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综述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负责人,获奖单位和个人,以及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军队院校、武警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的代表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教育技术今昔巨变,展望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以及“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等。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协办,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赞助。
  一、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
   12月3日上午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大会由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研究员主持,全体代表出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志坚,武警总部军训部副部长张军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原会长宋成栋、于云秀出席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香港教育传意与科技协会创会会长任伯江博士、日本教育工学会原会长赤崛侃司教授、马来西亚行之文教发展中心总裁曾桂安先生。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先生致欢迎词,然后由任伯江博士、赤崛侃司教授、曾桂安先生分别致贺词,副会长吴庚生教授宣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名誉会长张尧学院士、中国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会长张霄亭教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会长芭芭拉博士的贺信。会长杨志坚先生从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作协会工作报告。
   杨志坚在“20年来协会发展的回顾”部分讲到:在这20年中,协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家报告、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培训活动等多种方式,引领了全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方向,组织了大面积的教育技术实践,为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作出了不懈努力,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得到了教育界的承认和教育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的肯定,于2009年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民政部AAA认证。20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围绕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局开展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交办的各种工作、配合教育部中心任务,创造性地独立工作。(2)举办科研活动,引领先进理念,提升理论水平。举办学术讲座、从事课题研究、开展对外交流。(3)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成立20年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培训中心和三十多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远程教育协会、中小学电教馆系统教育技术(电教)协会以及各地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组成的省级教育技术协会纷纷加盟,成为协会的团体会员。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技术同仁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各地省级协会组织的活动。(4)制定标准,引导教育技术产业发展。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人员素养标准有《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软件资源标准有《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试行)》和《语言学习网络平台规范(试行)》。协会制定和已经公布的硬件环境标准有《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试行)》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内含六个技术规范)。
   杨志坚指出,“协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1)始终围绕教育部工作中心,将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己任,持之以恒开展科研及培训活动。(2)以协会骨干和积极分子为中坚,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师服务。(3)寻求上级领导,依靠挂靠单位,沟通各界支持。杨志坚指出了协会工作的不足:首先,我们叫协会,具有行业性特点,但对比协会的科研特色、行业性特点展现不足,对教育技术行业的组织和企业的指导相对薄弱,标准规范少,评估检查不够。其次,协会内部的管理还不够细致,一些规定坚持得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还有个别二级组织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改正不足,对二级组织加强业务指导。
   在“做好当前工作,规划未来发展”部分,杨志坚讲到,我们要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整体要求,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设计思想,结合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及协会的实际,做好当前工作,规划好未来的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协会各级组织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深刻含义;宣传、贯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找准位置,积极谋划,在即将来临的信息化高潮中有所作为;“十二五”国家课题要尽早开题,研究内容要瞄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各项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已经研制出来的标准要争取实施,动员IT企业积极参加协会活动,为企业和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开展标准的培训和认证工作;抓紧修改、完善协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协会秘书处及二级组织认真贯彻执行,逐步使协会工作正规化。(2)确立协会发展目标。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建设成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以会员为本,合乎国际行业组织惯例,有现代办会理念,遵照现代办会管理章程运转,团结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引领本领域学术发展,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步创新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型社团组织;全面、综合发展协会各项业务工作,坚持开展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实现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兼容并包,鼓励争鸣,助力形成多种流派,繁荣中国教育技术的学术领域;加强协会行业性建设。