒大米看到平凡食物背后所暗含的未知的人类故事。
  【关键词】稻作文化;水稻;民俗活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水稻,这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畔被发现的栽培作物,自发现之际便向世界宣告:中国南方不仅是这个国家的稻谷之源,更是世界稻谷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据资料记载:“在中国,小麦和大麦是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从中东引进的。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早在那时之前中国人就已经驯化了当地生长的植物,并已经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在中国人所栽培出的植物当中,就包括了南方地区的水稻。
  一、运送文明的水稻
  经过千年的流传与推广,这种生命力顽强的谷物几乎养活了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数千年前,当中国北方偶然遇到西边的小麦时,东西方两大文明开始汇合于这片广袤的亚洲大陆上,它们彼此碰撞、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发展广为流传,水稻一经产生便携带着当地的文化因子飘散到世界各地,与所到之处的社会形态相交融,成就另一种伟大的文明。总之,人类的文明已然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开始探索无尽的远方。这不禁引发人们深思:水稻是如何由过去的模样演化为现在的模样,又是如何在演变的过程中保持某些层面上的一致性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稻作文化应该包括由于水稻生产而产生的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而在这里笔者想重点介绍水稻生产对于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习俗的影响。对此,特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以此来阐明稻作文化对于该地典型的民风民俗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保持某些在某种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
  二、典型的地区代表
  (一)日本“国技”:相扑运动
  宁静与优雅仅仅只是大海的一个面相,实际上它暗含着惊涛骇浪。稻米被种植之后,逐渐离开了亚洲大陆,漂洋过海,与那里的人民成就了一番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事迹。被称为“海洋大国”的日本,海域面积是领土的十二倍,位居世界第六位,并拥有世界上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拥有如此广阔的海域范围和丰富的海底资源的日本一向被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对海洋资源更感兴趣,实则不然,他们似乎对水稻更加有兴趣。
  “在日本,稻作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绳纹时代中晚期。考古学家在数千处弥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粗陶土上发现了大量稻谷的压痕和已经碳化了的稻谷颗粒,于是推断在当时的日本,水稻农业已经存在了。”在此后的时间里,稻作文化在日本一直处于统领人们思想主旋律的地位,并且渗透到了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扑是日本的一项古老竞技运动,它和稻米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密切关系。在日本,相扑起源之一的说法便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这种仪式需要的场地通常是泥土铺成的,相扑选手在进行比赛的时候会踩踏泥土,以此来表达对土地的恩情,泥土之外会有一圈稻草绳将此围住,比赛进行时谁先出圈谁就是输家,这种活动暗示着离开稻作世界的人将会被看作是一个失败者。最顶级的相扑选手被称为“横纲”,他将有资格在腰间佩戴一种沉重的腰饰,这种腰饰代表着悬挂在神社入口的稻草注连绳,寓意着人们一旦跨越了草绳便可进入神界,由此与世俗分隔开来。就连相扑裁判手上的扇子上也落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字样,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食物丰收。
  (二)云南佤族:斗牛比赛
  据《史记》记载,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西南地区的某些十岁的孩子被要求从稻田的一端滚到另一端,以作为他们的成人礼。虽然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勤劳勇敢的人们总是能够想出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众所周知,图腾崇拜自古有之,这是一种原始的古老宗教形式,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中,图腾信仰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居住在云南省沧源县的佤族人民以牛为图腾,牛在阿瓦人心目中象征着高贵与圣洁,“每逢传统的‘竹宰’(汉语中秋节 )和‘节卧’(汉语春节),寨与寨之间都要进行斗牛比赛,看谁养的牛最强壮、最勇猛。”他们相信,牛的勇气就代表着人的勇气,拥有一头强壮勇猛的牛,就预示着牛主人也是一名勇敢坚韧的男子汉。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佤族人在斗牛过程中所选取的牛竟然是来自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肌肉丰满、四肢结实,在斗牛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出比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说明了农业技术在全球的传播过程中从未间断,稻作文化从田间传播到舞台,最终在全球都形成了有趣的能够彰显该文化的仪式现象,尽管各地农业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是对古代踏耕农田方式的一种模仿。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人们将人与牛之间的竞赛作为一种民间表演供游客欣赏,足见远古遗留的一种原始生命的爆发力量。
  (三)红河南岸:活动儀式
  在滇南红河南岸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里,稻米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或经济行为,它更是一种对宇宙的信仰、一种社会交换的普遍模式。从一粒米中我们往往可以窥见整个民族对自身的身份认知及其世界观与价值观。
  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当地的哈尼人认为他们不仅付出了汗水,还会将灵魂融入到稻米之中,称为“稻魂”,这种稻魂不仅需要上天的照料,还需要其家庭祖先的庇护。根据文献记载:“哈尼人认为,稻米和人类一样也有灵魂并且也会经历盛衰,特别是需要避免鬼魂的攻击。”该民族有一个特殊的节日专门用来祈求祖先保护地里的庄稼,这个节日叫做尝新节,也被称为“新米节”,大概在农历八月十五以前举办,具体时间根据各家收割稻谷的时间来定。当秋季来临时,稻谷逐渐变黄,新的稻谷一经被打出来舂成大米后,“哈尼族各村寨便会由长者或是摩批择定吉日吃新米——也就是过尝新节,想通过尝新来祭祖,祈求祖先保佑粮食能够顺利收获。”除此以外,哈尼族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以农耕为主,农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哈尼族长期居住在山腰上,与外界联系甚少,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他们将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力量归结为是由超自然的神力所主宰,人们在从事农业时所得到的丰欠也与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哈尼人中,农业祭祀就变得尤为重要且十分频繁,这些节日均体现出哈尼人对丰衣足食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稻米本身并不具有意义,但是在各种仪式上却被赋予了意义。稻米在不同的场合汲取了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着神化的色彩,因此,它所代表的就不仅仅只是一种世俗之物。一方面,人们通过某种仪式去获得祖先对稻魂的保佑,以此安心享用新米;另一方面,通过对宇宙的祭祀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的交接仪式,我们可以看出哈尼族对神灵的敬畏与尊崇之情。这种交换的模式体现了一种人、神、自然的共生性,也展示了哈尼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的伟大信仰与智慧。
