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大发现

来源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特的青蛙实验
  1792年的一天,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伏特一大早就钻进了实验室。助手们惊讶地发现,伏特手里拿的竟然不是物理实验用的器材,而是一个关着十几只活蹦乱跳的青蛙的笼子。这是怎么回事呢?助手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原来,几个月以前,有一位名叫伽伐尼的解剖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大概意思是说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用金属接触它们,电就会跑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电学的物理学家,伏特想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所以决定亲自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伏特终于找到了“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原来,并不是青蛙身上的电跑到金属中来了,而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产生的电流刺激了青蛙,进而反射到其腿部神经上,才使它们的肌肉受到刺激而收缩。
  从此,伏特全力研究起金属和电的关系。一天,他把自己当成青蛙,在自己身上做起了试验。他先拿出一块锡片和一枚硬币,再让助手把这两种金属放在自己的舌头上,然后用金属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助手见伏特伸着舌头,一本正经的样子,活像一只张大嘴巴想吃虫子的青蛙,忍不住笑起来。
  伏特却是那样认真,细心地体味着口中的滋味。突然,他“呸”的一声把嘴里的金属玩意儿吐了出来。原来,他感到满嘴的酸味儿。不一会儿,他又让助手找来一把银勺,用它换下那枚硬币。这次,他将银勺和锡片交换了位置,重新又做了一次“青蛙吃虫”的“游戏”。当助手将金属导线接通的一瞬间,伏特感到嘴里就像含了一口盐水。实验证明,两种金属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产生电流。
  伏特坚信,只要能把这种电流引出来,就能造福人类。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伏特用一些交替堆叠的铜板和锌板,在中间夹上卡纸和用盐水浸泡过的布片,终于发明了被后人称为“伏特电堆”的电池。而电压的单位也被命名为“伏特”。
  
  费米的纸片实验
  美国新墨西哥州南部的沙漠上,随着一道炽烈无比的闪光和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个明亮的火球迅速膨胀、上升,同时地面上掀起一个粗大的尘柱,当尘柱追上直径达五百米的大火球时,便形成了高达十几千米的蘑菇状烟云——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这是1945年7月6日凌晨。
  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全部蹲在附近的掩体里。因为他们知道,原子弹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原子核裂变过程,它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在一瞬间以三种形式释放出来:一种是辐射出大量的热能;一种是产生强烈的冲击波;还有一种是造成放射性污染。
  可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情景出现了:身穿防护衣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突然跃出了掩体,直朝原子弹爆炸的试验场方向飞跑。只见他一边跑,一边把小纸片举在头上,然后松手使它随着气流飘落。当他再跑回来时,扬了扬手中的小纸片,兴奋地宣布道:“我测出来了,这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两万吨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两个小时后,经过精密仪器测定的结果送来了,居然和费米的纸片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人们感到万分惊奇,纷纷向费米询问他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费米平静地答道:“我根据原子弹爆炸时三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其中最容易测量的一种——利用空气受热剧烈膨胀产生的强大气流,作为推算整个爆炸能量的依据,而气流的能量大小,又可根据它的速度推算出来。我用纸片来做试验:气流的速度可以看做纸片飘落的速度,纸片的速度可以根据纸片飘落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来,而时间和距离又可以根据我特定的脚步求得。当然,推算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个近似的数值。”
  人们由衷地敬佩费米大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智慧。
  
  蝙蝠实验
  1793年夏季的一个夜晚,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走出家门,放飞了关在笼子里做实验用的几只蝙蝠。只见蝙蝠们抖动着带有薄膜的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斯帕拉捷见状,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放飞蝙蝠之前,他已用小针刺瞎了蝙蝠的双眼。“瞎了眼的蝙蝠怎么能如此敏捷地飞翔呢?”他决定要解开这个谜。
  在进行这项实验之前,斯帕拉捷一直认为,蝙蝠之所以能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能在非常黑暗的条件下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去捕捉飞虫,一定是由于长了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之所以要刺瞎蝙蝠的双眼,正是想证明这一点。事实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意外的情况更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不用眼睛,那蝙蝠又是依靠什么来辨别障碍物、捕捉食物的呢?”他想。于是,他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然后放了出去,结果,蝙蝠还是照样飞得轻松自如。“奥秘会不会在肢翼上呢?”斯帕拉捷这次在蝙蝠的肢翼上涂了一层油漆,然而,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耳朵塞住。这一次,飞上天的蝙蝠东碰西撞的,很快就跌了下来。斯帕拉捷这才弄清楚,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捕捉食物的。
   斯帕拉捷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此,许多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这个课题。最后,人们终于弄清楚,蝙蝠是利用“超声波”在夜间导航的。它们的喉头能发出一种高频声波(人耳听不到这种声波),这种声波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迅速反射回来,它们用耳朵接收到这种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后,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知道往哪里飞行。超声波的科学原理,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航海探测、导航和医学中。
  
