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美美模仿老师的视频承包了我这一周的笑料。怎么能模仿得这么入木三分啊?
我读初三时,我们班换了一个刚进修回来的英语老师,心气特别高,跟我们年级其他英语老师之间绝对就是钟美美老师跟“美兰老师”之间的虚假姐妹情。
英语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班的成绩,私下搞了一套练习题,打破了毕业班年级组所有资源共享的协议。为了隐蔽,她搞得特别辛苦,晚上回家偷偷自己刻蜡板,拿油滚子印,就为让我们班的成绩能拿年级第一。
这老师特逗,天天叮嘱我们不许出去说,千万不能让其他班同学知道。但你想初中生懂什么呀?你越不让我说,我偏要去说,没两天就传到外班去了,搞得她在年级组落下个坏名声。
结果回来就给我们一顿臭骂,说我们不识好歹。那双手交叉的架势,绷紧食指恨不得戳你脸上的愤怒,还有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咬牙切齿,钟美美这一表演,我们那个英语老师的样子又活脱脱回到我眼前。
钟美美模仿占课老师受委屈那段也很绝。
他一边推眼镜一边不屑地目光眺向远方:“我想问问同学们,快中考了,我说占美术课和体育课,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愿意啊?嗯?”
他抽了抽鼻子,压抑着内心的怒火,翻起了食指:“你们去王老师那里啊,去告我的状。我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来给你们上课,我利用我的闲暇时间来给你们复习。快中考了,占你们美术课音乐课怎么了?不明白我的一番苦心是吗?”
试问谁没有遇到过跟这一模一样的老师?
我读高中时正好是教育部开始号召“减负”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是胆儿肥。我高二暑假那年,学校兼并了一所郊区的私立学校,有了一个掩人耳目的封闭空间,就把我们这届准毕业班学生拉过去补了一个暑假的课。
我们学校是走读学校,能有一段时间跟同学们住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兴奋。所有的任课老师也跟我们一样,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学校还给我们配备了好几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当生活老师,可以说学校是非常用心的。
最让我快乐的回忆,是每天下午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的户外活动时间。记得那个闷热的暑假,我们跟老师一起打羽毛球,热到眼镜上全是哈气,女生也跟男生一样,玩到衣服后背出了一层汗茧。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全校为我们年级单开的封闭补习班,最后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我们本地的电视台摸进学校来暗访,20年前可是电视的黄金年代,我们学校这下出名了。
到现在我都记得年级组长在每一个班里怒吼的声音。
我相信钟美美的走红,一定也是触发了你的回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表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不光是表情、动作和语言,它让你想到了那些手段和言辞难免过激,但心地善良的老师。
网友说钟美美被约谈,你看这是多么符合人们预期的一个结果。媒体采访了班主任和“戏精”钟美美本人,又都说没有,但还是有很多人怕这孩子以后回到学校会受委屈。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现在的教育部门哪有那么陈腐?
我倒是挺佩服钟美美的妈妈,做了一个最明智之举。把儿子的视频发到网上,不红,图一乐;红了,那就是孩子天赋的最好明证。以后再没人敢以不务正业为由,阻拦这个孩子一路披荆斩棘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說到孩子的天赋,这是一个让我觉得有点沉重的话题。
除了记忆力好、算数快这些有助于取得好成绩的天赋,我们对“天赋”这个词还有更多的理解吗?