积极编制相关教育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服务学校信息化企业的业务指导,进行评估检查;持续、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在学校教育技术、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等多方面开展教育技术应用性实践创新活动,要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坚定、持续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与国外、境外组织发展友好关系,从目前的互惠参加会议、组团互访、翻译理论书籍,发展到互派研究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展双方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措施,使社团工作规范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壮大协会组织。在发展团体会员的同时,积极发展协会个人会员。遵照民政部的要求,细化协会选举程序,制定选举章程,民主选举产生协会各级领导人员。建立专业委员会工作程序与要求,进一步规范各专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工作;坚持听取社会、行业各方面意见,不断整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管理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杨志坚强调,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通过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者、引领者和排头兵。
   大会举行了“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组织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进企业奖”颁奖仪式。大会举行了“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的颁奖仪式,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高奖项,也是首次颁发。华东师范大学曹揆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党仲魁教授、河北大学冯秀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傅德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浙江大学戟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俊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北京大学林建祥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任为民教授、石家庄学院容士彦教授、吉林工业大学王顺教授、暨南大学杨炳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尹俊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曾火焕教授、云南省电教馆张祖源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郑铿教授等20名终身从事教育技术工作、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同志获此殊荣。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的讲话在充分肯定协会的工作后,详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形势、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他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加快教育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大好机遇,教育信息化事业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突变和飞跃。首先,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条件;其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达到了新高度,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氛围已经形成,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第三,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建设,从人才储备到师生素养,从标准规范到推广应用,我们已经具备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客观基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机遇,珍视机遇、抓好机遇,趁势而上。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把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作为重点工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机制即将建立。教育部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描绘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规划突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出“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提出“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目标以及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五个层面的具体任务是:(1)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在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关键利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3)高等教育信息化重在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4)继续教育信息化重在建设网络条件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全社会学习者提供方便、个性化的学习环境。(5)教育管理信息化重在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中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公共环境支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规划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任务。公共支撑环境发展的重点是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解决教育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接入困难的问题;搭建国家教育基础“云服务”平台,解决全国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和计算能力缺失的问题;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环境,解决数字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和共享不足的问题;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解决信息系统共享困难和安全隐患的问题。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通过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和认证,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增强专业人员技术服务的能力,增强教育管理人员规划、管理和执行的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优化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实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发展的重点是,理顺管理体系,形成责权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和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国家将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选择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点项目,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最后,王延觉司长对协会的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协会要发挥各级组织密切联系专家、教师广泛参与的优势,借助各种活动,组织大家认真宣传、学习《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使每个会员都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和发展目标,知道面临的历史使命,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形成大家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第二,围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第三,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工作,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第四,利用协会的优势,在资源的共建共享上作出更多的成绩。第五,突出行业特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会议在中间休息后,由协会副会长汪琼教授主持,进行了大会特邀嘉宾发言,主题是“教育技术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进行发言的嘉宾有南国农先生、任伯江先生、林建祥先生和任为民先生。
