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师钱穆和他的“素书楼”
星移物换,岁月更替,素书楼见证了先生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生、朴素的生活,见证了岛内政治风云变幻,也见证了造访者对大师的至诚至真之心。
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书房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宾馆第一层,画案上挂着笔、展着纸。南墙一排书柜。西面墙的两个大落地窗挂着窗帘,窗前两盆绿萝很是茂盛。东墙上,挂着文老手书的三字经:“正清和。释曰: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斯三气也。”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学历史,一种是学未来。屈原是提倡向未来学的,他说: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自己应多向书本学。书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读了可以长知识,更好地向前走。”前辈还在向前走,还在不断学,后人呢?文怀沙号燕叟,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生于书香世家,私淑太炎,受业章门。
早年即以治楚辞名世,与游国恩先生、郭沫若先生,鼎足而三。耄耋之年,仍发奋著述,所编《四部文明》,计二百卷,一亿五千万字,其首部《隋唐文明》荣列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
刘白羽在近70年的文学创作中,主要作品有散文《草原上》、《幸福》等;中篇小说《兰河上》、《火光在前》;长篇通讯《环行东北》;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长篇报告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等。
作家苏叔阳的书房
苏老住在方庄的一个小区里。房间里古色古香。所有家具皆为深棕色,书房有两个:一曰电写,一曰手写。放电脑的书房称为电写,主要是写作之房。依然棕色家具,东面墙一排书柜,西面墙前一张写字台,北面靠墙两张太师椅,墙上挂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电脑桌临南窗,阳光照在白色纱帘上,并不刺眼。
手写书房西面靠墙立着百宝阁,东窗外可见绿色,南面靠墙的书桌上,放着苏老现在常看的书:唐诗、宋词、尼采等等。临北窗一张大书案,放着笔墨纸,时来兴起,便挥毫泼墨。
冯先生大量的时间除了用来进行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还有天津大学新设立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工作。其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都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他的一天安排:每天上午9时到12时在家中写作。午饭后,到工作室安排下午的工作。和其他人不一样,下班后6时到家先睡半小时觉,晚上吃完饭、看完电视基本上8时半到12时再写作。
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书画展,深获好评,被认做“中国现代文化画”之代表。其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近十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影响深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的书房
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书房在二楼。打开厚厚的铁门,南北都有窗,房里很亮堂。东西两侧几个大的木制书柜并排摆放着。房中靠北一张大的画案,四周的地上摞着一些书籍、画集、工艺品。画案上铺着毡子,廖先生喜爱书法,以前常在这里弄墨挥毫。
50多年前,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的1200多幅作品和他收藏的唐代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多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在每天在馆里展出的仅100多幅。“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地看到悲鸿的作品。去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画集多好啊!”老人边说着边打开画案上的《徐悲鸿画集》,脸上带着笑,眼中放着光……
廖静文, 女,1923年4月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入金陵女大及北京大学。1946年与中国杰出的美术大师徐悲鸿结婚,长期作为徐悲鸿的助手。1953年徐悲鸿不幸病逝,为使徐悲鸿的作品和收藏不致遗失,她毅然将徐悲鸿遗作及珍藏全部捐献国家,从1957年起,她担任由中国政府在北京建立的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曾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她的长篇传记《徐悲鸿一生》再版五次,发行55万余册,情文并茂,催人泪下,并被译成法、英、日、捷等国文字,她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处刻制成碑。她曾应邀携带徐悲鸿的作品赴印度、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产生了重大影响。
星移物换,岁月更替,素书楼见证了先生深邃的思想、丰富的人生、朴素的生活,见证了岛内政治风云变幻,也见证了造访者对大师的至诚至真之心。
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书房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宾馆第一层,画案上挂着笔、展着纸。南墙一排书柜。西面墙的两个大落地窗挂着窗帘,窗前两盆绿萝很是茂盛。东墙上,挂着文老手书的三字经:“正清和。释曰: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斯三气也。”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学历史,一种是学未来。屈原是提倡向未来学的,他说: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自己应多向书本学。书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读了可以长知识,更好地向前走。”前辈还在向前走,还在不断学,后人呢?文怀沙号燕叟,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生于书香世家,私淑太炎,受业章门。
早年即以治楚辞名世,与游国恩先生、郭沫若先生,鼎足而三。耄耋之年,仍发奋著述,所编《四部文明》,计二百卷,一亿五千万字,其首部《隋唐文明》荣列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
刘白羽在近70年的文学创作中,主要作品有散文《草原上》、《幸福》等;中篇小说《兰河上》、《火光在前》;长篇通讯《环行东北》;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长篇报告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等。
作家苏叔阳的书房
苏老住在方庄的一个小区里。房间里古色古香。所有家具皆为深棕色,书房有两个:一曰电写,一曰手写。放电脑的书房称为电写,主要是写作之房。依然棕色家具,东面墙一排书柜,西面墙前一张写字台,北面靠墙两张太师椅,墙上挂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电脑桌临南窗,阳光照在白色纱帘上,并不刺眼。
手写书房西面靠墙立着百宝阁,东窗外可见绿色,南面靠墙的书桌上,放着苏老现在常看的书:唐诗、宋词、尼采等等。临北窗一张大书案,放着笔墨纸,时来兴起,便挥毫泼墨。
冯先生大量的时间除了用来进行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还有天津大学新设立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工作。其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都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他的一天安排:每天上午9时到12时在家中写作。午饭后,到工作室安排下午的工作。和其他人不一样,下班后6时到家先睡半小时觉,晚上吃完饭、看完电视基本上8时半到12时再写作。
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书画展,深获好评,被认做“中国现代文化画”之代表。其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近十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影响深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的书房
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书房在二楼。打开厚厚的铁门,南北都有窗,房里很亮堂。东西两侧几个大的木制书柜并排摆放着。房中靠北一张大的画案,四周的地上摞着一些书籍、画集、工艺品。画案上铺着毡子,廖先生喜爱书法,以前常在这里弄墨挥毫。
50多年前,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的1200多幅作品和他收藏的唐代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件以及多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现在每天在馆里展出的仅100多幅。“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地看到悲鸿的作品。去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画集多好啊!”老人边说着边打开画案上的《徐悲鸿画集》,脸上带着笑,眼中放着光……
廖静文, 女,1923年4月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入金陵女大及北京大学。1946年与中国杰出的美术大师徐悲鸿结婚,长期作为徐悲鸿的助手。1953年徐悲鸿不幸病逝,为使徐悲鸿的作品和收藏不致遗失,她毅然将徐悲鸿遗作及珍藏全部捐献国家,从1957年起,她担任由中国政府在北京建立的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曾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她的长篇传记《徐悲鸿一生》再版五次,发行55万余册,情文并茂,催人泪下,并被译成法、英、日、捷等国文字,她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处刻制成碑。她曾应邀携带徐悲鸿的作品赴印度、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