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记叙文写作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写作,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侧重记叙,初中阶段侧重描写,而高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境况则非常尴尬。通常做法是,高一年级仍延续记叙文写作教学,多是在初中水平线上徘徊;高二年级因强化议论文写作,几乎丢掉了记叙文;高三年级写作训练,文体不限,但平时作文训练题一般跟高考接轨——思辨性强——学生大多“扎堆”写议论文。加之众多语文专家倡导思辨性议论文写作,事实上,记叙文写作已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鸡肋”。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记叙文写作难以体现思辨性,更无法体现复杂深刻的思辨性。基于上述习作认知,便自然形成如下判断:重感性的记叙文,难以适应思辨性高考作文命题。高考作文命题思辨性特质,契合时代需求,更是世界写作教学的主流方向。作文发展大势不可违,但对记叙文写作的误解、误导则需要拨乱反正。“所谓思辨性作文,是注重思维的深刻性、辩证性,要求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1]而将思辨性作文等同于议论文,颇为不妥。记叙文也可以体现思辨性,甚至是复杂深刻的思辨性。对记叙文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是这样表述的:“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所谓泛指,就是广泛的代指。记叙文可以在主体记人、叙事或写景的同时,融入思辨性,夹叙夹议、夹描夹议,融思于叙、融思于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表达方式的多元,提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2]的写作要求。如果一味强调议论文写作,这不禁陷入了一元化作文体式绝对性的误区,更是对“课标”“自由写作”精神的违背。
  那么,记叙文写作怎样体现思辨性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题目——表现形象思辨
  高中记叙文写作(命题作文除外),题目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所以自主拟题绝不能胡乱应付。对于思辨性命题,拟题应当融入思考,而不宜用“一件小事”“前桌的女孩”“难忘的记忆”之类的“小清新”题目。因为此类文题虽符合记叙文体式要求,但相较于议论文理性很强的文题,在思辨性上就“输在了起点”。当然,记叙文的题目,也不适宜用完全抽象的理性表达,否则就显得题文不合,不伦不类。可取的做法是,进行形象思辨,做到形思结合,情理兼具。
  以《韩非子》“欲成其事,先败其事”的作文命题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围绕这一句话写作,有学生记叙了这样的事例:无意间,喊了要好同学的不雅绰号。在自己再三道歉下,两人的距离仍渐行渐远,而在那位同学生日当天,一句祝福的短信,换来了一个回复的笑脸。
  这一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材料的意旨。该记叙文,在拟题上可以就某一意象作柔性思辨。如此,既不失记叙文感性的特质,也能呼应作文材料的思辨要求。该生习作的原题是“失败是对成功的考验”。对这一个纯抽象的文题,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修改。修改的关键是找到蕴含思辨的意象,这个意象可虚可实。
  一是功能角度。将成功前的失败与“石”的意象联系,学生首先想到“试金石”:先败,是执着的试金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开去,考虑不同石头的不同功能,同时实际功能还要与材料要求的立意暗合。于是,有学生想到铺路石的创意:失败,是成功的铺路石。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笔者提出了“鹅卵石”。此时,学生的思绪显得茫然无措,难以寻找新的突破口。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先不急于拟题表达,而是先进行意象分析,自然引导。
  师:鹅卵石外表怎样?
  生:很光滑。
  师:因何而光滑?
  生:经历打磨。
  生:这个打磨就是各种挫折。
  师:鹅卵石的内在的质地变了吗?
