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美学的角度,礼仪是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结合。明礼、守礼、行礼的过程,是寓善于美、由善至美的过 程。从美育的视角进行《现代礼仪》教学设计包括以下环节:(一)以“美”引导,明确雅致之美的内涵,创作 群体和谐之美;(二)以“美”示范,礼仪课程教师要注重自身礼仪修养和实践,做好引领;(三)以“美”感染, 在校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中融入礼仪文化之美,營造礼仪环境;(四)以“美”养成,利用课内礼仪实训、校园文 化活动和各类校园仪式规范、推进和升华礼仪养成。
关键词:美育;现代礼仪;教学设计
礼仪,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是善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 从美学的角度讲又以其内在的美德追求和外在的美感形 式表现出来,是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结合。明礼、守礼、行 礼的过程,是寓善于美,由善至美的过程。从美育的视角 审视《现代礼仪》教学,可以充分挖掘礼仪之美的审美 内涵,彰显礼仪的审美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的感受美、 追求美、创造美,将内在的审美需求转化为外在的礼仪实 践,使“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
一、以“美”引导——在美的观照下指导习礼和践 行礼
礼仪之美,首先表现为它所具有的美的感性形式。 一方面诉诸个体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服饰等的规 范;另一方面也诉诸于对群体参与的礼仪活动所呈现的 一系列感性的程序的建立与遵循 [1]。《现代礼仪》的教学, 重在引导学生对个体雅致之美的追寻和对群体和谐之美 的创造。
(一)对个体雅致之美的追寻
“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概念,并伴随着 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风范和人格构 建的审美追求。在这种审美追求中,“雅”的实现与“礼” 的践行是分不开的。荀子提出“由礼则雅”[2] 的观念, 认为想要拥有“雅”的人生格调,就应该守礼、重礼。在 礼仪教学中,个体的雅致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仪容美。仪容美是一个人最直接、最生动也最引 人注目的第一信息,包含自然美和修饰美。自然美是由 遗传决定的,而修饰美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适度的修饰能有效地弥补缺陷和不足,凸显自身优势。仪容端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表达了社会交往中个体对自己和 对他人尊重的态度。从礼仪的视角,“雅致”妆容的总 体要求是:以整洁素净为基础,适度修饰,重在“扬长避 短”,注重体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尊严感与 得体性。
2. 仪态美。仪态美存在于动静之间,包括均衡美、比 例美、曲线美、对称美在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个体肢 体动作中的展现。引导学生在仪态上体现雅致之美,需 要在行为中贯穿肢体的稳定与舒展、对抗与延伸。以形 体训练中的人体中立位站姿为例,要求整个躯干包括颈 椎、胸椎、腰椎、脊柱处于垂直基本状态。在稳定的基础 上,头颈与脚心在人体竖轴上产生向上向下的对抗与延 伸,双肩展开后向下寻找拉长感,使得全身的肌肉在训练 中拉长,使肢体显得修长、舒展,体现端庄与优雅。
3. 服饰美。服饰是一张无声的名片,它既反映民族 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与 人交往时,服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视觉对象。礼 仪教学中对服饰的“雅致之美”的引导,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恰切原则,即要切合自己和切合场合,充分体现个体 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切合自己就是服饰要符合自己的身 高、体型、肤色、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等,体现服饰的个 体性;切合场合就是要注重服饰所适应的不同时间、地 点、场合,即服装的 TPO 原则①,使服饰能与环境氛围保 持协调,体现服饰的社会性。二是美饰原则,即注重服饰 对个体的美化、装饰效果,能恰到好处地扬长避短,得体 地彰显个人形象。在款式上以简洁为佳,忌复杂繁琐、过于艳丽;剪裁以合身为佳,过紧则显尴尬,过松则显慵懒;面料以平整熨帖为佳,忌过分轻、透、薄。同时,要注重服 饰整体的协调一致,色彩搭配要和谐,饰品佩戴要合理。
4. 语言美。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美不 仅体现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教学中对语言美的引导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 “怎么说”。首先是在语音、语调、语法上的规范,应全面 推广使用普通话;其次是使用礼貌用语和谦词敬语;再次 是要语气轻柔、语调亲切。要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音量,以 不影响交流但不妨碍他人为原则;最后还应注意表达的 风格,陈述观点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讲述事物可生动 风趣、诙谐幽默。语言的风格体现的是智慧、涵养、文采 和情趣。(2)“说什么”。话题的选择要考虑双方的文化 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因素,凡涉及个人 隐私、非议他人、错误倾向、低级庸俗的话题,都应该主动 回避。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注意交谈对象对话 题的兴趣,把握交谈的深度,适时调整话题。
(二)对群体和谐之美的创造
