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体的时间立起专业的人生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在和一位校长朋友吃饭时,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我招聘老师时,绝对不会要你这样的人,你每年写那么多的文章和书,哪还有时间静心教书?”
  我心里感到一阵苍凉:如果每个校长都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还能有多大希望?因为校长这样想问题,教师就可能沦为教书的工具。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无限的往复循环。教育如果只是原地踏步,不需思考,往复循环,又谈何培养现代化人才?
  于是我没说什么,只是呵呵一笑。我其实很想反问一句:“哪一个名师不是认认真真实践勤勤恳恳总结才成长起来的?”例如魏书生、李镇西,他们写了很多书,而他们课教得也是何等精彩,孩子和他们之间又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没有这些“故事”,没有这些认认真真的实践,他们的文和书就不可能“制造”出来。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他们是如何做到实践也精彩写作也精妙的?答案当然是做好时间的安排。一说到时间安排,很多人立即会想到“某个时间段做某件事”。例如早晨读书、上午备课、下午上课、傍晚暮省、晚上写作等等。但实践中有会有这样几种情况让我们预先的安排很难执行——
  1.总是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打破了原来的计划;
  2.总会出现某个计划的时间段内完不成既定的计划内容;
  3.感觉生活并不轻松,因为时间安排如此周祥,却忽略了与家人陪伴。
  这些困难让很多朋友抱怨时间太少或“周围太吵”。其实时间就在那里,不长也不短。“周围太吵”本来就是世界的原貌,不然该多清冷。而很多人就是在这种埋怨中葬送了时间,也葬送了事业。
  时间安排背后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另一个朋友的问题——
  梅老师,你怎么这么会写作,每篇文章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您教教我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吧。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论文才好,我就是把自己实践和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了而已。朋友对我的答案很失望,他一定认为我不想告诉他。我没办法解释,因为这就是实话。试想,如果我不实践,哪里会有思考?如果没有思考,又如何有新颖的观点?
  我想起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亚·伊贝拉写的《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一书。书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先行动后思考,而后成长。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先实践了,才引起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而环境变化会在人的心灵上投射,投射引起思考,而思考和阅读带来真正的成长。
  作为教师,实践、思考、写作、成长本就是一体的事情,因此,老师的时间安排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
  如果读书是随意性的阅读,而非需要性的阅读;备课、上课是事务性的工作,而非成长型工作;思考是没有根基的玄想,而写作自然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如此,如何有成长可言?所以,这种时间安排背后的实质,是把读书、备课、上课、思考和写作等成长要素割裂开来了,是割裂了成长的源和流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不会有真正的成长。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多也不会少。因此你会发现,忙碌的人不见得成功,而成功的人不见得忙碌。因为忙碌的人会把时间安排成片状,于是他的生活也片状化了;而成功的人会把立体的时间立体运用,自然他的成长是立体的,成果也是斐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胡适先生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这是一篇大家一读就懂的文章,如果是任务性地备课、上课,我只需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差不多先生,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2.你认为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危害?3.結合具体的生活实际,你能谈谈自己该怎么做吗?4.读完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一下。
  可以说,这是典型的阐释性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们一起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如果按照“时间安排派”的“这个时段完成备课任务”的做法,他的备课和上课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教师据此写成的教学论文也就没什么价值可言。
  记得在2012年,万玮校长对我说:“小梅,这学期要安排你当班主任了,准备好吧。”我本能地问道:“你觉得我带好一个班的能力如何?”“很轻松!”他毫不犹豫回答。因为他对我太了解了。于是我说:“既然带一个班我能轻松拿下来,那我带班还有什么意思?能不能同时给我两个班,让我做两个班的班主任?我想试试。”
  为什么我要带两个班?因为当时我有了自己完整的“培育-发展”带班体系,加上生源特别好,带一个班无非是重复过去的工作,于是我想通过带两个班“更新”我的时间安排,让时间“立体”起来,也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因此,在上《差不多先生传》一课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把它当作任务去上,而要想办法让自己在备课上课中成长。于是我查阅资料,思考如何让孩子的成长最大化。于是有了如下问题设计:
  1.这篇文章五件事,你认为哪件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
  2.“懒人国”的懒和“差不多”是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勾连起来的?
  3.作者为何要将此文写得如此通俗易懂?你读出了怎样的胡适?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孩子们提升了思维品质,明白了文章营构的良苦用心,了解了胡适人格的伟大以及新文化运动等知识。
  上完课,我反思了这节课的价值所在,围绕“提升思维品质”这个点进行了提炼,并写作成论文发表在《四川教育》上,编辑还赞扬说:“关于课堂里思维品质的培养,您给了一个方向。”这也许只是勉励之语,但毕竟是我自己的成长。之后我就沿着这条路径阅读了有关思维品质培养的书籍,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之后,我在去各地讲座时,都谈到关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并将之当作了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读过我的书的朋友一定注意到,带班过程中,我也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例如班会课,我只是设定一个学期的主题,比如“让彼此成为生命中的贵人”。至于该怎么开,我交给孩子们自己去组织完成。可想而知,一个学期一个主题的班会课,初期方案容易设计,越往后难度越大。这样在不断设计班会课方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品质想不提高都难。
  可见,所谓立体的时间,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把每一件事情都当作自己成长的基石,而不是为做事而做事。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会发生变化、发现问题;如果对这些变化或问题进行思考,就会产生属于自己的发现;要提升这些“发现”,就围绕它们去阅读和写作;要让发现功能最大化,就围绕这个发现去做拓展……如此,工作就是有意义的工作,写作是自然生成的写作,读书也是再生成需要的读书,成长也就水到渠成。总之,做好了“当下”,其他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也许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不专业”,那是因为没有思考,或者简单把别人书里的东西嫁接在自己身上。而如果使用了“立体时间”,识见就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就是独特的;独特的,就是专业的。
  认真做事,事事是成长之事,时时是成长之时。愿您的做事态度,立体您成长的时间;让立体的时间,立起您专业的人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其机能活动能力总是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步提
对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行计划配置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而且是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劳动
<正>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明新小学立足本地实际,以省级科研课题"激励教育"为校本教研核心,开展了生动务实的实践。学校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激励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