我在新西兰采访过一所天才儿童学校。不过“天才”只是我自己为了方便起的名字,其实他们叫这样的孩子gifted children,是有天赋的孩子,在整齐划一的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可能很难被因材施教。
天才儿童学校的孩子们,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很多都刷新了我的认知。
有个男孩在以前的学校,阅读和拼写成绩都极其糟糕,而且特别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在普通人看来,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恶劣的学渣。
但在天才儿童学校,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实在是被误解了。
首先,他之所以成绩糟糕,是因为他患有读写困难症,以前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爱偷懒,这让孩子非常冤枉,在学校里一直都不开心。
其次,他的确不喜欢跟人合作。在西方对天赋儿童的医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一些拥有某种天赋的孩子,时常伴有读写困难、性格偏执、自闭症等问题,即2E(twiceexc eptional),这些理应得到理解。
最后这个孩子在天才儿童学校里找到了自我。
他在视觉空间能力上的天赋被老师挖掘出来,并得到充分发挥。老师鼓励他,如果觉得书写文字很难的话,就用电脑的画图工具和电脑游戏的元素来完成吧!这把他乐坏了,终于可以尽情地使用乐高,或者电子游戏来学习了。我去学校采访的时候,他正在用图像跟其他同学解释流体力学问题。
英国有一个名叫Ken Robinson的教育学者,他在2006年有一段著名的“学校扼杀创造力”的TED演讲,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非常醍醐灌顶,而且语言无比风趣。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英国著名的舞蹈家Gillian Lynne。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学生。
老师说她有多动症,逼着她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给她做了20分钟的测试,以“要跟你母亲单独谈一会儿”为由,留Gillian一个人在诊室听音乐。于是Gillian的妈妈站在门外看到Gillian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医生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女儿没有病,你应该把她送到舞蹈学校去。”
Gillian对Ken说:“你不知道舞蹈学校有多棒,在那里都是在运动中才会思考的灵魂。”很庆幸那位医生给Gillian指出了一条明路,她成为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和编舞者,而不是被当成多动症的问题孩子处置。
毕加索有段名言:“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但问题是长大之后如何能保持这种天赋。”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就忧心忡忡,立志要把孩子扳过来,成为学校制造的标准零件,孩子的天赋还未发掘就已泯然众人。
记得演员小陶虹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天赋的话,你一定要百分百地努力。要是没有天赋的话,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干别的。”乍一听很绝望,有种断别人生路的感觉。但仔细一想,如果你真的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那这话就没有错。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且理应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
话说回钟美美,我发自内心地替他感到开心。
他通过社交媒体意外走红,甭管教育系统是不是真打算约谈他,模仿视频是不是永远下架,但他的天赋算是人人可见了。他的班主任也说,以后会多创造机会让他上台表演,想考电影学院也不再是一句戏言,未来他会有更大的可能性。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个幸福又幸运的小孩。
我读初三时,我们班换了一个刚进修回来的英语老师,心气特别高,跟我们年级其他英语老师之间绝对就是钟美美老师跟“美兰老师”之间的虚假姐妹情。
英语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班的成绩,私下搞了一套练习题,打破了毕业班年级组所有资源共享的协议。为了隐蔽,她搞得特别辛苦,晚上回家偷偷自己刻蜡板,拿油滚子印,就为让我们班的成绩能拿年级第一。
这老师特逗,天天叮嘱我们不许出去说,千万不能让其他班同学知道。但你想初中生懂什么呀?你越不让我说,我偏要去说,没两天就传到外班去了,搞得她在年级组落下个坏名声。
结果回来就给我们一顿臭骂,说我们不识好歹。那双手交叉的架势,绷紧食指恨不得戳你脸上的愤怒,还有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咬牙切齿,钟美美这一表演,我们那个英语老师的样子又活脱脱回到我眼前。
钟美美模仿占课老师受委屈那段也很绝。
他一边推眼镜一边不屑地目光眺向远方:“我想问问同学们,快中考了,我说占美术课和体育课,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愿意啊?嗯?”
他抽了抽鼻子,压抑着内心的怒火,翻起了食指:“你们去王老师那里啊,去告我的状。我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来给你们上课,我利用我的闲暇时间来给你们复习。快中考了,占你们美术课音乐课怎么了?不明白我的一番苦心是吗?”
试问谁没有遇到过跟这一模一样的老师?