《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3] 在社会交往 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要使彼此之 间和谐相处,就需要协调。礼仪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 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礼仪教学的目的, 就是引导人们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待人处世,通过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并形成强大的 社会凝聚力。而在群体参与的礼仪活动中,特定的环境、 程序、礼器、服饰等,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 认同,增强群体归属感和对群体公共秩序的自觉维护。例 如,在升旗仪式中,特定的服饰、庄严的国歌、鲜艳的红旗、 整齐的步伐等,都能激发参与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二、以“美”示范——做礼仪美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 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4]。礼仪教师对学 生的影响,不仅要以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尊 敬,更要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到德为人 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一)教师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括了以下几方 面的内容:
1. 对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礼仪文化所包含的“仁爱、 忠恕、诚信、乐和”等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礼仪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礼 仪文化的核心要义,做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傳播者,引导 学生在文化自信中,自觉感知礼仪、领悟礼仪、践行礼仪, 涵养现代文明礼仪。
2. 对新时代礼的精神的准确把握。礼仪教师应对深刻领会新时代赋予礼仪文化的新内涵,准确把握礼仪文 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思想观念、 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濡化,增强学生的理论认 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
3. 对治学和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的坚守。礼仪教师的 职业道德涵括了在治学中的诚信、严谨、求真的态度;在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 去教育和对待学生,处理问题,做好工作等。
(二)教师的礼仪实践
礼仪教师不仅要通过严谨治学来夯实自己的礼仪修 养,还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以美示范” 是教师的礼仪修养在课堂内外的自然彰显和引领,涉及 到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仪态等细节。
1. 行为举止、衣着打扮上的自然大方,简洁端庄。“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仪教师的言行 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比理论讲解更直接、更深刻。 一个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或者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老 师,是无法教出明礼守礼的学生的。因此,礼仪教师要比 其他教师更注重自己在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服饰打扮上 的合礼性,这是礼仪教学最直观的示范和引领。
2. 语言的简洁优美,文雅谦和。一方面,语言要标准, 做到语音规范,吐词清晰,语气语调亲切柔和,要注意遣 词用句的文雅、礼貌和简洁;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艺术, 如使用赞美、幽默等,让学生能感受到如沐春风的语言魅 力。此外,礼仪教师还要特别注重体态语的合礼使用,如 眼神、微笑、手势等,彰显作为一名礼仪教师的优雅、谦和。
3. 在遵礼守礼上的以身作则。凡是在礼仪教学中, 教给学生的礼仪规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学 生遵时守约,作为老师,应该提前到达课堂,做好课前准 备;承诺学生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所谓“不能自律,何 以正人”,只有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才能让学生“齐之以 礼”“约之以礼”。
三、以“美”感染——营造美的礼仪环境
礼仪教育本身是美的教育,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校园 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到处都有礼仪之景、礼仪之声、礼 仪之形,充分彰显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不断拓展《现代 礼仪》教学的外延空间,使学生在美的礼仪环境熏染中, 自觉地明礼、守礼、行礼。
(一)要在校园硬件建设中注入礼仪文化
校园硬件建设要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学礼文化的基 础上,注入现代礼仪文化,充分体现校园环境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以礼化人的教育功能。例如,在整体规划中体 现秩序感、审美性、生态观等,以传承礼仪文化中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在不同校园建筑中彰显独特文化个性,如图书馆的庄严肃穆体现对知识的崇尚,科技楼、实训楼的严谨规范体现对科学的礼敬;在校园景观中 独具匠心的礼文化融合,如设置礼仪文化雕塑展现礼仪 传承,人性化的分流走道涵养礼让精神,合理尺度的园林 汀步设计锻炼优雅走姿等。做到一草一楼皆循礼,则有 一景一物皆育人。
(二)要在校园制度设计中强化礼仪文化
