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领导人外交战略七个关键词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外交战略呈现出新风格、新特点,也面对着新趋势、新挑战。我想用七个主题词来归纳总结2013年的中国外交新貌。
  关键词一:发展的中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和中国梦,这个可以解读为:让普通人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将会有更好的前景。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的实际效应,首先是让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的惠泽,对于生活相对艰难、工作比较劳累的中国大众来说,这是一个倍受鼓舞的消息。中国梦则是在表达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这一代人可能实现。这些提法真切而抓人,体现以发展为中心,也反映出这一代领导人的雄心壮志。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的发展与国际的发展往往是对接的。国内发展要打造一个升级版,外交上其实也在酝酿一个升级版。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国内的升级版是要转型升级,把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较低的结构调整过来,更加具备先进、现代、发达的特点。那么外交上也是如此。
  关键词二:积极进取
  现在的外交具有与之前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它是比较进取型的外交。此前中国虽然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但更多还是韬光养晦,在政治上不发声,与之不同,当下的种种外交战略更加强调进取,显示出比较大的雄心。其次,它有一种全球性的视野。从新领导人上任以后,出访4次,足迹遍布亚、非、拉美、欧和北美五大洲,涵盖了大国、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外交战略布局初现。且若与过去对比分析,不管是访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还是参加有关多边机制的互动,都显得更加活跃。
  习近平确实有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坚持发展的中心,真正地积极进取,而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平衡。我往往会强调,习近平、李克强是19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领导人,如果从逻辑上分析,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历史包袱比较少,倾向于向前看,立足未来考虑,对于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机会想得更多。相形之下,以往则较难摆脱历史遗留的痕迹。就如新中国成立早期的毛泽东时代,肩负着使中华民族站立起来,要生存、要革命、改造旧体制的责任;邓小平时代,更多是作为一个比较下位的中国,向一个比较高位的世界去靠拢、去融入。现在不复是这样的情形,当今的领导人接手的是一个GDP排名全球第二位的大国,手中的底牌比较硬,心中的底气也更充足,在全球各个舞台上受到强烈的瞩目,中国发声的可能性也愈发增加。
  这种全球的视野、全球的布局十分关键。虽然在我看来,中国目前还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全球强国,也不能说已经具备了完整、全方位的全球力量,但就新一届中央领导的外交战略来说,全球的兴趣、全球的利益、全球的视野已具雏形。
  关键词三:新型的关系
  新型的关系,包括新型的大国关系与新型的国际关系。新型重在不冲突、不对抗,做好危机管控。做好危机管控至关重要,观察新领导人在各种外交场合的发言,可以发现一个转变,即是不再一味地乐观,单谈好的方面,而是开始讲肯定有困难、有问题,也有擦枪走火的可能,但是要管控好这些危机,争取新型的合作关系。
  这一代领导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界定与过去有所不同,这充分地表现在一年多来相关的提法、说法和做法上。虽然在以前有过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的表述或尝试,但现在的领导人对这一点强调得更加清楚。
  对新型大国关系,可分作三个时期来看。实际上,在邓小平时代就已开始了这个实践。冷战结束之前,中国秉持不结盟、不选边而且保持独立的姿态,可以看作是已经开始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尝试,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比较务实。到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逐渐开始一些理论上的总结,比如说新安全观。在胡锦涛的第二个任期,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
  习近平对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有所提升,他所概括的新型大国关系,更直截了当地申明中美可以在环太平洋地区相互合作,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些实质内涵。他主张,要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对抗冲突的历史魔咒,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他看到了中国和美国在全球各个角落发生误判的可能情形,对不冲突、不对抗、管控危机阐述得更明确。新领导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引申、肯定和持续努力,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新的进取。
  关键词四:重视周边
  与此同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也保持了对其他方向的均衡,比如重视周边。只是与邓小平时代以及江泽民、胡锦涛时代不同,这个重视周边同样是打造升级版,即升级版周边关系。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外交会议,特别强调要做打动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肯定了在新形势下睦邻、安邻、富邻的重要性。这一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过去讲睦邻、安邻、富邻,是在中国没那么强大、没有提海洋强国目标的时候,也是在中国向更大区域和空间的进发没有开始的时候。别人可能不会太介意,也不会特别听进去。而现在讲睦邻、安邻、富邻,则是针对近一时期中国开始快速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型角色,周边国家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甚至纠纷的现实,由此就有不同的价值。
  去年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有关周边外交工作的会议,确实相当有讲究。一方面明确要发展更高的海洋目标,更好地维护主权,在更大的空间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另一方面强调中国的这种发展是能够带动周边的,是能够让地区稳定安全的,从而取得了一种新的均衡点。这个跟现在公众或者媒体讲的“要灭了谁”的烦躁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反映出新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关键词五:“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刚柔兼备
  “硬的更硬,软的更软”,也是一种外交的新风格、新姿态。“硬的更硬”,就是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或者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问题上,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强大国家在展现一种兴盛的气势。这中间出现一些大手笔,在航母、海空军、特种部队建设方面都在加大投入,很明显地从传统意义上的守土有责,向新时期全球大国武装力量、多种多样条件下作战能力方向拓展。这是更强硬地维护主权的姿态,而且坚定不移。但另一方面,新一届也确实力图做一些“暖人心”的事情,向世界显示一种亲和力。可以说,“软”的方面,新一代领导人做得更好、更自然,用媒体的话来说,口语化、日常化,而且形象也比较平民化,深入人心。   习时代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词语,海洋强国和公共产品,即在提出在海洋强国的同时,也提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过去一年,从在非洲到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主动为很多国家提供了帮助,提出了共赢措施。尤其丝绸之路可以看成“柔软的更柔软”的举措。
