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教育发展的真谛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y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以及来自全国16个实验区300多名教育局局长、教师会聚庆阳感知新教育,庆阳新教育人以一场近乎完美的特色展示、多所实验学校的实地参观震撼了新教育的同行。庆阳新教育走过了三个多年头,有过初期的迷茫,更多的是在践行路上的收获喜悦。


  探索中结缘新教育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是一次触及灵魂与利益的艰难博弈,这一点对于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来说,体会尤为深刻。他在学校调研时发现学生读的都是“状元笔记”“高考速成”等教辅资料,教师读的都是教学参考书。这种现状引起了他的深思:“我们培养的都是应试的机器,教育这样下去就会断了中华文化的根!”
  于是在庆阳市范围内的一场经典诵读活动开始了。“外行,瞎折腾,误人子弟……”外界的质疑声不断。“课本知识都学不完,哪有时间看无用书……”教师队伍中也有人开始抱怨。凡成大事者必有超强的毅力和耐力,做而论道便是对外界质疑的最好回应。教育局组织专家、学者为时一年编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经典诵读教材,将经典诵读作为地方课程在庆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同时,卢化栋亲自到县区进行宣讲,呼唤教师的职业激情。
  此后,读书活动定期开展,学校的经典诵读也得到广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开始纳入学校考核范围。喜欢读书的教师得到更多专业培训机会,喜欢读书的校长便有机会得到提拔……就这样“以经典呼唤灵魂,以经典启迪智慧”的读书活动在各界的质疑声中坚持不懈地行进着,但师生精神面貌却在悄悄发生着巨大转变。但是,广大师生要真正做到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单靠经典的滋润、书香的熏陶、行政的助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让时光回溯到2008年。当时,庆阳市力推“经典诵读”已到第三个年头,这颗理想的种子,正在艰难的探索中破土发芽,逐渐得到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但是,在欣慰之余,卢化栋常常陷入困惑。困惑“钱学森之问”,困惑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的疾呼:高考状元为何没有成为顶尖人才?他深深地感到教育的困境只靠“经典诵读”和“读无用之书”的书香熏染是不够的。那么,出路何在?正当庆阳教育人在追寻教育本真的路上探索前行、艰难突破的时候,庆阳市区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与新教育邂逅了。时任校长李建忠从“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入手,短短两年时间,彻底改变了师生的生活状态和教、学方式,一股生命的激情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升腾,一所曾经无人问津的乡村学校,成了省内外数百所中小学观摩学习的示范学校。这所学校的变化,让他看到了新教育的奇迹和力量。
  “这不是我们一直苦苦寻求的真教育吗?庆阳市要整体加入新教育团队!”
  卢化栋大胆做出这样的决定后,庆阳新教育行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2010年7月,卢化栋带领部分县区教育局长和市区学校校长,前往河北石家庄桥西区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第十届年会。“文化,为学校立魂”的年会主题和桥西区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让他豁然开朗。新教育的思想理念、团队精神、行动策略、发展愿景,正是庆阳人探索、追寻和向往的真教育之路。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变成了一群人的相伴而行;一所学校的惊人变化,带动了一个区域的共同推进。从此,庆阳教育与新教育结缘。
  “四新”践行新教育


  新教育有了新教师
  新教育人认为,决定饭菜质量的是谁在烧菜,决定教育品质的是谁站在讲台上。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没有学生的快乐。庆阳市教育局始终把教师培训作为教育头等大事,积极争取让一线教师接受完整、系统的培训。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市级教师培训经费由五年前的几十万元增加到每年500万、1000万元,分期分批选送骨干教师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卢化栋邀请多位专家分析研究,收集整理大量资料,撰写了《爱是师德之魂》的专题报告,深入县区和学校巡回演讲,开始了唤醒教师职业责任、救赎教师职业危机的精神之旅。七八场报告之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许多老师纷纷给他写信、发信息、打电话,与他交流他们的感受与领悟,表达他们的振奋与内疚。
  一份源于教师的心灵药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也给改善教师生活待遇,改变教育发展环境带来意外收获。但是,只靠报告引起的轰动效应肯定难以长久,只有通过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之路,才能改变老师的精神状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苏醒。
  为了尽快引导更多的教师真正从重复枯燥的“精神高原缺氧期”走出来,教育局大力倡导校长、老师讲教育故事,写教育叙事,改变言说方式,寻找语言密码,重构精神家园。
  新教育有了新课程
