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涪陵乌江之畔,有一个名叫白涛的小镇,它依山傍水,安宁静谧。1966年的一天,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却突然从地图上“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6万余名建设者。
直到2010年,“消失”40多年的白涛镇才重新出现,同时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被称为“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的816地下核工程,以及一段关于三线建设的遥远往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作出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代号“816”。
那么,地下核工程应该建在哪里?就这一问题,相关专家跑遍了云贵川很多地方,最终将816地下核工程定址在白涛镇,原因是白涛镇背靠乌江,水量充足,群山环绕,较为隐蔽。
工程地址选定后,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4个团的数万余名官兵连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工人一起,向重庆涪陵的深山出发。
抵达目的地后,所有建设者均隐姓埋名,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为做好保密工作,他们庄严宣誓“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儿”,从此就像失踪了一样,白涛镇就这样在地图上被抹去了。
“1966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炮响,816地下核工程开始动工。”三线老兵陈怀文回忆说,“大家精神头足得很,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条件再恶劣,也能迎风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我们很难想象数万名年轻的工程兵是怎样凭借简陋的工具,在一座大山中挖出一个军工洞体的。
“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24小时不停地施工,凿开坚硬的岩石层。”作为亲历者,陈怀文道出了当年的艰辛。他所在的123团六连,是一个“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连队实行三班制、四班倒,每个班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我们头戴柳条制的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脚穿高筒水靴,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使用重达50多公斤的凿岩机掘进坑道。一个作业班下来,往往浑身湿透、筋疲力尽”。
时间抹去了名字,但抹不去历史的印记,也抹不去无悔的青春。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一场场热火朝天的建设、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座座英雄的丰碑,都是历史的回响,都是理想的守望。
816地下核工程先后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3个阶段,历时18年,建设者们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深山中挖出了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洞体总长25公里。数万名“816人”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這种满怀激情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解密后的816地下核工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基地。每每带着游客结束一场令人震撼的“时空之旅”后,讲解员张丽萍的结束语都十分“走心”:“816地下核工程,不仅仅是一笔潜在的、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无形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它记载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沉淀了军工发展历程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直到2010年,“消失”40多年的白涛镇才重新出现,同时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被称为“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的816地下核工程,以及一段关于三线建设的遥远往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防备大规模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作出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代号“816”。
那么,地下核工程应该建在哪里?就这一问题,相关专家跑遍了云贵川很多地方,最终将816地下核工程定址在白涛镇,原因是白涛镇背靠乌江,水量充足,群山环绕,较为隐蔽。
工程地址选定后,解放军工程兵第54师4个团的数万余名官兵连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工人一起,向重庆涪陵的深山出发。
抵达目的地后,所有建设者均隐姓埋名,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为做好保密工作,他们庄严宣誓“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知妻儿”,从此就像失踪了一样,白涛镇就这样在地图上被抹去了。
“1966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炮响,816地下核工程开始动工。”三线老兵陈怀文回忆说,“大家精神头足得很,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条件再恶劣,也能迎风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我们很难想象数万名年轻的工程兵是怎样凭借简陋的工具,在一座大山中挖出一个军工洞体的。
“没有先进的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24小时不停地施工,凿开坚硬的岩石层。”作为亲历者,陈怀文道出了当年的艰辛。他所在的123团六连,是一个“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连队实行三班制、四班倒,每个班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我们头戴柳条制的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脚穿高筒水靴,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使用重达50多公斤的凿岩机掘进坑道。一个作业班下来,往往浑身湿透、筋疲力尽”。
时间抹去了名字,但抹不去历史的印记,也抹不去无悔的青春。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一场场热火朝天的建设、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座座英雄的丰碑,都是历史的回响,都是理想的守望。
816地下核工程先后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3个阶段,历时18年,建设者们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深山中挖出了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洞体总长25公里。数万名“816人”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這种满怀激情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解密后的816地下核工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基地。每每带着游客结束一场令人震撼的“时空之旅”后,讲解员张丽萍的结束语都十分“走心”:“816地下核工程,不仅仅是一笔潜在的、巨大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无形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它记载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沉淀了军工发展历程中弥足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