   南国农先生首先提到了人生设计,表示要在有生之年,还要在这个领域里再做一点事情。同时提出了他的两点困惑: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红红火火,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事业来说,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正在逐渐地衰弱,独立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另外有人说,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是两码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令人困惑。他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做的是教育信息化的事,用的是教育技术之名,难怪会产生认识上的误区,难怪我们的学科专业正在走向衰落,我们毕业的学生出路越来越窄。怎么解决问题,希望协会应该给以关注。
   任伯江先生在发言中讲到,“我也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人用传意——传情达意这个词?传情达意需要心的沟通,无论你有什么好的软件,你不能到达学生的心,就什么也没有。我们应该为学生去教书、去作研究,只要我们有(心),就什么都有了。”他以一首藏头诗谈到“教育传意、科技定位”。
   林建祥先生讲到,“网络发展非常快,但不能忽视教师。我一直在作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媒体不是简单的工具,它应该促进人的思维而不是代替人的思维。信息化应该是现代的方法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播,要重视对信息的加工。”
   任为民先生讲到,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从广播电视的单向传输到计算机网络的双向互动,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十分充足的国度,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依托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最佳方案。远程教育尽管有了现在这样的蓬勃发展,但是真正依托网络学习的人数还是相当少,这里面存在着观念转变的问题,存在着资源的适用性问题,存在着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存在着整个领域改革的问题。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只是教育的改革,还是社会的变革。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力量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整个发展的确任重而道远。
   最后,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李龙教授做了“‘电教百年’回眸——回顾历史,继往开来”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从“历史的回顾、历史的启示和继往而开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历史的回顾”中他讲到我国的电化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是有着它的自身原因的。电化教育是根据中国国情发展的需求,借鉴了国外的技术和经验,用来解决当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与国外不同的发展道路。他深刻分析了电化教育产生的条件和动因,以丰富的史料展示了我国电化教育诞生和定名的关键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和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化教育的重视和全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历史的启示”中,他总结了四点:(1)开放的视野。其中包括:①开放的领域。我国的电化教育与国外的视听教育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之内,而是把民众教育作为重要的领域。真正从“大教育”的层面,开展了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②开放的内容。到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的内涵已不仅仅是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也包含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初步知识和发展趋势。③与世界同步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不仅在研究和应用的内容上与世界保持同步,还在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等方面与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包容的心态。参与电化教育的有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观点,但是能够用“提高民众素养”这一目标把这些人集合在一起,积极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3)进取的信念。电化教育从一开始就有它的理论依据,即它的学理:运用电影(现代的话语来讲,叫做“多媒体”)来提高我国民众的素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大用处”。根据这一学理,先辈们积极探索电化教育的理论,开展电化教育的实践,丰富电化教育的内涵,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奉献的精神。从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前辈们的奉献精神。他们不仅服务于自己的学校、单位,更把服务于社会作为己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奉献”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灵魂”,没有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就不会有我国教育技术的今天!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世代传承。
   在“继往而开来”中他着重讲了三点:(1)当前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教育技术地位被边缘化,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教育技术地位的不确定性,将对我们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和生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②教育技术在实践中未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④教育技术学学科面临生存危机。(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缺乏对教育技术价值的正确认识,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教育技术观。②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传承。③缺乏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④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别的理解。(3)解决的对策。主要有: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和人(教育和技术的主体)的关系,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是解决教育技术领域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措施。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继承电化教育和这些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的丰富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同时,要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领域。③认真研究问题。比如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从前是很清楚的。现在,随着社会进步,很多新技术、新理论得到发展,只是需要增加其内涵和修正其表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根据“XX定义”把它彻底颠覆,结果造成研究对象的游移不定,危及了学科存在的基础。④拓宽思路,多元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现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思路还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制约,需要进一步开拓。
