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在校大学生心理、生理、学业、就业等各个方面带了巨大影响,长时间的在家不在校,给高校的日常管理、教務教学、学生指导、思想教育、就业服务等带来诸多不便,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难以适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沟通转化为线上引领,如何从“面对面”过渡为“线连线”,成为了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但在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会,课题结合疫情防控实际系统分析疫情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并对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长效机制进行反思与思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69-04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the new crown epidemic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cademic,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Being away from school for a long time brings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the daily manag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student guidan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so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ime and space make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ethods difficult to apply It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trans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offline communication to online guidance and from "face-to-face" to "online conne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ask and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opportunities in the challenges.
  Keywords: new crown epide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ping strategies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2003年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13年的H7N9型禽流感、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6年的寨卡病毒直至2019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人们日益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高等院校聚集着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学生比普通人更富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愿望和能力,但由于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此类事件会给青年学生带来身心健康、思想状态、道德观念、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必须积极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以使青年学生正确的面对此类事件,从中获得成长。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在200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多种特征,首先,它具有突发性。事件的爆发往往没有任何征兆,且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迅速查明事件的起因,而导致事件快速扩散难于进行有效处置;其次,它具有成因的多样性。动物疫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第三,它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在交通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都可能在人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实现跨地区乃至跨国的流动;第四,它具有极强的公共属性。突发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第五,它具有分布的差异性。在时间分布差异上,不同的季节,传染病的发病率也会不同,比如SARS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分布差异性还表现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传染病的区域分布不一样,像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就不一样,此外还有人群的分布差异等;最后,它具有复杂的危害性。突发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但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伤害,而且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其危害可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损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即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种,疫情的发生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公共事务有着极高的热情,但受年龄所限,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容易产生思想上、心理上等各方面的不适,都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各种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带来了负面影响
  首先,青年学生正值青春成长期,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比较少,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相对比较欠缺,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突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常常会出现举止失措、惶恐不安、盲目悲观等情况。其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塑造了他们较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而这些特点往往使他们缺乏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常常成为不安全因素的受害者;[2]第三,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但受年龄所限,社会经验较浅,对民情、社情、国情等真实情况尚缺乏真正的了解,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受到错误理论的误导,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思想稳定;最后,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或真或假的充斥于网络,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又为散布谣言降低了成本与风险,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不理性的思想状态,而思想状态的不稳定往往会带来不理性的行为,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带来了负面冲击
  新冠肺炎带有极强的传播性和复杂的危害性,疫情导致武汉封城、湖北封闭,全国性的交通管制,工厂停产、企业停业、学校停课,全国31个省市区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深受其害,生活学习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延期开学打乱了学习节奏,突然的变故使得出国留学、考研深造、求职就业充满变数,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和长期的居家隔离导致心理压力过大,部分同学还会遇到丧失家庭收入来源,日常生活难以为继等严重情况。当美好的校园生活遭遇到社会现实的打击时,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思想最活跃、情感最敏感、最富有朝气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导致思想状态不稳定,一旦遇到爆发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了挑战
  与以往公共卫生事件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独特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挑战。第一,时间上的特殊性。此次疫情爆发正值寒假期间,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均滞留在家,随着疫情防控形式的不断变化,返校复学尚无确定时间表,学生课业学习受到极大影响。第二,空间上的特殊性。此次疫情涉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全国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防控需要人们居家隔离,避免外出,学生们既不能返校上课,也不能外出参加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求职就业遭受巨大影响。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难以适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沟通转化为线上引领,如何从“面对面”过渡为“线连线”,成为了思政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对之策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实际,在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为高校抗“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因势利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契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侧重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和理想信念的引导,往往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而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教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真实的教育场境。在真实的教育场境中,受教者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施教者提出的观点和理念,[4]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这种教育契机,把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发挥制度优势妥善处理疫情的做法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使青年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探索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疫情防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教育途径的变化。思政工作者要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课程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青年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网络,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及时构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舆论引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共同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网络正能量;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信息交互渠道,讲好抗疫一线的中国故事,用防控过程中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感染当代青年,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疫情防控战,开展“疫”线志愿服务进行防疫知识宣传、兴趣辅导、心理援助等线上服务;开展“疫”线观察活动,鼓励青年学生亲身投入一线,观察分析疫情防控成效及影响;开展“疫”线感悟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挖掘身边“抗疫”故事,传递抗疫信心。
