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神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八年前我们刚认识时相比,我感觉曹应斌的世界观有了很大变化。那年二月我第一次去找他,在郑州的一座居民楼第五层的画室里,我面对的是一个不拘小节、有点我行我素的人。在与他接触时,我发现他特别注重避免与他个性相违的行为表现,比如,对我有特别殷勤或尊敬的举止。我当时觉得作为中国人,曹应斌反而更像欧洲人,当然,他的作品也是一样。那时曹应斌主要在布上作画,用一种对人类最讽刺、最世俗的分析方法,以及出世的态度勾画出尘世的特点。从他的画来看,我感觉他是一个不太动感情的人,与世俗保持距离的人,他分离任何可见现实(身体的某些部分、物品、食品等等)并展露其不美的一面,这一切就好像在说: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样子,只不过是解剖局部的总合,人们吃进去上百种的食物,产生出具体的欲望和性关系的结果等等。那天我很佩服他的聪明和独特性,他微妙的幽默,以及他以表面上“儿童般”不卖弄技巧的绘画方式和勇气。然而他当时的态度有点冷淡,有点怀疑一切。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曹应斌听从佛祖对阿难尊者的教训之一,克服和战胜理想化所带来的痛苦:即把每个实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这样各种感情扩散和理想化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例如,建议一个为女孩而难受的男青年去想象她老了以后没有任何肉体魅力的模样,这样就能控制激情,而不是被情所摆布,从而达到自由的更高水平。
  开 放
  我感觉在我们相互往来的那些年里,在对待人类的可能性方面,曹应斌从不抱幻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将怀疑的观点转向一种更开放的观点,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容纳了更高的层面,我姑且称之为“神圣的”层面。我相信这个转变首先是通过内在的探索而获得的,这使他接触自身的过去和不曾了解的各个方面。我坚信我们每个人内心都隐含一个神圣的火花,要靠自己去发现并给予发扬光大的机会,希望它进一步发展。这“一线光芒”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成为圣人,也不会让我们摆脱人类本质中不太高尚的方面,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的本性‘太人性’化”。我们在本性中各不相同且相互矛盾,需要接受它们的存在,如果把脑袋扎在沙子里视而不见,就无法直面我们的真实面目。我们大脑里的思想和很多不同的冲动,有许多是出生前就已经拥有的基因,如同身体是我们消化的那些东西所决定的,亦有从最“高尚的”到最不“光彩的”冲动,我觉得曹应斌想把这些冲动不加任何评论地放在一起。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个性,让他不能容忍现实中的诸多方面,他最近的选择不是对现实不屑或是感觉受到现实的蒙蔽,而只是力所能及地做自身的工作,增加接收现实的能力。我认为他的路径是通过对自己心性的了解和关注,然后延伸到他周围的世界。
  神
  曹应斌的作品一直让我好奇,尤其是他作品中的神像、庙宇、皇陵、宗教仪式,因为我觉得他的意图既不是纯粹纪实,也不是虔诚信仰。几年前,他在意大利的一次画展中展出的都是佛教、庙堂神话中的人物,经过最初的犹豫,我开始对其进行解读评论:那些飞天、菩萨的形象只不过是人类的最高形象,他们在一幅画作或一个特定情况下存在,让我们记起他们,也让我们或多或少地再现他们。我感觉曹应斌正在与周围的一切进行着一场广泛的对话,不管这场对话的内容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这都是一场用当代的形象和过去已有的存在之间的对话。这就是为什么他不断地前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古迹和拥有传统文化作品的地方,尤其是在他的祖国。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恢复古典文化“高雅”部分的愿望,重新掌握人们渐渐生疏的那部分历史,他深知世界上鲜有与这个文化比肩的文化,希望这个文化成为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的一种绝对价值;但他不涉猎博学的知识,而是关联与他相关的线索,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验。他与上海的雕塑家、画家、书法家宋海冬结友,比他年长的宋海冬致力于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无疑给曹应斌提供了一个少有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无论是绘画还是最近几年他常规实践的书法,对曹应斌来说,都是关于自己人生意义、关于人降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甚至是超越生死纬度的深刻内省方式。