   最后,李龙教授强调,我国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曾经走过了光辉历程;今后的道路将更宽阔,事业更宏伟。我们将迎来电化教育的百年华诞,让我们用教育技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丰硕的成果来迎接“电教百年”到来!
  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
   12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举行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中央电大张少刚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赤崛侃司教授、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清华大学程建刚教授、日本教育工学会近藤勋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并由8位获奖作者进行了成果展示。
   杨宗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重点介绍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制订的背景和过程。他讲到制定规划特别注意到几个方面:一个是应对国际的挑战,即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满足人民的期盼:优质、公平、终身教育、个性化等等;第三能够促进解决实际问题:质量的提升、均衡发展、模式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第四是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呼应。纲要的目标是:基本进入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部分组成,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世界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建成强大的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的实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到2015年是一个阶段,重心放在应用与整合方面;到2020年是一个阶段,重心放在融合与创新方面。行动计划分成五个领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教育管理。规划给出了五个行动计划: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计划、国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计划、平台与基础“云”计划。保障措施主要是四个方面: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组织领导、经费投入。
   何克抗教授作了《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的专题报告。他认为,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为什么信息技术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个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意义和作用绝不仅仅是某种手段、方法来提高、改善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它是当代最先进、最活跃、最伟大生产力的代表和具体的体现,所以它必将引起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导致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第二个是从人类认识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能不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正是信息技术能否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美国NETP报告中“把重新设计各级教育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作为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来建立全新的21世纪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学习、评估、教学、基础设施、增长力——的建议,何教授提出,学习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性质不完全相同,两种活动的内容不同;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上。
   李克东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融合和创新》。他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要做四件事:一是高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是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四是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高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哪里进行创新呢?首先应用的对象和应用的内容要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要更加宽泛地应用;另外环境也要创新,技术支持的方式也要创新,尤其是应用模式要创新。他以《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为例,列举了十个问题:(1)应用机制的创新,把现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数字化改造,做成开放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共享。(2)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虚拟仿真教室和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讨采用不同平台运用多种模式的混合学习、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3)建立个人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工具、对外交流环境和知识管理。建立一批教学示范案例;建立虚拟学习社区,形成新的校园文化。(4)要把科研成果变成教学资源。(5)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开发校际间的公共课程和企业E-learning课程,开展科普教育、专题教育和通识教育。(6)面向生产实际,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协同研究和教育平台。(7)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状态数据统计、监控系统。(8)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改革。(9)应用教育技术构建网上文化宣传平台。(10)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和教育技术中心,起码有五项工作可做: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探索、信息技术的研发、政策的咨询、应用的创新、承担示范项目和探索项目。