校园制度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公共 性和强制性,很大程度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 理念和治理体系。将礼仪文化纳入学校的制度设计,融 入行为规范,让师生在日常的反复、持久的践行中,将礼 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涵养良好的校园文明风 尚。同时,要建立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引导激励机制, 适时纠正不当的行为,积极弘扬良好的文明典型,通过榜 样的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见贤思齐,争当礼仪文明 的践行者、传播者。
(三)要在校园宣传阵地中凸显礼仪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各大宣传阵地,包括校报、校园广播、 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专用版块等 形式,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特殊节日纪念日 的礼仪活动,加大对礼仪文化和礼仪知识的宣传普及;要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校园网、微信 公众号、短视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宣传活动。
四、以“美”养成——构建课堂外实践体系
中国礼仪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思 想体系、理论体系,更是一个行为体系。许慎在《说文》 中解释:“礼,履也。”强调礼是必须要践行的。《荀子·劝 学》中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 动静。”对于礼仪的学习,不仅要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 里,更要表现在形体举止的一动一静上。所以,礼仪教育 十分重视实践,使学生在对“礼仪之美”的反复实践中 完成礼仪的养成。
(一)以生动灵活的课内礼仪实训规范礼仪养成
在《现代礼仪》教学中,要注重将礼仪知识的传授 与礼仪实践相结合,设置与个人礼仪在仪容、站姿、坐姿、 走姿、服饰搭配以及语言礼仪等方面相应的实训环节;要 注重理论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相结合,设 置与公共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等相适应的实训环 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设置与涉外礼仪、民俗 礼仪等相适应的实训环节。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礼仪养成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是《现代礼仪》 教学拓展的重要渠道。指导学校团委等部门,根据学校 办学特色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 礼仪文化活动,聚集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例如,通过组织开展礼仪文化节、礼仪之星大赛、礼仪知识辩论赛、抢答赛、礼仪情景剧演 出等礼仪实践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通过礼仪社团吸 引更多的人参与礼仪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的礼 仪服务实践等,增强礼仪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以庄严隆重的仪式文化活动升华礼仪养成
校园仪式是校园文化最为生动和具体的表现形态, 也是礼仪教育最重要的手段。校园仪式中承载着校园文 化,并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规约着学生的言行,升华着学 生的礼仪养成。例如,校园仪式中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表彰仪式等,能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 强身份认同感、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校园仪式具 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和凝聚功能。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校园 仪式文化活动中,特定的场景、服饰、议程、礼乐等,能形 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磁场,激发情感共鸣,凝聚价值认 同。在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庆 典(纪念)仪式、誓师仪式等活动中,激发爱国热情,涵 养责任担当。在拜师礼、谢师礼、课前问候礼等活动中, 滋养尊师重教、心怀感恩的品德。
总地来说,通过以“美”引导、以“美”感染、以“美” 示范、以“美”养成的教学设计,以真、善为内核,以美为 引导,以养成为目的,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 明礼、受礼、行礼,从而让“礼”的精神贯穿于学生成长 成才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由善至美、以礼化人。
注 释:
① TPO 原则,是有关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TOP”原则, 即着装要考虑到时间“Time”、地点“Place”、目的“Object”。 要求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应力求使自己的着装及其具体款式 与着装的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较为和谐般配。
参考文献:
[1] 马征 . 审美视野中的礼仪文化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1997(4).
[2] 张觉 . 荀子译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2.
[3] 朱熹 .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0:43.
[4] 学习小组 . 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 [N]. 人民日 报 ,2017-01-03(2).
