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切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然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它的课堂活动应该是高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应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一、营造环境,提倡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给足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才会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把一个不规则的铁块带进了课堂,请学生们计算它的体积,刚开始学生们都很困惑:“这个铁块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没有学过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公式呀?这可怎么办呢?”听了学生的小声议论,我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想办法。大约过了三分钟,我们班的女诸葛最先说:“老师我有办法了!我们可以先称出铁块的重量,再锯下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一小块,称出它的重量,再算出原来铁块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几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几个1立方厘米。”话音刚落,就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我马上肯定了女诸葛的想法。紧接着智多星就说:“老师,我也有办法了!我们把这个铁块放进火炉里熔化,然后再铸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不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了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又有学生发言了:“我们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先量出容器的长、宽以及水的高度,再把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量出现在的水位,那么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铁块的体积?”话音未落,又有学生抢着说:“正方体容器也可以,铁块先放入盛水的容器再取出,那么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铁块的体积。”学生踊跃回答,各抒己见,掌声不断。这时我抓住时机,现场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并及时做了总结,告诉他们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引导艺术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样学生就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创造讨论机会,提倡合作交流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给出这样的一道题目“A、B两地相距6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汽车前1.8小时比后2.2小时少行了60千米,求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我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列出不同的方程,并且比一比哪个小组列出的最多。这样很快就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大约经过了10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已经硕果累累,最少的也列出了两个,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如果仅凭一个人的思维,即使程度最好学生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列出这么多呀!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小组合作的过程,人人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看不到“观众”,找不到“陪客”,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准备好学具,提倡动手操作
“做数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观点,它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是的,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只有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才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用三角板做出任意一条高,然后让学生沿高剪开,最后让学生拼一拼,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都能够拼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们都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听过了,看过了,你可能会忘记,但做过了,你就会理解记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数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实践证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法是学生理想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一、营造环境,提倡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给足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发现,这样学生才会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之后,我把一个不规则的铁块带进了课堂,请学生们计算它的体积,刚开始学生们都很困惑:“这个铁块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没有学过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公式呀?这可怎么办呢?”听了学生的小声议论,我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想办法。大约过了三分钟,我们班的女诸葛最先说:“老师我有办法了!我们可以先称出铁块的重量,再锯下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一小块,称出它的重量,再算出原来铁块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几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几个1立方厘米。”话音刚落,就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我马上肯定了女诸葛的想法。紧接着智多星就说:“老师,我也有办法了!我们把这个铁块放进火炉里熔化,然后再铸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铁块,不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了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又有学生发言了:“我们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先量出容器的长、宽以及水的高度,再把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量出现在的水位,那么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铁块的体积?”话音未落,又有学生抢着说:“正方体容器也可以,铁块先放入盛水的容器再取出,那么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就是铁块的体积。”学生踊跃回答,各抒己见,掌声不断。这时我抓住时机,现场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并及时做了总结,告诉他们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引导艺术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这样学生就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创造讨论机会,提倡合作交流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体现了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给出这样的一道题目“A、B两地相距6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汽车前1.8小时比后2.2小时少行了60千米,求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我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列出不同的方程,并且比一比哪个小组列出的最多。这样很快就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大约经过了10分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已经硕果累累,最少的也列出了两个,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如果仅凭一个人的思维,即使程度最好学生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列出这么多呀!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小组合作的过程,人人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看不到“观众”,找不到“陪客”,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准备好学具,提倡动手操作
“做数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观点,它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是的,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只有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才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用三角板做出任意一条高,然后让学生沿高剪开,最后让学生拼一拼,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都能够拼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们都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听过了,看过了,你可能会忘记,但做过了,你就会理解记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数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实践证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法是学生理想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