   张少刚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感知现代远程教育和国家开放大学》。他认为,教育的变革从目前来看是内外皆修,来感知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内”指的是学校教育,“外”指的是学校之外的教育。(1)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今天社会变化的必然,它的基础是网网相通——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的组合;它的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它的目标是智慧渗透技术、产业、服务、管理与生活。(2)感知远程教育。技术进步、教育变革、文化源远流长;终身教育、学习相伴、幸福一生,互联网的精神正在穿透院校的围墙。通过学习网络,共享精品课程;扩大学习机会,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学习;智能化多种媒体的支持学习,重构教与学模式。(3)感知新兴开放大学。电大战略转型与双核驱动:“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新型大学;“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无围墙校园。构建新型大学,探索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支持开放大学,开放大学融入社会;IT创设环境,构建“智慧”校园;服务支持学习,以学为中心;成果立交互认,以人为本。
   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技术前瞻研究与应用报道》的专题报告。报告以美国教育信息技术地平线报告为导引,介绍了“超宇”、“虚拟学境”等前沿理念,并对电子书包在世界各国的应用,以及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框架、格式标准、耦合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报告展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结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子书包服务云规范。报告对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如设计研究、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连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转移研究、社会—认知双连通模式、文化基因学、计算机说服技术、协整学习、21世纪学习模型等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赤崛侃司教授在《日本教育信息化的新近话题与课题》的报告中讲了三个问题。(1)教育信息化的动向。①政府信息化推进计划。日本政府IT战略总部于2010年6月22日发布“新信息通讯技术战略工程表”,规定了文部省和总务省的工作任务。②文部省的“教育信息化前景”。③总务省的“未来学校”。④财团·民间的组织:数字教科书教材协会(DITT),计算机教育研发中心(CEC),NTT小组。(2)数字教科书。①数字教科书包括:指导员专用的数字教科书、学员专用的数字教科书和数字教材。②产生的问题是:纸质教科书和数字教科书是共用还是只是用数字教科书?何为认知上的效果研究?来自学术团体和教科书指导中心的建议。③教科书的审定制度: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处理、审定的方法。④预定的课题:信息终端、保养管理、内容的研发。⑤教育研修与支援体制:ICT支援者、教员研修的应有状态。⑥信息终端:使用信息终端的方法、上课形式。⑦校务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在家学习、公务文书的数字化。⑧对产业界的影响:印刷产业、教科书出版社和教材出版社。(3)多媒体与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多媒体与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教育课程与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赤崛侃司教授最后总结到:①日本政府、文部省、总务省等机构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②目标是每人一台电脑、互动学习、学校与家庭相结合。③教育课程所讲的学力是指掌握基础学力与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④我们的课题是,教育信息化能为以后学力的提高作出多大贡献。
   桑新民教授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绿色学习的理念与行动设计》的报告。报告首先从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两大杠杆和研究视野、倡导“绿色学习”是教育创新的攻坚战、“绿色学习”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等三个方面对“绿色学习”理念进行了阐述。他对学习科学理念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据此提出一个新的学习概念“绿色学习”。也称G-Learning;随后对“绿色学习”的内涵与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对“绿色学习”在当前形势下的可行性、必要性等因素进行了探索,列举了丰富的军事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地震灾难等案例加以佐证,并提出了创新评价体系与管理模式的突破口。
   程建刚教授在题为《基于顶层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提出了6个“怎么办”,并逐一给出了解决建议:(1)管理改革与业务流程变化怎么办?设计角度:业务流程再造和重组;开发角度:先进架构设计。项目化建设,应用评价、反馈、修改完善,螺旋上升。(2)针对“基于活动的教学”怎么办?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活动环节,构建基于协作学习的环境;结合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等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构建基于论文库、研究文献资料库、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和基于协同工作的综合论文指导协同平台。(3)针对众多“质量工程”项目怎么办?统一平台、分散建设、集中管理、协同完成。(4)数字化资源共享怎么办?接口方案、为教师和学生主动推送资源、促进大学之间共享和交换、在大学之间共同建设课程,协同教学,构建学科教师同伴互助教研与教学共同体。(5)大规模并发与系统安全怎么办?面向对象、采用稳定、主流的技术路线、代码级优化、可扩展的架构、网络与带宽、数据安全性。(6)可扩展和可持续发展怎么办?松散耦合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教学管理环境构建、本研一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本研继续教育一体化、网络学院和在线培训系统一体化。结论: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强化顶层设计,可持续可扩展构建,在实践中螺旋上升完善。
   近藤勋教授在题为《日本教师教育创新和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教职研究生院的概况。(1)教职研究生院设立的宗旨是教师培养,培育高级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①在新教师中,培养具备实践性指导能力、开展能力、能给学校建设带来贡献的人才。②在现任教师中,培养在地区和学校具备实践指导能力、应用能力的核心骨干教师。③针对本科阶段及硕士课程,培育更有效促进教师培养的实践指导能力,并给予特殊模范的提示。(2)教职研究生院组织概要为:学分45以上(其中10个是教育实习);修业年限原则为2年,不排除1~3年的学生;称号为教师硕士(专业职位)。(3)教职研究生院的组织框架意图:①全面地看问题,培养能够发现课题、分析课题、解决课题的高级教育实践能力。②针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到学校现场的应对能力和课题的发现,分析其中的意识、意欲的变化、变迁。③构建远程教育指导系统。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作了题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影响》的报告,围绕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发布的研究报告《2011地平线报告》,为代表们呈现了未来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技术趋势。《2011地平线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影响教育的四个核心趋势是:指尖获取丰富资源、学习和工作无处不在、协作化的工作环境、云计算广泛应用。未来五年影响教育的六项新兴技术是:短期有电子书、移动设备;中期有增强现实、基于游戏的学习;长期有基于手势的计算、学习分析。黎加厚教授运用了大量鲜活的视频案例对技术加以演示与互动,让代表获得一次前沿科技的盛宴。报告最后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变革进行了畅想。
  三、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
   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
