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难逃关系网宿命?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造天堂
  
  美国历史学家高家龙的著作《大公司与关系网》记述了1880~1937年间,六家大企业在中国的组织变迁。尽管已过百年,但从这些史料中可见,中国商业和社会的深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改变。
  1840年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自此外国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它们与传统商业的对立表现在组织形态,就是分别基于科层制和关系网。书的开篇引用了钱德勒的研究:19世纪后期英国企业被美国和德国企业赶超,反映了个人资本主义进化为经理人(科层制)资本主义,这暗示中国式关系网与英国相似。
  当时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儒教从血缘引申出个体间的附庸关系,其中最基本的三纲:君臣、父子和夫妻。儒教轻利抑商,传统商业也基于这种附庸体系运作,这些传统商业可称为“财阀”。书中提到,英美烟草的经销商郑伯昭,各家工厂的旧工头拿摩温,都对员工行使家长式的权威。
  外国企业与当时的中国企业两种组织,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截然不同。经理人服从上级,首先是履行与公司的协议,属于产权层面,其次服从职位,而不是具体的任职者,属于管理。财阀内的忠诚则指向人身。在管理或行政层面,当关系网协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最终又产生科层制。
  因此,公司与财阀,科层制与关系网的四种组合,形成了四个象限。英国的个人资本主义在第一象限,欧美大企业在第二象限,中日大企业在第三象限,中国传统商业在第四象限。
  
  西方公司:殊途同归料层制
  
  美孚石油和英美烟草在华业务规模相当,文化背景相近,却走了看似相反的路。美孚销售煤油,最初10年(1883~1893年)由宁波商人叶澄衷总代理,最终叶因财务违规而被辞退。在失去第二个十年以后,美孚下血本建立了一个科层制销售体系,管理整个流程。1903~1914年间在华投资逾2000万美元,超过亚洲其他地区的总和。建设基础设施,以当时最高的薪资招募外籍员工,给予语言培训。也雇佣了大批懂英文的中国员工,采用派往外地等方法,尽量使他们脱离关系网。而英美烟草在最初的18年(1902-1919年)并行两种体系,此后向关系网倾斜,该公司称为独立经销商。香山人郑伯昭是其中最大的。
  为什么美孚就不能像英美烟草那样利用关系网?毕竟建立科层制的成本极其高昂。书中没有分析这个问题,我猜想有组织和行业两个原因。
  美孚是典型的美国企业,而英美烟草最初为英美合资,1911年美资退出,算英国企业。两家公司不同的中国战略,反映了两国产业组织的差异。科层制企业诞生在美国,美孚是先驱之一。
  英资很早就大量投向殖民地,英国大企业势必因地制宜,给分支机构较大的授权,包括笼络本土关系网。英美烟草名为英美,但根据成立协议,不能在英国本土开展业务。英国殖民统治通常也采用二元结构,以印度最为典型,并行印度文官体系和众多土邦王公。而美国是巨大的同质市场,适于发挥科层制的规模经济。这也是科层制企业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美孚和英美烟草的不同战略,与产品属性也有关。石油本质上是高度同质的行业,香烟则更具差异化。英美烟草将不同品牌授予不同的经销商,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这种关系网决策比科层制销售体系更灵活。
  英美烟草实际上从未放弃科层制。尽管裁撤大区,但同时增加了基层办事处,上传下达。这是科层制的扁平化,精细化,与关系网共同成长,就像正规军以游击队为先导,向中国内地挺进。
  
  中国传统商业:倚重关系网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集,幕府时代商业就很精细t明治维新鼓吹“和魂洋才”等,最终日本企业形成一个比中国更紧密的关系网和比西方更紧密的科层制的奇特组合。
  而中国传统商业呢?刘鸿生推动政府统制火柴,傲到了邬挺生替英美烟草没有做到的事情。刘鸿生曾广泛依赖关系网。1930年与另两家企业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采取一系列向公司转型的动作。1936年又将管理权转回自己的后代。
  总之,美孚和英美烟草这两家西方企业无论反对还是支持关系网,最终都是为了加强科层制。而中国本土企业无论挑战关系网还是支持科层制,最终都是为了加强关系网。他们采用科层制的过程,正是中国政治组织史的缩影。
  