其他文献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拼搏,看似天大的困难,一定会被战胜。正如一首歌所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我是个聪明帅气的男孩,但因为调皮贪玩不用心学习,学习成绩不太好,尤其是不会写作文,可以说写作文是件最让我头痛的事。我写的作文常常被冷落在一旁,从未被老师在作文课上当着全班同学讲评过。有一天,我看到王瑞同学又收到《小雪花》杂志社和《学生天地》杂志社寄来的赠刊和稿费,十分羡
期刊
     
期刊
广告对于我们来说可是无处不在,尤其是你看电视看得正过瘾时,突然插播N分钟的广告,这真是让人很郁闷呢!有多少同学会定定地坐在那里等待广告结束呢?估计大家都跟丢丢一样会趁着这点时间找点事儿干吧!无聊的广告还真是让人心烦意乱,不过,那些让人印象深刻、妙趣横生的创意广告就不一样了,看几遍都觉得很过瘾!不信,你看!          NIKE的“穿墙”广告横跨两座建筑物:第一座建筑物的墙上有个人跑步过后的缺
期刊
生气  美芽(妈妈):上完暑期辅导课就要马上回家,为什么不听话?我最讨厌不准时回家的人!  小新(儿子):你干吗那么生气?你下班没马上回家做饭,我也没生气啊!   听话  美芽:小新,你看妹妹考100分,你才考50分。  小新:我是照你的话做的。   美芽:我说了什么?  小新:你说我只要有妹妹的一半就很好了。  打 架  小新:妈妈,上次我和小毛打架打输了,这次我打赢了。  美芽:干吗连打两次架
期刊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数不清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由林汉达、曹余章合著的《上下五千年》是一部畅销三十余年的经典少儿名著。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图文
期刊
Hi,读者们,你们好!我现在有一道选择题想问问你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哦!  请听题:你们认为我是江洋大盗吗?  A.100%相信   B.100%不相信   BOYSAND GIRLS(男孩们和女孩们),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你们的选择:B、B、B、B、B、B、B、B、B……哇噻,全都是B耶!嘻嘻,我早就知道你们都会选B,我前面都是装的,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彬彬有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黄花大闺女,打死你们
期刊
1分钱要掰成两半花!  省电  某人天天在学盲文,朋友不解地问:“你眼睛好好的,为什么要学盲文呢?”那人回答:“我不过是想晚上看书时能节省电罢了。”  借锤子   某人抱怨邻居说:“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吝啬鬼,铁锤子都舍不得借给别人用,好像一用就会坏掉似的。真没办法,我只好拿出我自己的锤子用了!”  用扇子   两个妇女在谈论她们的节俭。其中一个说:“我的扇子已经用了二十年。我是这样用的,把它分成四份
期刊
一年级二年级的小男生小女生可以不划三八线,三年级四年级也可以不划,到了五年级便非划不可了。不信,你到我们五年级4个班去看一看,有哪个班不划三八线的?  划三八线常常是男生闹着要划的,仿佛这么一划,就可以证明他们已经不是小男生,而是堂堂的男子汉了。   我和肥猫的三八线是用一把又长又宽的尺子隔在课桌中间表示的。肥猫说,这叫“立体三八线”,只要谁超过一点点,尺子就会倒下来。这表明了他要和我划清界限的决
期刊
松鼠家收到国外寄来的一盒很昂贵的坚果巧克力,松鼠妈妈给了小松鼠一颗。  “宝贝,这坚果巧克力的味道怎么样?”松鼠妈妈问。  “又香又甜!”坚果的香脆、巧克力的甜美,让小松鼠幸福得眯起了小眼。  她随即附在松鼠妈妈耳边,悄悄说:“妈妈,我还有一个让巧克力变得更甜的办法呢!”  松鼠妈妈不解地问她:“这个秘诀是什么呢?”  她略带撒娇地恳求道:“只要妈妈能再给我两颗,送给我幼儿园的两个小白兔好朋友,我
期刊
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及饶河、抚远两县,聚居着我国人口最少(现有四千多人)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赫哲族人自称“那乃”、“用日贝”、“那尼卧”,意为“东方人”、“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族,“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或“下游”的人们。赫哲族人善于捕鱼,他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