   12月4日上午,同时举行了“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开题会”,承担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的代表和准备申请协会承担的全国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CA110020)”子课题的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校长、教师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开题会由协会秘书长、国家课题主持人刘雍潜研究员主持,并对协会承担的“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进行了解读。8位已经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对自己的课题方案进行了汇报,专家现场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由李龙教授作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实施”报告,对参加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作了“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的前期辅导,并就大家关心的热点和疑难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四、其他活动
   12月3日下午和4日上午,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和新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发表了讲话,随后分中学组、小学组、幼教组和特教组进行了学术交流。
   12月4日上午,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新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技术应用研讨暨2011年多元智能专业委员会年会”。
   12月4日下午,与会代表分批到黄埔军校和亚运场馆等地参观考察。
   大会始终在团结、紧张、热烈、活泼的气氛中进行。在两天的时间里,大家重温了电化教育的历史,了解了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代表们一致表示,要继承我国电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认准方向、找准位置,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芦山7.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附近地壳水平变形的动态变化分析,认为汶川8.0级地震对芦山7.0级地震具有促进作用,芦山地震震前存在明显的中长期地壳水平形变孕震背景。并利用有限断层面解,借助球面位错模型,计算了芦山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对比震中附近GPS基准站SCTQ高频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认为芦山地震同震影响范围较小。  关键词:芦山地震;汶川地震;地壳水平变形;同震响应  中图分类号:P3
期刊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高台地震台JCZ-1超宽频地震计LP通道垂直分量记录进行分析,提取了固体潮汐信息,并与PET重力仪观测数据及重力固体潮理论值提取的固体潮汐信息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JCZ-1地震计LP通道垂直分量信号记录到了明显的固体潮汐信息,通过FFT频谱分析提取到了清晰的日波、半日波振幅谱,而1/3波振幅谱反应不明显,该结果与同台的PET重力观测数据及重力固体潮理论值所求得的结果相一致。  
期刊
摘要:以CNEM08-I型电扰动仪原有的采集方法、计算方法为基础,保留其数据采集模块原有的工作模式,对其工控机内部软件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工作更为稳定、数据完整率得到大幅提高,仪器通讯符合中国地震局“十五”前兆通信规程。  关键词:CNEM08-I型电扰动仪;“十五”数据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0)04-0371-05  0
期刊
摘要:对新沂地震台地电场与地磁场H分量、连云港地震台体应变进行日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受地磁场、固体潮变化的共同作用,其中地电场NS向的变化比地磁场H分量的变化略微滞后,同时夹杂固体潮的作用,其日变形态以双峰单谷为主,还存在双峰双谷、近似三峰三谷形态。EW向日变形态变化与固体潮的变化形态相似,基本都为双峰双谷形态。此外,地电场还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最后讨论了新沂台地电场变化可能
期刊
摘要:在对S波观测记录位移谱进行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校正的基础上,根据Brune圆盘震源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估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335次ML2.0~5.3地震的应力降,分析了应力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Δσ≥10.0 MPa的高应力降地震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的东川、巧家及其以北地区和元谋、武定一带。小江断裂带北段、中段、南段Δσ≥10.0 MPa的地震所占比例分别为10.2%、10.9%
期刊
[摘 要] 网络调查分为网上定量研究和网上定性研究两种。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使得网上定量研究具有先天的不足。网络调查从定量向定性的转向,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转向并不是要将定量研究从网络调查中排除出去,而是要表明,基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定性视角下的网络调查理应在所有的网络调查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网络调查的应用。   [关键词] 网络调查; 定量研究; 定性研
期刊
[摘 要] 网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够理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关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起具有9个潜在变量的网络学习行为模型(USEBM),来自5所高校的372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整体拟合度较好。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四点结论:(1)理性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
期刊
[摘 要] 计算机刚刚出现时,人们就说教育要发生革命了,但几十年过去了,教育革命也没有发生。为了回答信息技术能否变革教育,何以变革教育,为什么技术变革教育的进展如此缓慢等问题,笔者提出一个信息技术何以变革教育的解释框架,并对教育变革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技术改革教育的“社会变革中介论”:技术变革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社会变革”在技术改革教育过程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的信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为例,结合项目管理的有关知识和技术,详细阐述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和得到的启示,以期为从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工作的同行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 EIU和IBV的调查显示,数字化学习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数字化学习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知识工具。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于数字化学习越来越关注,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数字化学习绩效却不尽如人意,本研究以数字化学习绩效为切入点,使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数字化学习绩效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述评。  [关键词] 数字化学习; 绩效; 比较分析; 述评  [中图分类号] G43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