  本书收录销售的案例远比生产的案例更多,而当代中国企业也高度集中于销售环节,这不是巧合。因为销售在战术上灵活,但在战略上则属于同质的横向分工,也许倚重关系网更为有效。当工业随着技术的提升而趋于纵向分工,则要求资源充分共享,灵活配置,这就凸显出财阀制度的局限性。
  1949年以后,西方企业撤出中国,民族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本书的主角暂时退出了历史,然而趋势没有逆转。计划经济将科层制发挥到极致,它超越了狭隘的关系网,集中全国资源实现初步的工业化。1978年至今,本书的戏居4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演了。很多细节都颇有代表性,比如美孚组织20多个画家到中国各地刷广告。也许有一天历史学家续写这个时代的《大公司与关系网》。希望其中的本土案例能超越这一本书。
  当中国企业仍在向公司制度努力的时候,西方企业又变革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中,美国企业大批永久裁减白领岗。随着经济好转,紧接着第二波裁员,250万个岗位消失了。这可能反映科层制盛极而衰。未来属于小企业关系网。
其他文献
是否对行业惯见的冲货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刚上任的彰诚不愿这样。他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冲货,经销商就永远不能拿出100%的力气来经营自己的市场。可是,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这个啤酒行业的新兵对抗冲货这种行业顽症?    2004年9月的一天,满怀理想的彰诚通过内部竞聘从绿洲华南区来到华东,就任江阴办事处主任一职。  彰诚上任之时,正是绿洲啤酒公司决心重拳调整华东区,以实现华尔区市场整合之际。长期以来,华
期刊
美国企业每年花费约8000亿美元培养销售队伍,这个花销是广告投入的3倍。然而,销售人员的培养依然存在着重重困难。其中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其实颇值得推敲。  例如,多数公司会对超额完成销售额度的员工进行奖赏。然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研究认为,取消销售额度反而能够促进公司利润增长。  研究者对一家前500强的隐形眼镜制造商的销售代理进行了行为模式分析,检测不同的补偿合同对销售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
期刊
编者按: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宁愿用冷峻的冰锥戳破那即将成文的一纸合约:这不过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缩影,有无奈,也有巧合。总之,“忧患”不仅是这个群体的两极状态,更是它们的常态。    曾向沃尔沃示好的不仅有吉利,吉利也是最不被看好的收购者。然而,“最不可能的事情”为何正在发生?    吉利之意,不尽在酒    福特是这场收购的主导者。为什么要把沃尔沃卖给吉利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福特不想培养
期刊
中国文化对利益,不是逃避就是伪善,既拿不起也放不下。企业家们彷徨之下,只能拣到一些碎片对付。  最近江湖上道长李一的名头很响。据说投在他门下的企业家已经成千上万,耐人寻味。道家的理想是清静无为,商业却是动态的平衡,两者颇不相容。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商业趋势?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汉朝初年推崇黄老之术。当时久经战乱,平定天下以后,与民生息。但中国企业的路还长,商业与竞争相伴,大概永远也没有平定的时候。
期刊
让患者通过互联网沟通交流,这是PatientsLikeMe的商业模式。网站以“病人帮助病人活在更好的每一天”为口号,没过几年,就被媒体评为1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公司之一。    世间有许多事情原本都是无心之举。  1998年,詹姆斯·海伍德和本·海伍德发现他们的兄弟斯蒂芬-海伍德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那时斯蒂芬才29岁,兄弟情
期刊
你为何做企业?除了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会回答,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往深里想,一些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多少源于此。  所谓成就感,或是价值实现,实际上是自我价值观得以客体化并获得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的外化,因而每个人的成就,都会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人格化的首要对象,就是它的领军人物。无论中外,那些强大的企业,几乎都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紧密关联,有些甚至两者之间可以直接划等号了。例如当
期刊
很多领导者明明意识到希望不大,仍然不断地将资本注入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原因是过去投入的成本太多了。这就是沉没成本陷阱。怎样避免陷啪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方法:  第一,先发制人地开展谈话。领导需要事先作好准备,假如失败而必须放弃项目,应该如何说服员工。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谨记自己必须为整个团队的安全负责,决不能让自负和情绪遮蔽了个人判断。  第二,让组织架构具有“建设性张力”(constructive
期刊
消费者的“自控心理”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特点——在包含更优选项的清单面前,他们却往往作出更差的选择!  美国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向104名本科生分别发放了两份菜单。一份菜单里包括炸薯条、炸鸡块和烤土豆,炸薯条是最不健康的食品。而另外一份菜单中,不仅包括这三样菜谱,还增加了一份更为健康的食品——沙拉。实验结果发现,参与者看第一份菜单时都表现7很高的自控能力,几乎都不选择最不健康的炸著条。但是,当他们看
期刊
大批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规模发展期。如何避免“中小企业像脓包,变大就破”的宿命?供应链管理尤其重要。电动自行车企业日象公司的供应链变革是一项有益尝试。    2002年至2009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销量从200万辆猛增到3000万辆,7年间产销量翻了近15倍,行业年增长率约为57%。在这样的市场剧变中,自然涌现了一批迅速扩张的电动自行车企业。  日象电动车公司就是其一。相对于行业
期刊
电影《孔子》中,孔子说愿意为鲁国“生死以之”,但孔子没明白这个“国家”不是他的,也不是老百姓的,而是“老板”的。    随着电影《孔子》的上映,孔子思想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  孔子的一生充满坎坷,始终在颠沛流离中寻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经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