作者简介:周红才(1972—),女,汉族,湖南桃江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 地研究員,研究方向为礼仪文化。 赵岚(1982—),女,瑶族,湖南永州人,湖南女 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 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舞蹈、形体礼仪。
(责任编辑:易衡)
关键词:美育;现代礼仪;教学设计
礼仪,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是善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 从美学的角度讲又以其内在的美德追求和外在的美感形 式表现出来,是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结合。明礼、守礼、行 礼的过程,是寓善于美,由善至美的过程。从美育的视角 审视《现代礼仪》教学,可以充分挖掘礼仪之美的审美 内涵,彰显礼仪的审美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的感受美、 追求美、创造美,将内在的审美需求转化为外在的礼仪实 践,使“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
一、以“美”引导——在美的观照下指导习礼和践 行礼
礼仪之美,首先表现为它所具有的美的感性形式。 一方面诉诸个体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服饰等的规 范;另一方面也诉诸于对群体参与的礼仪活动所呈现的 一系列感性的程序的建立与遵循 [1]。《现代礼仪》的教学, 重在引导学生对个体雅致之美的追寻和对群体和谐之美 的创造。
(一)对个体雅致之美的追寻
“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概念,并伴随着 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风范和人格构 建的审美追求。在这种审美追求中,“雅”的实现与“礼” 的践行是分不开的。荀子提出“由礼则雅”[2] 的观念, 认为想要拥有“雅”的人生格调,就应该守礼、重礼。在 礼仪教学中,个体的雅致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仪容美。仪容美是一个人最直接、最生动也最引 人注目的第一信息,包含自然美和修饰美。自然美是由 遗传决定的,而修饰美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适度的修饰能有效地弥补缺陷和不足,凸显自身优势。仪容端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表达了社会交往中个体对自己和 对他人尊重的态度。从礼仪的视角,“雅致”妆容的总 体要求是:以整洁素净为基础,适度修饰,重在“扬长避 短”,注重体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尊严感与 得体性。
2. 仪态美。仪态美存在于动静之间,包括均衡美、比 例美、曲线美、对称美在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个体肢 体动作中的展现。引导学生在仪态上体现雅致之美,需 要在行为中贯穿肢体的稳定与舒展、对抗与延伸。以形 体训练中的人体中立位站姿为例,要求整个躯干包括颈 椎、胸椎、腰椎、脊柱处于垂直基本状态。在稳定的基础 上,头颈与脚心在人体竖轴上产生向上向下的对抗与延 伸,双肩展开后向下寻找拉长感,使得全身的肌肉在训练 中拉长,使肢体显得修长、舒展,体现端庄与优雅。
3. 服饰美。服饰是一张无声的名片,它既反映民族 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与 人交往时,服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视觉对象。礼 仪教学中对服饰的“雅致之美”的引导,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恰切原则,即要切合自己和切合场合,充分体现个体 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切合自己就是服饰要符合自己的身 高、体型、肤色、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等,体现服饰的个 体性;切合场合就是要注重服饰所适应的不同时间、地 点、场合,即服装的 TPO 原则①,使服饰能与环境氛围保 持协调,体现服饰的社会性。二是美饰原则,即注重服饰 对个体的美化、装饰效果,能恰到好处地扬长避短,得体 地彰显个人形象。在款式上以简洁为佳,忌复杂繁琐、过于艳丽;剪裁以合身为佳,过紧则显尴尬,过松则显慵懒;面料以平整熨帖为佳,忌过分轻、透、薄。同时,要注重服 饰整体的协调一致,色彩搭配要和谐,饰品佩戴要合理。
4. 语言美。所谓“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美不 仅体现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教学中对语言美的引导主要把握以下两点:(1) “怎么说”。首先是在语音、语调、语法上的规范,应全面 推广使用普通话;其次是使用礼貌用语和谦词敬语;再次 是要语气轻柔、语调亲切。要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音量,以 不影响交流但不妨碍他人为原则;最后还应注意表达的 风格,陈述观点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讲述事物可生动 风趣、诙谐幽默。语言的风格体现的是智慧、涵养、文采 和情趣。(2)“说什么”。话题的选择要考虑双方的文化 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因素,凡涉及个人 隐私、非议他人、错误倾向、低级庸俗的话题,都应该主动 回避。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注意交谈对象对话 题的兴趣,把握交谈的深度,适时调整话题。
(二)对群体和谐之美的创造