  在践行新教育、深化新课改的过程中,按照“开齐国家课程,补充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班本课程”的总体思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行动,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师生生命成长创造适宜的“土壤”。庆阳市财政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组织人员编写出版了《我的家乡是庆阳》《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等五大类地方教材,免费配发给中小学使用。中小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满足师生发展需求,构建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基本路径,从完善活动类、开发兴趣类、拓展实践类、挖掘历史人文类课程入手,逐步开发形成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谐并进、相互补充的生动局面。   有了新的理念,就有新的创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校长樊建国在校门口听到几个家长聊天,其中谈到周末带孩子回老家,孩子竟然指着麦苗说韭菜、指着丝瓜说黄瓜。这让他深感学校课程的缺失。他告诉老师们说:带孩子们去田间地头认庄稼吧,这也是学生最需要的课程。经过大胆探索实践,东方红小学提出了“学校一切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考评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的办学理念,于是社会实践课程变成为四大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了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各个方面。学校多方联系,建立了10个校外教育基地,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到校外上实践课,教室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教育真正成了一种生存实践活动。
  新教育有了新课堂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场所,师生每天在学校相处时间最长的是课堂。课堂的感受与收获是师生体验幸福魅力、品味生命成长的源泉。为此,庆阳教育人把突破课堂教学,创造生命在场,作为推进新教育实验、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的切入点,盯住榜样教师,培育示范学校。庆阳市齐家楼初中走在构建理想课堂的前沿,把改变农村孩子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突破口,让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向黑板,让课堂展示一个个问题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让真理之花在课堂上自然生发。
  庆阳市齐楼中学课改点燃了庆阳课改第一把火,庆阳第五中学在探索中摸索出了“适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向往的乐园;庆阳六中一所新建高中学校通过“五环三导”课堂教学硬是在竞争激烈的高中教育中站稳了脚跟,形成自己特色;庆化学校单元教学,愣是把一学期的课程半学期高质量完成;庆华小学“小主人”课堂教学中,学生三五分钟就布置好道具,便登台展示了……
  课堂的改变,也改变了这些办学条件简陋的农村学校,邻乡甚至城里的孩子都挤到这所学校读书,许多老师都不愿意调到城里工作,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课堂的魅力温暖了整个校园。
  新教育有了新学校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学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难以走远,一所缺乏文化的学校永远走不出事务的怪圈。一所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秉承什么,呼唤什么,也会自觉地承载升华师生的精神追求,包容、接纳师生的心灵皈依。面对“文化,为学校立魂”这样一个全新命题,庆阳教育人一直在思考,庆阳文化的“根”是什么,庆阳学校的“魂”在哪里?深度思考教育的本质规律,向“做真教育、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真做教育、探索慢的育人艺术”的新目标前行。所以,庆阳教育人不怕慢,不怕不出成绩和效果,只怕不真。真,就是我们庆阳教育的文化,也是新学校具备的要素之一,新学校要有真实的校园文化、育人目标……
  新教育让教育人有新收获
  “庄稼地”里的课改样板学校
  庆阳市西峰区齐楼初中,就建在庄稼地里,走出校门几步便是绿油油的麦田。齐楼人就像农人一样来做教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齐楼的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上课铃响了,所有教室的门都是敞开的,你可以随意到任何一间教室去听课。教室里根本找不到讲台,四面墙都是黑板,黑板上挤满了学生。没有老师铿锵的讲课声,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有的只是学生的“嘈杂声”,他们一个个都是“小老师”——拿起教鞭在黑板上指指点点,或者三五成群争得面红耳赤。
  下课了,校园里没有乱跑的身影和嘈杂声,相反每个教室却传来不同的美妙声音。吹口琴,唱大戏,二人转,弟子规……班班都有自己的特色,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是齐楼独特的校本课程。
  教室楼道拐角处本该是堆放杂物的地方,这里却摆上了精致的书桌、书柜,铺上地毯。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在这里翻翻书,阅读就这样随意地展开了。
  微电影:山村老师的爱心校本课程
  庆阳市宁县九岘小学,就在宁县九岘乡。偏僻、落后的生活条件,致使这所山村学校80%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在城里人看来,木讷憨厚才是九岘人的客观写照,能懂什么是新教育呢?
