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平淡与神奇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几位美国外宾来到西藏拉萨一所学校考察,时任校长的张勤陪同参观。走访学校之后,一位外宾毫不客气地质问:“为什么藏族孩子要从小学说汉语?”张勤微微一笑,礼貌地回答:“请问,美国的印第安人需要学说英语吗?”……回忆过去,张勤有说不尽的往事。三十多年,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教育局局长,他对拉萨教育谙熟于心,可在他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是什么转变了他的想法?他又是怎样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的?
  在西藏,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政府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不管去西藏的什么地方,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实际上,西藏教育与内地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拉萨作为西藏首府城市,其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特点,谁能想到,这短短几十年凝聚了多少教育人的执著奉献和不懈努力。
  我是“藏二代”
  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一批青年从不同省份到西藏支援边疆建设。“老西藏”,就是人们对他们的亲切称呼。这是一个令人敬重的英雄群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现在,第一代“老西藏”的子女,大都已过不惑之年,然而,他们在青年时期面对选择时的“惑”,牵引着他们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留在西藏,我们称之为“藏二代”,拉萨市教育局局长张勤就是其中一员。或是因为父辈的感召,或是因为那难以言说的情分,追忆当年,张勤现在更加肯定,走上教育这条路是他今生无悔的选择。
  :有人曾经说过,西藏教育是世界上最难办的教育,谁能办好西藏教育,谁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作为“藏二代”,您在选择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是否产生过心理波动?
  张勤:回顾起来,我站了22年讲台,从事了10年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总的感觉,就是快乐。如果没有快乐,就无法坚持下去。
  我1978年初中毕业,当时更想上高中、考大学,但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影响,就报考了中专师校—现在的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虽然被录取了,但从心底里并不愿意去读师校。我们那一届学生是“文革”之后首届通过招生考试的,当时中专师校计划招生两个班128个学生,最后报到的学生却只有78个,毕业时仅剩52个。包括我在内,男生仅有9个。由此可见,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对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偏见。后来,师范毕业前夕,我们的老师许开发的一句话提点了我,他说:“很多职业都是跟物体打交道,只有教师和医生是跟人打交道,而医生或多或少都是跟有问题的人打交道,只有我们教师是跟正常的人打交道。还有什么职业比教师更好?”
  :从那以后,您就决定投身教育了吗?
  张勤:说实话,刚毕业的时候还是不太愿意当老师。我一开始去达孜县中学实习,学校条件和伙食非常差,宿舍里面有很多臭虫,学生们还要编柳条、烧柴火、做清茶,生活艰苦。许老师的那句话是让我产生思想转变的第一件事。第二件让我深有触动的事,是我的亲身经历,这件事让我这辈子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疙瘩。
  我在达孜县中学教初一年级数学,当时毕业没多久,年轻气盛。有一节课,我讲完了数学题,想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可是,这个学生站起来,一声不吭。我等了一会儿,耐心地告诉他:“你要是不会做,就说出来,我让你坐下。”可他还是不说话。我不知如何是好,脑子里跟着就冒出了“师道尊严”的想法,“不说话你就站着吧”。当时是两节课连堂,第二节课开始,我问他:“这道题下课问同学没有?”他站起来,依然不说话,就这样站了一堂课。第二天,我又问他同样的问题,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第三天,这孩子没来上学。同学说:“他回去放牛了。”我想,可能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当时上学是有出路的,家长对孩子也是抱有期望的。
  碰巧,第二周的周一早晨,他正顺着学校门口赶牛,被我撞上了。我问他:“你怎么不来上学呢?是不是因为罚站呀?”他连忙说:“不是的,老师,我真的听不懂,学不会,不只是数学课,其他课程我也学不会。”
  虽然这个孩子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我想,如果没有罚站这个导火索,说不定这个孩子能慢慢学会、学好,找到更好的出路。其实,当老师的看似没有多大权利,但如果你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手段脱离了实际,不讲求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就可能对孩子的终生产生影响。这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从此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了解到,您的父亲是位“老西藏”,他对您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影响?
  张勤:2002年,拉萨市教育局公招两个副局长职务,当时我在拉萨一中当校长,符合公招条件,书记鼓励我去报考。笔试通过了。面试总共八个人。面试时我很放松,最后成功入围。有的面试题,我临时改了题目来作答,“你最敬佩的人是谁”,经过考官的允许,我改成了“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父亲。第一个影响,父亲是医生,在父亲所在医院周边,只要说到张医生,老百姓无不称赞,父亲对我言传身教—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一定会对你好。第二个影响,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我也走不到教育岗位。当年报考中专师校,我在被录取的学生里面排名第三,但是我不想去读,父亲说:“你以后的路都要靠自己走,能走成什么样全靠自己,师校你要去就去,不去就自己再选择。”考虑再三,我最终因为这句话下定决心读师校,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第三个影响,1984年我二十多岁时,父亲说,“孩子你该入党了”,父亲对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深深地感染了我。从入党开始,我就有个信念,既然要做共产党的教师、干部,就一定要按照党性原则要求自己,这个概念一直没有改变过。于是,我通读了历届党代会的党章,《毛泽东选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邓小平文选》,还有党史,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读党章党史和相关书籍,对我那次顺利通过公招考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西藏教育沐浴了党的阳光
  解放前,西藏属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文盲和半文盲占95%以上,别说老百姓享受教育,连相当一部分有点小资产的人也很难享受教育。西藏教育和内地教育相比,尤其是跟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成立了西藏的第一所现代小学—昌都地区实验小学,这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发展进入新纪元。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西藏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是全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张勤说,西藏教育沐浴了党的阳光,这一点绝不夸张。   :您曾经说过,拉萨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特点。虽然起步较晚,目前尚存在个别问题,但总体来说,拉萨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较快发展。您在拉萨历经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什么感想?