《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3] 在社会交往 中,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要使彼此之 间和谐相处,就需要协调。礼仪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 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礼仪教学的目的, 就是引导人们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待人处世,通过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并形成强大的 社会凝聚力。而在群体参与的礼仪活动中,特定的环境、 程序、礼器、服饰等,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 认同,增强群体归属感和对群体公共秩序的自觉维护。例 如,在升旗仪式中,特定的服饰、庄严的国歌、鲜艳的红旗、 整齐的步伐等,都能激发参与者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二、以“美”示范——做礼仪美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 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4]。礼仪教师对学 生的影响,不仅要以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尊 敬,更要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到德为人 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一)教师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括了以下几方 面的内容:
1. 对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礼仪文化所包含的“仁爱、 忠恕、诚信、乐和”等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礼仪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优秀传统礼 仪文化的核心要义,做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傳播者,引导 学生在文化自信中,自觉感知礼仪、领悟礼仪、践行礼仪, 涵养现代文明礼仪。
2. 对新时代礼的精神的准确把握。礼仪教师应对深刻领会新时代赋予礼仪文化的新内涵,准确把握礼仪文 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思想观念、 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濡化,增强学生的理论认 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
3. 对治学和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的坚守。礼仪教师的 职业道德涵括了在治学中的诚信、严谨、求真的态度;在 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 去教育和对待学生,处理问题,做好工作等。
(二)教师的礼仪实践
礼仪教师不仅要通过严谨治学来夯实自己的礼仪修 养,还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以美示范” 是教师的礼仪修养在课堂内外的自然彰显和引领,涉及 到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仪态等细节。
1. 行为举止、衣着打扮上的自然大方,简洁端庄。“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仪教师的言行 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比理论讲解更直接、更深刻。 一个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或者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老 师,是无法教出明礼守礼的学生的。因此,礼仪教师要比 其他教师更注重自己在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服饰打扮上 的合礼性,这是礼仪教学最直观的示范和引领。
2. 语言的简洁优美,文雅谦和。一方面,语言要标准, 做到语音规范,吐词清晰,语气语调亲切柔和,要注意遣 词用句的文雅、礼貌和简洁;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艺术, 如使用赞美、幽默等,让学生能感受到如沐春风的语言魅 力。此外,礼仪教师还要特别注重体态语的合礼使用,如 眼神、微笑、手势等,彰显作为一名礼仪教师的优雅、谦和。
3. 在遵礼守礼上的以身作则。凡是在礼仪教学中, 教给学生的礼仪规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例如,要求学 生遵时守约,作为老师,应该提前到达课堂,做好课前准 备;承诺学生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所谓“不能自律,何 以正人”,只有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才能让学生“齐之以 礼”“约之以礼”。
三、以“美”感染——营造美的礼仪环境
礼仪教育本身是美的教育,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校园 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到处都有礼仪之景、礼仪之声、礼 仪之形,充分彰显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不断拓展《现代 礼仪》教学的外延空间,使学生在美的礼仪环境熏染中, 自觉地明礼、守礼、行礼。
(一)要在校园硬件建设中注入礼仪文化
校园硬件建设要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学礼文化的基 础上,注入现代礼仪文化,充分体现校园环境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以礼化人的教育功能。例如,在整体规划中体 现秩序感、审美性、生态观等,以传承礼仪文化中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在不同校园建筑中彰显独特文化个性,如图书馆的庄严肃穆体现对知识的崇尚,科技楼、实训楼的严谨规范体现对科学的礼敬;在校园景观中 独具匠心的礼文化融合,如设置礼仪文化雕塑展现礼仪 传承,人性化的分流走道涵养礼让精神,合理尺度的园林 汀步设计锻炼优雅走姿等。做到一草一楼皆循礼,则有 一景一物皆育人。
(二)要在校园制度设计中强化礼仪文化
校园制度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公共 性和强制性,很大程度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 理念和治理体系。将礼仪文化纳入学校的制度设计,融 入行为规范,让师生在日常的反复、持久的践行中,将礼 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涵养良好的校园文明风 尚。同时,要建立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引导激励机制, 适时纠正不当的行为,积极弘扬良好的文明典型,通过榜 样的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见贤思齐,争当礼仪文明 的践行者、传播者。