我读高中时正好是教育部开始号召“减负”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是胆儿肥。我高二暑假那年,学校兼并了一所郊区的私立学校,有了一个掩人耳目的封闭空间,就把我们这届准毕业班学生拉过去补了一个暑假的课。
我们学校是走读学校,能有一段时间跟同学们住在一起,大家都非常兴奋。所有的任课老师也跟我们一样,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学校还给我们配备了好几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当生活老师,可以说学校是非常用心的。
最让我快乐的回忆,是每天下午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的户外活动时间。记得那个闷热的暑假,我们跟老师一起打羽毛球,热到眼镜上全是哈气,女生也跟男生一样,玩到衣服后背出了一层汗茧。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全校为我们年级单开的封闭补习班,最后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我们本地的电视台摸进学校来暗访,20年前可是电视的黄金年代,我们学校这下出名了。
到现在我都记得年级组长在每一个班里怒吼的声音。
我相信钟美美的走红,一定也是触发了你的回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表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不光是表情、动作和语言,它让你想到了那些手段和言辞难免过激,但心地善良的老师。
网友说钟美美被约谈,你看这是多么符合人们预期的一个结果。媒体采访了班主任和“戏精”钟美美本人,又都说没有,但还是有很多人怕这孩子以后回到学校会受委屈。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现在的教育部门哪有那么陈腐?
我倒是挺佩服钟美美的妈妈,做了一个最明智之举。把儿子的视频发到网上,不红,图一乐;红了,那就是孩子天赋的最好明证。以后再没人敢以不务正业为由,阻拦这个孩子一路披荆斩棘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說到孩子的天赋,这是一个让我觉得有点沉重的话题。
除了记忆力好、算数快这些有助于取得好成绩的天赋,我们对“天赋”这个词还有更多的理解吗?
我在新西兰采访过一所天才儿童学校。不过“天才”只是我自己为了方便起的名字,其实他们叫这样的孩子gifted children,是有天赋的孩子,在整齐划一的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可能很难被因材施教。
天才儿童学校的孩子们,每个人的天赋各不相同,很多都刷新了我的认知。
有个男孩在以前的学校,阅读和拼写成绩都极其糟糕,而且特别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一起做小组作业,在普通人看来,他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恶劣的学渣。
但在天才儿童学校,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实在是被误解了。
首先,他之所以成绩糟糕,是因为他患有读写困难症,以前老师和家长都觉得他爱偷懒,这让孩子非常冤枉,在学校里一直都不开心。
其次,他的确不喜欢跟人合作。在西方对天赋儿童的医学研究中已经发现,一些拥有某种天赋的孩子,时常伴有读写困难、性格偏执、自闭症等问题,即2E(twiceexc eptional),这些理应得到理解。
最后这个孩子在天才儿童学校里找到了自我。
他在视觉空间能力上的天赋被老师挖掘出来,并得到充分发挥。老师鼓励他,如果觉得书写文字很难的话,就用电脑的画图工具和电脑游戏的元素来完成吧!这把他乐坏了,终于可以尽情地使用乐高,或者电子游戏来学习了。我去学校采访的时候,他正在用图像跟其他同学解释流体力学问题。
英国有一个名叫Ken Robinson的教育学者,他在2006年有一段著名的“学校扼杀创造力”的TED演讲,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非常醍醐灌顶,而且语言无比风趣。
他在演讲中提到了英国著名的舞蹈家Gillian Lynne。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学生。
老师说她有多动症,逼着她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给她做了20分钟的测试,以“要跟你母亲单独谈一会儿”为由,留Gillian一个人在诊室听音乐。于是Gillian的妈妈站在门外看到Gillian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医生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女儿没有病,你应该把她送到舞蹈学校去。”
Gillian对Ken说:“你不知道舞蹈学校有多棒,在那里都是在运动中才会思考的灵魂。”很庆幸那位医生给Gillian指出了一条明路,她成为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和编舞者,而不是被当成多动症的问题孩子处置。
毕加索有段名言:“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但问题是长大之后如何能保持这种天赋。”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就忧心忡忡,立志要把孩子扳过来,成为学校制造的标准零件,孩子的天赋还未发掘就已泯然众人。
记得演员小陶虹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天赋的话,你一定要百分百地努力。要是没有天赋的话,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干别的。”乍一听很绝望,有种断别人生路的感觉。但仔细一想,如果你真的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那这话就没有错。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且理应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
话说回钟美美,我发自内心地替他感到开心。
他通过社交媒体意外走红,甭管教育系统是不是真打算约谈他,模仿视频是不是永远下架,但他的天赋算是人人可见了。他的班主任也说,以后会多创造机会让他上台表演,想考电影学院也不再是一句戏言,未来他会有更大的可能性。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个幸福又幸运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