  张勤:32年来,我从没有离开过教育行业,从1981年参加工作,当农村学校老师、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接着到城市学校担任中层干部、副校长、校长,然后到教育局从事管理工作,我对拉萨教育非常清楚。
  拉萨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的教育涵盖面还是很广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内地已有的教育形态,拉萨都有,但是还存在水平上的差距。如果没有历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拉萨市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我觉得很难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当然,这里面也有我们教育人的功劳,如果没有几代教育人的辛勤努力,也是实现不了的。
  现阶段是拉萨教育发展的黄金期,现任拉萨市党委政府班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2012年拉萨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是关于拉萨市教育改革的内容—《关于深化拉萨市教育改革的决定》,这一文件对拉萨教育今后几年的发展做了全方位的部署,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绝不是纸上谈兵。例如,启动教育城建设,集中“优势兵力”发展教育,把土地、资金等涉及的问题一次性解决,目前教育城已建5000亩,计划扩建到1万亩;撤并所有的教学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县一中学,一乡一小学”,而且全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标准来改革,计划三年完成。我相信,拉萨教育通过这三年大发展,一定会有崭新的面貌。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两基”攻坚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然而,2011年,西藏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是西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亲历者,您能说说这个过程有多艰辛吗?
  张勤:从我参加工作时说起,当时的达孜县中学,四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三四十个孩子,教育普及率是非常低的。西藏基础教育与内地不同,先“普三”,再“普六”,最后“普九”,拉萨起步就是“普六”。
  很早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两有八零”要求,即“县县有初中,乡乡有完小,小学、初中的入学率都达到80%”,但随着国家推进义务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阶段,要全部按照国家标准来验收,任务非常重,困难非常大。首先要保证孩子入学,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合格的校舍,于是国家拨款建校,然而房子还需要按照工期来建设,我们只好支起帐篷,架起桌子板凳,让学生集中起来,先达到量的普及。
  我2002年进入教育局以后,正值“两基”攻坚阶段,领导班子都要下乡指导监督工作,有一位副局长的办公室就在我的隔壁,但我们俩竟然两个月都见不到一次面,当时上上下下都在拼命工作,实地督促。从2002年到2011年,我当副局长将近十年,不算节假日,平均每年在乡下的时间达到120天左右,将近三分之一。
  西藏2004年完成“两基”之后,提出用三年时间来巩固。2007年,我们对全市中学做了一次全面调查,突击检查某个县时,发现到位率只有48%,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并没有到位。于是,我们又提出,再用三年攻坚,从2007年开始,一个月查一次,督查结果直接向市委政府领导报告,市委市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没有量的普及,不可能实现质的腾飞。有了量的普及,形成对教育的普遍认知之后,才会产生质的需求与提升。所以我们又抓了三年,到2010年,自治区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两基”验收。2010年底就开始为验收做准备,到2011年,我们都很放心了。学生的到位率,而非入学率(入学率都很高),就连最差的县都达到了91%,很多县都达到了100%。
  对孩子负责任就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任
  张勤不断强调,西藏教育,德育工作绝对是首位,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来考虑。如果没有稳定的教学环境,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都把学校德育和学校安全问题放在最高位置。张勤从担任局长开始,就在会议上强调过“N次”,要实现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教育的责任非常重大,对孩子负责任就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任。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艰苦的地方。您刚才也说了,如果没有快乐,就无法坚持下去。您的快乐来自哪里?
  张勤:西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非常神奇,在这个地方从事教育工作,确实也有一些神奇的地方。说到教育,就要说到对教育的热爱,我们当老师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如果把教育带上功利色彩,那我们就不会快乐。教育的快乐不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在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多少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年四月份,天气还有点冷,我到了一所纯牧区的小学。学校没有电,正好是课间,小孩们正在自由活动。这么冷的天儿,我随兴地说,“都下课了,来跳一个”,有个小孩马上用藏语说了一句,接着所有的小孩都围在一块儿跳了起来,这就是他们的快乐—来自生活的快乐。这时候,你觉得分数还有那么重要吗?