(三)要在校园宣传阵地中凸显礼仪文化
充分利用校园各大宣传阵地,包括校报、校园广播、 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专用版块等 形式,大力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特殊节日纪念日 的礼仪活动,加大对礼仪文化和礼仪知识的宣传普及;要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利用校园网、微信 公众号、短视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宣传活动。
四、以“美”养成——构建课堂外实践体系
中国礼仪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思 想体系、理论体系,更是一个行为体系。许慎在《说文》 中解释:“礼,履也。”强调礼是必须要践行的。《荀子·劝 学》中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 动静。”对于礼仪的学习,不仅要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 里,更要表现在形体举止的一动一静上。所以,礼仪教育 十分重视实践,使学生在对“礼仪之美”的反复实践中 完成礼仪的养成。
(一)以生动灵活的课内礼仪实训规范礼仪养成
在《现代礼仪》教学中,要注重将礼仪知识的传授 与礼仪实践相结合,设置与个人礼仪在仪容、站姿、坐姿、 走姿、服饰搭配以及语言礼仪等方面相应的实训环节;要 注重理论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相结合,设 置与公共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等相适应的实训环 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设置与涉外礼仪、民俗 礼仪等相适应的实训环节。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礼仪养成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是《现代礼仪》 教学拓展的重要渠道。指导学校团委等部门,根据学校 办学特色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 礼仪文化活动,聚集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例如,通过组织开展礼仪文化节、礼仪之星大赛、礼仪知识辩论赛、抢答赛、礼仪情景剧演 出等礼仪实践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通过礼仪社团吸 引更多的人参与礼仪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的礼 仪服务实践等,增强礼仪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以庄严隆重的仪式文化活动升华礼仪养成
校园仪式是校园文化最为生动和具体的表现形态, 也是礼仪教育最重要的手段。校园仪式中承载着校园文 化,并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规约着学生的言行,升华着学 生的礼仪养成。例如,校园仪式中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表彰仪式等,能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 强身份认同感、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校园仪式具 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和凝聚功能。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校园 仪式文化活动中,特定的场景、服饰、议程、礼乐等,能形 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磁场,激发情感共鸣,凝聚价值认 同。在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庆 典(纪念)仪式、誓师仪式等活动中,激发爱国热情,涵 养责任担当。在拜师礼、谢师礼、课前问候礼等活动中, 滋养尊师重教、心怀感恩的品德。
总地来说,通过以“美”引导、以“美”感染、以“美” 示范、以“美”养成的教学设计,以真、善为内核,以美为 引导,以养成为目的,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 明礼、受礼、行礼,从而让“礼”的精神贯穿于学生成长 成才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由善至美、以礼化人。
注 释:
① TPO 原则,是有关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TOP”原则, 即着装要考虑到时间“Time”、地点“Place”、目的“Object”。 要求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应力求使自己的着装及其具体款式 与着装的时间、地点、目的协调一致,较为和谐般配。
参考文献:
[1] 马征 . 审美视野中的礼仪文化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1997(4).
[2] 张觉 . 荀子译注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2.
[3] 朱熹 .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0:43.
[4] 学习小组 . 习近平首次点评“95” 后大学生 [N]. 人民日 报 ,2017-01-03(2).
作者简介:周红才(1972—),女,汉族,湖南桃江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 地研究員,研究方向为礼仪文化。 赵岚(1982—),女,瑶族,湖南永州人,湖南女 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 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舞蹈、形体礼仪。
(责任编辑: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