在小幅水彩画中,有些是在艺术家经常外出游荡时完成的,我们看到很多普通人,他们或成群或单独的与庙宇、石碑、佛像,甚至与敦煌、玉林、麦积山等地的古代壁画在一起。虽然那些人置身于特殊意义的地方,但是他们并不自知,不知道周围笼罩的气氛,不知道它们所代表的象征和意义。在这些场景中经常有一丝怪异的味道,古代的遗迹在涌动的人群中静静地展示着神圣庄严,而那些衣着不得体的人显得有些窘迫,举止也不甚雅观,但是却很真诚地表现出他们的好奇心。他们领会到那些天工之作如此完美珍贵,虽然现在我们拥有很高的科技,却远远达不到古代的精湛技术。有的人把艺术品当作作品来看,而有的人,比如曹应斌则沉浸在这些作品中从其内部听取宇宙节奏的回荡,在那个宇宙里人与自然没有分离,而是参与同一个生命的现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这些水彩画中,古代层面很明显地被当代层面所分隔,古代是不动的、沉默的、有召唤力的,对于今天的人有很大的神秘感,但是当代与古代的两种面貌的共存,暗示着很多问题的共存,暗示着生命历程的不断循环。因此就像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一朵花可以升华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的全部象征。
  人
  在表现“现世”生活片段的作品中,曹应斌表现出一系列的情感:从背面的自画像向地平线上的远山无限延伸的默想,到有限的空间时刻适应环境的演变;从封闭的场所氛围到更加压缩和微小的细节,都体现出强烈的表现性。艺术家喜欢具体的描述,时而插入会心的幽默(如《在澡堂吃鸡蛋的男人们》)使事件表面的荒诞有了充分的理由,因为如果用公平的眼光去看的话,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事情是荒诞的;时而在画作中表现各种情景,从被训练捕捉兔子的狗到树枝修剪,从在遥远的青海猎奇寻找虫草,到貼满了最时髦品牌广告的机场里,行色匆匆。似乎也让我们思考今日中国人的丰富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共存着旧的习俗和新的可能,但是过去和未来却没有接轨的连续性。
  绘画的效果表明画家对学院所传授的一切毫不在意,而更注重完全个性化的随心所欲,竭力表现得没有技巧,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向声明:想以新的眼光去观察现实,摆脱固有的陈规和技术,描绘使他印象深刻的场景,以一个看似儿童的眼光,努力传达其活泼和自然。这也是因为对他来说艺术家的活动不是“职业”,不是以吸引追捧者为目的,而是不断地审视自己对周围和内心作出的反应。
  曹应斌几次画自画像,总是画自己的后背(《远山》《遇见鹿》《在建山院子里画画》),他眼看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现实世界,“现实总是超越想象并且总是比想象更奇妙”(布鲁斯·查特温)。在现实里他才有动力作画,因为通过作画,他才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现实进行关注和参与,绘画是他与这个“现世”达成“和解”的唯一方式。感觉似乎是画家把我们排除在他的视野之外,但是我认为这更像是一个邀请,让我们沉浸在那个超越时间的艺术所属的现实里。
  与很多中国人不同的是,曹应斌不喜欢热闹、景点和社交。他更想躲进自己的绘画里,毫不掩饰排他世界的愿望,我认为这是出于维护自身和保卫自己的需求,并非出于感情和好奇心的缺乏。反之透过他忧郁的眼神时常表露出参与的热情,揭示了他内心的丰富和真诚。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26件史诗性雕塑作品,在立意、选材、造型、空间、体量、肌理、色彩等创作本体诸方面,均有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这批技法精湛、内蕴丰富、品致端雅、气格正大的历史主题性作品,不仅为严肃的雕塑艺术创作设立了“门槛”与“底线”,而且对当下雕塑界孳生的局部荒悖现象,或亦有匡谬矫枉、激浊扬清之良效。此外,其对完善中国“本土雕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标本价值,同
期刊
摘要:沒有卑躬屈膝的古装剧不能算是什么特色,但是在时下古装剧中角色们喜欢跪拜的大环境中,《影》中的不跪拜,就变成了他的独特性。现代人好像越来越喜欢阴谋,因为阴谋简单、省事,还不影响自己达到想要的目的。当遇到让人头疼的困难时,用迂回的方法去解决已经变成了常识,如果某人不迂回,会被人说成是没脑子或者不懂事。  关键词:《影》 虚伪 重塑 阴谋  1.可贵的特色  《影》是讲一个替身挣扎在都督子虞和沛国
期刊
《中原狐》是八月天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为用心的一部作品。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具体的事件可能有虚构成分,但作品中有作者的影子。我觉得作品几乎调动了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在这样的写作中,故事可能会借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但就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走向、对人生的体验与把握来说,则必然来自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对此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如此一来,作品就有了非常可贵的品格,那就是接地气,有温度。  《中原狐》描写