  藏族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双语教学,有一次去一所小学检查工作,我在路上碰到一个四年级的藏族男孩,就跟他用汉语交流,简单对话之后,我说“你汉话说得不错,就是衣服好像脏了点儿”,他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腼腆地笑着说“是啊”。这时候,能够用汉语与一个藏族孩子自然交流,毫无生分之感,就是老师的一种快乐体验。
  老师还有一种快乐,是孩子成人之后的快乐。2004年,我陪着自治区教育厅工作组参加牧区教育工作现场会,中途要经过冈底斯山,我们一群人走在神山脚下,忽然之间,有个人过来一把抱住了我,当时我还没反应过来,心想“这个礼节太高了吧”,结果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当时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而我心中的快乐更是无法言说。
  各种快乐成就了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这种快乐不是财富、地位可以衡量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和回味,其他人都不能替代。要做好教育,我认为,首先你要喜欢它。如果我工作以后还是按照以前读师校时的那种心态来对待教育,可能我早就不从事这项工作了。每当有机会离开教育行业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传出一种声音:“假如真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我不一定做得好,也不一定快乐。”所以,这样的机会都被我放弃了。
  :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面对的大多是藏族孩子,作为汉族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您觉得如何做好民族团结教育?
  张勤:在我22年的教书生涯中,我教的学生里有95%以上是藏族孩子,我觉得:你所教的孩子就是你的学生,不管是藏族孩子还是汉族孩子,对孩子负责任就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任。这一点,我一生都是这样认为,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具体到我们承担的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这样等孩子长大了,就能够自觉地拥护国家,拥护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队伍在教育工作中要以“三个离不开”思想为前提,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确实建立了一支信得过的教师队伍。
  你之前提到一句话,“西藏教育是世界上最难办的教育,谁能办好西藏教育,谁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目标并不是当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为拉萨教育做点事情,让大家觉得这个人还不错。
  责任编辑/马子恩
其他文献
摘要:以AMESim仿真软件为平台,对某车型1.8T发动机冷却系统搭建一维和三维模拟仿真模型,分析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发现在高温低速长距离爬坡的工况下发生“开锅”现象。通过对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零部件参数值变化对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对冷却系统零部件参数重新匹配的解决方案,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冷却系统的优化匹配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动机冷却系统;AMESim;
開学第一天,竟然下了一场雪,妈妈带我去学校的路上,我看见路呀,树呀,还有电线杆子上,都换了一身新衣服,特别的是,马路旁的一排排的小灯笼,也换上了特别的新装:以前红火火的上衣,红彤彤的裤子,黄闪闪的鞋子,现在像变魔术一样,换上了白软软的上衣,红艳艳的裤子,黄亮亮的鞋子,哇,这一排排的小灯笼真美呀!  第二天,妈妈带我去学校的时候,咦?小灯笼脱掉了白软软上衣,戴上了白口罩。哦!原来是雪化了,只剩下了太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多无目标、无动力、无信心,对现状焦虑、烦躁,对未来彷徨、无望。学校面向新生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情况:74%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成功。消极情绪的背后,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在他们内心深处仍有积极向上的诉求:大部分学生希望在新的学校得到尊重和认可,并对所学专业有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为了帮助学生从习得性无助的困境中走出来,宁波建设工程学
摘要: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构建模型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事例让学生来感知模型,其次建立数学活动来验证模型,使学生达到思维的全面通透,从而呈现出模型的本质,再经过不断的反思和顿悟完善模型,最后经过去伪求真的运用过程,使模型扎根到学生心里。在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的数学建构,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德育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即美德或德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关于美德的基本预设必然决定着德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具体德育实践形态即德育范式。何谓美德?历史上有三种基本的观点:“知识即美德”“践行即美德”“和谐即美德”,相应地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德育理念、取向与实践形态,即知性德育范式、实践德育范式与和谐德育范式。    一、“知识即美德”观与知性德育范式    在历史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早明确提出了“知识即
“五水共治”是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其具体内容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浙江省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学校有责任让小学生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的道理。  近几年,我校一直在探索“党建 队建”的德育创新模式。力求通过学校党员妈妈(党员教师)的引领,使少先队员们认识到“五水共治”的重要性,带领队员一齐加入“五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德育,是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数学教材中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之外,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如果加以挖掘,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1.坐标的启示  笔者常告诫学生,我们所处的社会就象一个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教育目的上树立儿童立场,定位于提升儿童文化素养教育;在教学策略中,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通过字谜、诗词、童谣等多种情境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拉近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存精神,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什么是奔驰式的驾驶感受?说来有趣,站在GLE面前驻足端详,尽管这台继承了奔驰全新设计风格的中大型SUV像极了一台蓄势待发的洪水猛兽,但实际开起来却出人意料的温柔,换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话,开着GLE就像是在开船。  和其它的奔驰上游车系一样,这台GLE也配备了空气悬架,在平整的柏油路面上匀速行驶时,车身会均匀地给驾驶者反馈如坐摇椅般轻轻摇曳的感觉,这感觉很舒服,甚至让人昏昏欲睡,但如此并不能证明这套空
他是一名“00后”男生,是世界三大设计奖“红点奖”的获得者,他执着而自信,从决定参赛到确定作品,他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而从开始动手设计制作到上交作品,更是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他,就是晏劭廷,一名深圳的“00后”中学生,一个敢于把梦想立即付诸行动的人。  晏劭廷从小就对手工制作很感兴趣,而且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接触到了静态模型,时常与气泵、喷笔之类的工具为伴。刚上中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