  三、反思与小结
  农耕社会的稻作风俗,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但都透漏着一种相似的面貌。历史的某一天,我们的先民们突然发现经过牲畜踩踏过的农田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放任牲畜在田间奔跑。无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滚田”成人礼还是越过海洋最终演变成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尽管各地的农业技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了,但他们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都是对古代踏耕习俗的一种模仿与演变。而红河南岸哈尼人民对祖先与神灵的祭祀仪式,更是对古人崇拜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延续,寓意着哈尼人祈求用上天的庇护来换得水土平安、年年有余。我们的祖先,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携带着稻米的种子奔走于异地他乡,将稻米的种子撒在他国的土地上,融合在这纷繁多姿的世界文化之中。拥有稻田的故乡才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世界,拥有稻米的土地才是我们眼中熟悉的故乡。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
  [2]王静.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50-151.
  [3]林平.奇特的佤族“斗牛”[J].西南民兵,2000(10):42.
  [4]左靖.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78-79.
  [5]李泽然,朱志民,刘镜净.中国哈尼族[M].银川:宁夏出版社,2011:12-13.
  作者简介:倪佳欣(1997-),女,汉族,宁夏银川,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关键词】《汉书·地理志》;晋;风俗区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据《史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叔虞受封唐(今
【摘要】笔者由一篇《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的文章受到启发,发现文中出现一处错误。根据文中所贯穿的线索,更加体现了美术史与考古学联系的密切性,汉画像石的解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美术史的研究也受其影响。美术史与考古学互为交叉学科,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没有文字资料作为佐证时,美术史的解读如何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汉画像石;和
【摘要】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植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维吾尔语译片为例,对其翻译特点、方法、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翻译方法及翻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翻译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翻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文化之间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维语对比;功能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对桂北地区不同瑶族村落的錾刻类首饰进行研究,深入花篮瑶和茶山瑶聚集地,对二者的錾刻首饰进行差异化比对分析,从工艺、形制、纹样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瑶族村落文化对錾刻首饰的影响,从中探讨瑶族艺术元素发展演变的可能性及趋势。  【关键词】瑶族;錾刻工艺;首饰艺术;差异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为广泛、人口数量众多的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广西、湖
【摘要】歌剧是西方最著名的舞台艺术之一,而歌剧《卡门》是法国歌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振奋人心的歌声,也能在艺术享受之外体会关于人性的思考,感悟到歌剧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将原版《卡门》哈巴涅拉的基础之上在多声筝上进行移植、改创,从而进行分析与改创。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东西方古典乐器演奏歌剧形式的对比分析”,内容包括笔者对中西方乐器演奏方法与技巧进行分析,对原曲与西方音乐
【摘要】农村中学生普遍写作能力不强,眼中无物,无事可写,语言贫乏,很难达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写”的能力。有不少的学生“谈文色变”,写作已经成为他们心中极大的负担。为了摆脱学生的这一困扰,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其写作能力,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四步法”。  【关键词】中学作文;周记;阅读;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步:积累  农村学生写作
【摘要】杉本博司是一位日本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兼具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性。他的作品充满了禅思的意蕴,使观者在欣赏时可以获得难得的平静。本文想通过探究其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来找到他作品,特别而安静的原因。杉本博司涉猎的范围很广泛,有摄影、装置、绘画等,其中颇为著名的是一系列摄影作品有《海景》《剧场》《建筑》等。透过这些作品表达出的哲思,让观者对空间物质世界有了清晰感悟,这些哲思是杉本博司思
【摘要】傩戏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丰富傩戏理论研究、完善傩戏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能为研究巫傩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提供相应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昭通不同地域及民族的民俗学、民族学、文化遗产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昭通;傩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
【摘要】围绕敦煌石窟的公共艺术特色,关切新时代古老敦煌的先锋化发展。文章从视觉艺术视角出发,结合视觉文化与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古老敦煌石窟艺术价值及文化特色后,思索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展露出的美学价值与发展趋向。  【关键词】敦煌石窟艺术;公共艺术;视觉文化;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敦煌石窟源于公元366年,其主
【摘要】随着国内各类户外音乐节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品质,户外音乐节的视觉形象打造也显得日趋重要。基于此,文章以迷笛音乐节为例,研究中国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的打造,融合本土特色,完善户外音乐节视觉形象打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户外音乐节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户外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视觉形象;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