期刊
陈宏伟的小说《台风过境》,讲述的是扶贫攻坚和移民拆迁的故事,都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也自然地携带了敏感性。题材敏感,讲述的难度就大,作者陈宏伟迎难而上,将故事讲得如此精彩,如此丰富,如此有分寸感,真是难能可贵。  小说中的区扶贫办主任郁洋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代表,虽然身上没有什么先进典型模式化的光辉,但推进工作能力强,解决问题办法多,其干练品格和担当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郁洋一方面要面对主管领导
期刊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书画艺术是最具中国独立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事实。在现实的接受层面上,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艺术观念、审美品位等差异,书画家自身艺术修养、技法功力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加之中国书画本身具有“玄之又玄”的哲学辩证性,书画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性往往“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尤其是,很多国人其实并不能真正看得懂书画,或者说
期刊
我最初知道杨波写散文,是通过他“如是而已”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闲暇之余,背靠床头,偶尔打开,在灯下细细品读,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很有味道。有次开会聚在一起,我与杨波交流阅读感受,大意说他的散文写得不温不火,典雅有致,大有汪曾祺遗风。我这一说,竟让他有些手足无措,拘束得红了脸,或许,我的阅读也多少感受到了他散文的一些精妙之处吧。他说一部散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以后一定会送上一本。  我之前知道儒雅内
期刊
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书画批评的本质应当是直透真髓、不拘一格、客观公正、示范引领。这是世界艺术史的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书画发展过程中的骄傲。以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例,他以名士之风为后世所敬仰,也因此影响到对他的画评,有逐渐抬高之势。南朝谢赫不拘时评,对顾愷之的评价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指出的问题是想得很好,笔墨跟不上,声望大于实际,并将他列为第三品第二人,相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唐诗。唐诗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DNA,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化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刘庆邦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创作的煤矿三部曲《断层》 《红煤》 《黑白男女》,农村三部曲《平原上的歌谣》 《遍地白花》 《黄泥地》等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充沛的生活元气和细腻的艺术质感,彰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近年来,作为小说家的刘庆邦,屡获全国散文大奖,作品几度登上年度散文排行榜。在刘庆邦看来,散文最能考量出一个作家的心性、
期刊
一  多年以来,我无休止地纠缠于“语言”,固执己见,在很多场合以及很多时候,已是令人生厌了。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会说别的“语言”,我所说的就是汉语。确切地说,是现代汉语语言。“语言”除却必具的功能性而被我们视为“工具”和“载体”外,你一定知道我说的其实是文学语言,即“艺术的语言”或“语言的艺术”,或如教科书所言:“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那么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看似“惯常”而“普遍”的“定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