  生:依然坚硬。
  生:我想拟这样的题目——外光质硬的鹅卵石。
  对意象的功能思考并不难,关键是要将功能与立意的核心要求相勾连。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罗列意象的功能,然后再对照立意进行筛选。最后,尝试拟题表达。
  二是附着角度。成功之前的失败,可以联想成某个意象上的附着物。这个意象的本体即象征着成功。如以花为意象,顺着这样的思辨方式,进行拟题训练。从本体附着的角度看,刺是玫瑰花茎上附着的附着物,而碰刺意味着暂时的失败,于是可以拟题:碰刺,也别扔了留香的玫瑰。还可以拟写为:成功,带刺的玫瑰。从外来的自然覆盖物角度看,可以联想到雪中腊梅:成功,是雪掩的腊梅。还可以联想到雾中的花:成功,是雾中的花苞。再从人工附着物的角度看,联想到朦胧的面纱:有时,失败是罩着面纱的蔷薇。再从覆盖物的角度看,学生往往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如有学生想到“水中花”,其实质是虚妄的,不可能得到,也就不可能真正成功。因此。这样的拟题创意是不符合材料要求的。据此,在进行拟题训练时,教者要引导学生对照命题材料要求进行反思审视,对不合要求的应果断舍弃。
  三是相关角度。从意象关联性角度,运用相近联想的思维进行拓展联想。如从建筑的范畴进行相关联想。由门想到推开门意味着成功,门的难开意味着暂时的困难,而有些困难并不是因为门上锁封闩,而是虚掩着的,然而人的心病以为难开,于是可以这样拟题:虚掩的门,敲莫如推。再从建筑构成的角度联想到窗,于是可以这样拟题:虚掩的窗,柔光亦能透过。在此基础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心门、心窗,還可有心墙。于是,有学生如此创意拟题:心墙,推倒成桥。这里的门、窗、墙,已经由实到虚,更多是从心灵层面思考,做到虚实结合。因此在拟题训练时,需引导学生就实体意象作虚化提炼的思辨演练。
  当然,这样的意象不能只是在题目中孤立地呈现,而需要在文中有自然照应。这一意象可以成为记叙文的线索,同时富含思辨的内涵。例如以“成功,是雪掩的腊梅”为题,故事情节就可以设置在冬雪中,而雪掩腊梅的物线可与人物的情思线索双线并行,相互辉映,以此增强记叙文思辨的情韵。   开头——体现情境思辨
  传统记叙文写作,一般不注重开头的思辨性。其实,记叙文开头的形神兼备、情理兼具,完全可以做到,关键是要作情境思辨,具体策略有二:
  一是基于理性情境的思辨。理性情境的思辨,不是简单的议论,而是在侧重理性表达基础上有机融入形象性词语,形成具有理趣与思韵的语场。以“独木不成林,但树与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作文命题为例,进行纯理性情境思辨开头可以从辩证法有三大规律的角度进行思辨。如采用对立统一规律:距离,美在有度,亲密“有”间,过犹不及。后退一步成天使,前迈一步成魔鬼,合适的距离则是和谐。如采用质量互变规律:距离之美,肆意靠近,可能成為丑。如采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距离有美,一旦打破,“零距离”也许开始还能发现美,甚至美不胜收,但这样的美往往在时间的考验下变质,而后退便是明智的选择。当然,理性情境思辨还可以从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常见的哲学关系角度进行审视。
  二是基于感性情境的思辨。所谓感性情境的思辨,就是侧重感性形象情境的营造,并融入思辨。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相关的哲理映射。反之,作文命题中的哲学思辨,都能与现实世界与人生百态呼应,而感性情境思辨便是要能发现并打通这样的逻辑联系,从而以小见大,以形透理。从自然层面看,有学生这样拟写开头:设若,将一众小树苗栽在一起。最终,绿色是有了,但没有一棵会长成参天大树。美美与共,得自己“绿荫如盖”,美的距离,怎能缺?从生活层面看,有学生这样开头:微笑,对着远方的美。
  开头情境思辨,还可以结合故事情境进行思辨。如有学生进行倒叙思辨开头:我睡觉,不规矩,而您总会给我盖上滑落的被子,我感激;但那天,您用我忘带的钥匙打开抽屉,翻看我的日记,我很生气!
  当然,记叙文开头的情境思辨,容易和主体情节割裂。这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有机衔接,而衔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用题记标注,即在情境思辨开头之后,另起一行居右用破折号加题记的形式呈现。这样的题记,即体现开头情境思辨的独立性,又使得下文的叙写不突兀。当然,要避免出现首段与次段紧密关联的情况下用题记的形式,以免画蛇添足。
  二是在次段段首用过渡词链接——如“不禁想到”“又想起了”“记忆回到”等词语。这样,以人的理性心理活动的方式衔接,因理入情,由情及事,流转自然。
  情节——呈现应变思辨
  记叙文的主体情节乃写人、记事、绘景。因此,遇到思辨性作文命题,多数学生往往难以有效链接到可以进行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其实,这是对记叙性素材的一种误解。一般的记叙性素材是具有延展性的,并非“一材一旨”。写作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多维思辨性设计的。如“传统的智慧”的作文命题,笔者作了示范:运用“图表支架”[3]对记叙文的专项素材进行一材多用的情节整理,笔者对当地的特产“草炉饼”进行专题调查,并结合不同主旨的价值取向对情节进行立体变向思辨设计。
   上述材料,以地方特产“草炉饼”为原点,向多个方向进行发散链接,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情节组接模块,进而形成了多向度的立意。具体思维导图如下:
   围绕一则主体素材,因立意的变化而对情节作相应的调整设计,使得记叙性素材的适用性明显增强。通过图表对情节进行分类整理,再进行可视化演示,能够启发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对生活中的记叙性素材进行敏感发现并深度挖掘。
   过渡——展现发展思辨
   记叙文思辨性,还需要体现在情节间的过渡句上,这样的过渡句,既是情节之间的衔接语,同时也可以体现记叙文阶段性思辨。随着情节的推进,思辨也逐步走向深入。例如,作文命题:一般来说,精确的审美情趣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伏尔泰。这样的作文命题,既可以从前一句入手,也可以从后一句入手,学生的选择性增强,但必须体现思辨。写作中,多数学生选择写议论文,而有学生就选择写记叙文,并且在记叙文的过渡句上体现发展思辨,呈现别样的精彩。且看该生《一爿老店》的过渡句:
   许多时候,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
   ……
   老街、老店,老得有味,少了喧浮的俗气。
   ……
   顿觉,老店之老,多了几份倔强,那倔强蔑视着时尚的光阴。
   ……
   我有种直觉,在这有些凌乱的书堆下一定有我的知音,她的泪眼曾无数次失望地凝视着门外的匆匆过客。
   ……
   时间溜得真快,而我收获满满,内心洋溢着一种久违的幸福。
   ……
   破路、破店、破书,但残破的深处往往藏着喧嚣世俗难以觅得的宁静。
   ……
   其实,老何止资历,老更是让灵魂安谧的永恒!
   本文过渡句,体现思辨,同时,随着情节的变化,思辨不断演进。记叙文的思辨发展,还可以体现在首尾的过渡照应上。本文开头,言简意赅,一下子将立意推向高峰,行文中过渡衔接句不断细化并推进思辨,而结尾则在前文思辨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从灵魂层面将立意推向新的高峰,进而呈现思辨的递进性与深刻性。如此,该记叙文的思辨性相较于议论文丝毫不落下风,更具鲜活的生活韵味,可谓情理兼具,魅力十足。当然,记叙文行文间过渡句的思辨方式,不能跳脱情节,而应该贴近情节并通过心理描写的方式自然呈现,做到无缝衔接,自然融合。
   记叙文往往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事、一境来体现主旨,这样难免显得立意单薄。据此,可以在结尾部分作适当拓展思辨。如《此中有真意》一文,主体情节写作者在晚自习期间赏玩并放飞萤火虫的经过。笔者在该文最后添加了这样一段拓展思辨:其实,喧嚣的俗世,何尝没有宁静的诗意呢?身边闪烁的萤火、击中头顶的落叶,抑或草尖轰然坠地的露珠,等待的只是我们宁静的诗心。
   当然,记叙文不能失掉叙写的感性特质,但是在思辨性作文命题大趋势下,合理融入并有机呈现思辨性,使得记叙文情理兼具,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通过有效训练,记叙文可以具备不逊于议论文的思辨性,同时还能呈现丰富多彩的个性素材与生活情境,也使得应试作文呈现多元的体式选择,体现文学性与思辨性兼具的审美特质,进而在世界写作潮流中开创传承与发展的中国特色。
   注释:
   [1]周小蓬.中外母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
   [3]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J].语文建设,2018(6).
其他文献
介绍了陶阳煤矿在-550 m水平泵房扩修时,采用"三锚"支护方式,防止巷道变形的具体施工方法、措施.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改制工作,是当前城乡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台州市13家已改制的中小企业为样本,运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
从参加工作开始,“钱学森之问”就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近年来,有幸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深感培养创新思想人才的迫切性。不久前,上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自然之道》的公开课,我就以这篇课文的深度学习为例,来谈谈我的策略。  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译者、无出处、无原文。《自然之道》的课文注释也只是简单地标明了作者:“本文作者是
团办实体作为中国共青团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一种经济组织,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和经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迎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的东风,团办实体得到了迅
介绍了钱家营矿在开拓施工中,采用聚氨酯充填固化治理导水断层和冒顶空洞,成功地通过了四采平石门的断层破碎带.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了古诗文的篇目,不少课文蕴含着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民俗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我们从中梳理归纳出具代表性
提出一种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首先阐述了核心能力的基本特征 ,提出分三个层面对核心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思路 ,然后基于这一分析框架 ,建立了各层
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是家庭常备防暑药,均能缓解胃肠不适、腹痛、恶心等症状。有人认为,这两种药可相互代替使用。实际上,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在组成、功效和用法上都不相同。
在对国外高校考察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外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培训、聘任、奖惩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并阐述了对策。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人皆称其香岩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家,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床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当时名噪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