  丝绸之路,从历史来看,是中国对外和亲、睦邻的一个提法。而丝绸之路在英文中是“silk road”,这个名称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丝绸美丽、柔软,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解说词,给人的感觉也是柔和、柔美的。海洋强国是比较硬朗的,现在,很多国家更关注中国在海洋强国方面的出手,包括东海防空识别区、在南海推进防务演习等举措。但经过这一年,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开始切实感受到中国构建“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善意。对于中国来做主要的投资者和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银行等公共产品,越南、缅甸、韩国等周边国家变得更加重视,并渴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实际上,强的地方,往往还没有说,别人就感到威慑了;而柔的地方,只有做出来,落到实处,别人才能够真的相信你。下一步,不论是致力于跟东盟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打造钻石十年,还是在陆地方向提供更多一些的经贸合作,我觉得都应当往进一步推进。当然,目前缔结的协议已经很是振奋人心。
  国际上的大媒体也可能在有意忽略这个“软”的方面,因为他们更担忧的是中国“硬”的方面——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事实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这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只是我们要刚柔并济,两边“文章”都要做够。
  就我个人评估,这一年来该强硬的强硬,应柔软的也更柔软,可以说是开局良好,显示出一种打造升级版的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态势,这也给国人很多期待、让大家振奋。
  关键词六:提升话语权
  当然也要承认,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还更多是一个经贸实体大国,在投资、矿业、运输,在全球市场上占的份额越来越重要,在发展进程中的增量上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但经贸大国的形象和实力之外,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社会大国发出的声音,青年人、志愿者的服务精神、进取和热情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的却很少。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巨人的块头和声音是不对称的,我们展示的力量更多停留在在经济、贸易一面,而远远多于在话语权、亲和力和中国形象的提升改善方面。
  这是一个新兴大国的普遍难题,很多国家,像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都有这个问题,而中国尤甚。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特的东方大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复杂的近代史的大国,当过殖民地、半殖民地,当过世界革命中心。这种国家形象在世界话语权、世界规则制定当中,扩展自己声音的难度远远大于任何别的国家和别的制度。
  新一届中央领导在这方面已有所努力,但是还不够。提升话语权任重道远,有时国内的宣传口径是无法翻译出去的,在国际上很难被听懂,所以未来还是要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听得明白,使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也能够欣然接受。
  关键词七:升级转型
  种种迹象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国内改革大幕,不仅内政升级转型,对外交的升级转型也会加快推进,以适合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和特点。打造升级版的中国外交,打造新时期中国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战略,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在拓展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海外利益,包括向高边疆、北极、外空、深海,向世界各大陆、各大洲进发。巨人崛起的过程中,能否减少一些震动,使得国际社会、尤其邻国小国更多地感受到,这是一种正能量,是一些机会。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曾讲,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双机遇的说法很有意思。很多人觉得发展是零和的,你拓展了空间,我空间就可能缩小,你的贸易量增大了,我的市场就减小了、就业量就萎缩了。新领导人的说法发人深思,怎么样使得我们的机遇和别人的机遇能够对接?
  当一个大国崛起,经常带来的是国强必乱、国强必霸的局面。新兴国家和守成国家相向而行,若想避开修昔底德论断的对抗死结,从国际关系史来看,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的新领导人看到了并且也承认这一点。双机遇说和目前正在进行尝试,正是在向好的方向努力,相信通过转型,通过新的创造和贡献,能够真正打造升级版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采访整理)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精神,落实今年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的重点任务,推进全省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我处于3月中旬至4
【摘要】要让“改革促进派”脱颖而出,担当重任,首先需要营造出一种改革的社会氛围,让人们懂得不改革没有出路,慢改革没有前途,倒退走老路就是死路,人人争做“改革促进派”。其次,将是否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作为选人用人的衡量指标,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促进改革者胜,阻挠改革者败。宽容改革中的失败,为改革者排忧解难,让改革者丢掉“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的担忧,搭建改革者干大事、干成大事的平台。  【关键词】
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既需要“看不见的手”激发活力,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构建和谐。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公平又效率”之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为进一步推动投资企业改革发展,理顺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体制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活、经营规模偏小、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省社于2009年下半年着手建立"省社理事会-社有资产经营
随着全球范围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成为核心的问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人知识向组织的转化过程,也是知识向资本的转化过程,本文研究了个人的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竞争优势构建的区域学习机制。区域学习在构成要素上主要有八个方面: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记忆导向、区位选择、区域
一、为抑制通胀,"平价商店"应运而生为了平抑物价,惠及民生,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平价商店"。广东省2011年大力推进"三项建设"——生产环节抓蔬菜大棚建设,增强农产品生产防灾能力;供
以关键链为物质载体的风险效应的传递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扩增性。本文在关键链的基础上,从风险效应链式形态出发,通过对项目工期风险链式传递机理的分析,识别项目关键
肖志恒副省长一行实地参观视察了万江店,对万江店在挂牌前后的农副产品销售数量,平价农副产品价格与周边市场价格的对比,以及平价农副产品的供应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万江店品
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潮阳供销系统作为原潮阳县"三农"服务的一支生力军,成为了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走过属于它自己的光辉的历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