  (三)因时而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实际、因时而进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深挖战“疫”前线的先进事迹,增强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爱国主义教育从理论自觉走向行动自觉;要做深做透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年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求职压力以及疫情防控带来的焦虑情绪、恐惧心理,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传递正确信息,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稳定心态、增强信心;要及时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在疫情面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实际行动将爱国情转化为爱国行。疫情防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等,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统筹有序、重点突出、科学谋划、切实有效。   (四)用心服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5]新冠疫情的爆发给青年学生带来了种种现实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所思所想,及时给予关怀安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加强学生课业指导,积极与专业教师交流沟通,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关心线上学习困难学生,“一生一策”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真正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做好资助工作,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特别关注疫区和因疫情防控致贫返贫的学生情况,及时提供临时困难生活补助,统筹安排长期帮扶方案;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依托网络发布就业信息、手续办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重要信息,通过微信平台、QQ群、就业信息网等网络工具开展网络招聘,组织相关老师及时进行线上就业指导,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通抗击疫情心理疏导热线及时解答学生困惑,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推送心理科普文章,提高青年学生心理免疫力。
  (五)深入剖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破坏,同时也极大影响着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普通民众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指向政府能否快速有效的控制局面、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也指向自己在整个事件中能否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扶助,平安的度过疫情。应该说,普通民众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疫情处置的效率和成效,而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體的表现更是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时机,深入剖析事件深层次原因,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不断强化青年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青年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群体的引领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信心,加速事件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突出教育重点和主题,拓展事件本身的教育功能,让青年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理性爱国教育,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空间。[7]
  四、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的反思与思考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对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验。应该说,高等院校对突发性事件总体上是重视的,也都设置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了相应的工作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急机制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执行者准备不足以及执行部门尚未形成合力等现象。对此,文章提出以下反思和思考:
  (一)通过加强演练增加应急预案的针对性
  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军事技能训练和消防逃生演习,而对其他突发性事件缺少有针对性的演练和检测,难以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高等院校应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设置演练场景,定期进行实际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保障青年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在演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对应急机制进行完善和提升。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制定计划,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情景,精心组织,强化演练。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活动,确保预案演练不漏内容、不少环节、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力求通过演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检验预案成效、磨合工作机制、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协同能力”的目的[6]。三是创新机制,突出实战。在开展演练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应急演练机制和模式,努力增强无脚本演练的次数和规模,贴近实战搞演练。要善于总结评估,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补充和完善预案。
  (二)通过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整体的能力难以确保应急机制的有效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法准确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应急机制的有效执行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引领力。疫情防控是思政教育最鲜活的课堂,思政工作者勇于创新育人载体和育人形式,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引领力,以“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风、身体力行的工作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在抗疫实践中诠释青春本色,厉行爱国精神。二是在总结分析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微信公众号、网络小视频、微博热搜、头条号等自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之快,而他们传播的信息并不完全可靠,不能排除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自媒体带节奏、求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的总结分析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在网络思政阵地勇敢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正确的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被别人所利用。三是在不断的实践经历中锻炼自己的执行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事情的效果。要制定明确的可衡量的工作目标,迅速展开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执行力。
  (三)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发挥应急机制的综合性
  应急机制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取得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促使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形成合力,以发挥应急机制的综合性。首先,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后勤、管理服务等各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应急机制当中,系统性、整体性、相关性更是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思政工作的的延展性。其次,要抓住重点关注对象,推进全员育人,提升思政工作的纵深度。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更是要抓住青年学生中的“关键少数”[8],如学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入党积极份子、学生组织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政工作的纵深度。最后,要重点利用关键区域,努力推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在线思政课堂、网络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通过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让思政工作活起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Z].2003-5-9.
  [2]王子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李艮.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J].人民论坛,2016(9):198-199.
  [4]刘书林,蔡文鹏.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5):9-13.
  [5]李蔚然.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6]马国超,毛庆东.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3):102-103.
  [7]方平.强化“四个聚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08):15-17.
其他文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在国内逐渐受到关注。采用系统的观点,对CDIO工程教育相关的各个要素:学校、学生、老师、项目、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为了培养更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类人才,满足高素质数据智能类人才需求,很多高校相继开始了数据智能类专业。文章讨论分析了在这些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最优化类课程
将既抽象又具体的"空间"概念落实到日常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学切入历史记忆论题的基本路径。根据收集到的族谱、碑刻和访谈资料大致勾勒出三门塘几大家族的一个变迁过程,呈现三
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其项目管理与建设是不少地方政府
土木工程专业的材料、设计、建设与检测管理等课程均具备对应的设计或实践课程。然而,简单的课程设计及试验教学大多采用模拟的手段,而非实际工程应用,单纯的课堂及实验室的
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根据车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夯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分析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与翻转课堂三种典型教学方法为基
本研究将理工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外化为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生态观、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定量调查发现相较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平均水平
介绍了营口地区农村公路网建设发展情况。
在分形插值拟合反演问题中,垂直比例因子的选取将影响到插值拟合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整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选择和交叉操作的混合算法(HPSOCS)来求分形插值的逆问题最优解,通
基于本校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研究生通信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实际,文章提出了创新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本研贯通式一体化课程群建设举措,从改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