  镜头一:2009年的一天,放学已经很久了,九岘小学校长米建辉还在学校处理公务。突然,他接到四年级学生的一个电话,孩子在电话里哭喊着:“老师,我家牛丢了!”这个山村孩子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牛是他们家的命根子。接到电话后,学校派出十几个老师,连夜打着手电,沿着山林“哞哞”地学牛叫。牛终于找到了,老师们却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
  镜头二:没有钱,没有劳力,眼看着熟透了的麦子就要烂在地里了,小传杰和70多岁的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学校的老师来了,割麦、打晒、装入粮仓……
  镜头三:学校放暑假了,班里几个孩子却哭着不愿回家。张静老师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几年都没回家了。“在学校老师就像妈妈,可回了家,就见不到妈妈了!”孩子们哭着说。
  “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张静老师紧紧地搂住这些孩子。
  镜头四:刘娜老师直到结婚前一天,还在给孩子们上课。这一天,当她一脚踏上讲台,却发现了一个破旧的瓷盆摆在讲台上。瓷盆里装满了煮熟的红皮鸡蛋。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刘老师,我们就是你的娘家人。姑娘出嫁娘家人就该有礼物,要不多没面子!”那一刻,刘老师泪流满面。
  九岘的老师用手机拍摄了这些动人的画面,还起了一个名字:《暖流》——这就是九岘小学的爱心校本课程。
  写博客: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庆阳市宁县早胜小学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但却又是一所百年老校,早胜人把最早的省级研究课题“快乐式教学”演变成了“快乐教育”。新的时期学校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真正让师生快乐地学习生活?2012年加入到新教育团队后,早胜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方式。早小教师用博客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行走方式。
  博客对身处偏远山村的老师来说,是个新鲜的事物。很多老师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写了。于是学校利用暑期专门对教师进行了博客创建、编辑的培训。


  “第一次写,真不知道写点啥!我的第一篇博文就写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年轻教师巩妮妮说。可短短的一年时间她的原创博文就达到70多篇,涉及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庭生活等。
  早胜小学因为写博客成了全市新教育的示范学校,全市中小学纷纷来参观学习。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东强2013年来校考察后这样说:“一个只有60多名教职工的农村小学,全体老师开通博客,撰写教育故事,博文数量达到4000多篇,访问量达10万次,这样的事情,我在30多万人口的县当了10年教育局长,还没有一所学校做到。”
其他文献
教育,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都需要一个和谐统一、顺应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像瓜果成熟一样需要有颗平常心、从容心、自然心,需要一点点地积累,一天天地完成。  有教师认为,教育本无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然而这个人,到底是身处教育过程中的你我,还是那些远离教育本身而又高高在上的另外的人。要实现“为了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将中小学教室变成实践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课堂”,让“学校和教室的总体风气,必须融
期刊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初中教师仓学斌,自从加入教师的行列,就将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师的天职,真诚化解矛盾,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19个春秋。  爱心 信心让孩子倍感温馨  因为他爱学生,所以学生也爱他,十八年前的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为什么要推行走班制教学,推行的依据是什么?走班对中小学改革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走班制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获得者、教育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者康永邦。  走班制是多元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一直在不断地叩问:什么是比较好的教育
期刊
在四川省郫县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幼儿园——唐昌镇幼儿园,园内环境清幽,古木成林,高高翘起的飞檐掩藏在绿荫中,满目望去,会觉得时光也变得宁静从容。博雅阁的书香,稚美阁的墨香,清甜的梨香,浓郁的桂花香,闻起来就洋溢着慢慢的幸福感。  进入校园,大片的美景引入眼帘:一丛清雅的竹林,一方宽阔的沙池,充满野趣的小山坡,一眼望去,看到的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园内有蒙正
期刊
大西北的暮春,依然是乍暖还寒。大风、沙尘隔三差五光顾一次,然后是几天的雾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尘土味,但所不同的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第二小学的校园干净整洁,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全县小学高效课堂推进会”的红色横幅格外耀眼,多媒体教室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区、各中心小学的校长……  “清源二小是一所好学校。”这是甘肃教育人及学生、家长的共识,因为它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个非常优
期刊
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不少人认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睡觉很普遍,但却是对站立授课老师极大的不尊重;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学生想法独立、重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适当的改善……本期我们与教师、学者一同探寻学生“睡倒”的是什么?
期刊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近6000名高校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当这则新闻被媒体曝光以后,引来了嘘声一片。有的指责高校学生的素质缺失,有的质疑老师的授课方式。其实,在笔者看来,问题并不只是这些表象,问题的症结应属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强迫。  试想,面对一位著名院士且如此高龄的老人家,如果到场的学生只是寥寥无几,冷冷清清,学校领导不但脸面无光,甚至还会被质疑学校教
期刊
成都泡桐树中学实行全校走班制教学,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力图提供给孩子们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我和30多名优秀教师便提前进入学习筹备阶段。我们先后来到上海和北京就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范式等诸多方面深入学习,汲取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学习归来,我们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就初中阶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期刊
当我们来到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无数的不一样的场景映入眼帘。我们可以看到,走廊边原本光溜溜的墙壁上,贴上了一张张整齐的海报,形象生动简明地介绍了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这里成了社团的工作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书柜整齐地放在走廊上,下课期间,一个个学生站着或蹲着在柜子里取书、放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将作业先后放入作业柜,也有学生到此拿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本;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正在走廊边的电脑上查阅上
期刊
从小,我的辫子就是父亲帮我编的。父亲虽然干农活,但他那双手却很灵巧,总是把我的两根麻花辫编得错落有致,没有一根发丝旁逸斜出,辫梢扎起两只蝴蝶结,走起路来,随着辫子的摆动,两只蝴蝶结就像两只蝴蝶要飞起来,充满了灵动和俏皮。  老师常常抚摸着我的两根麻花辫,问道,你的辫子编得真好看,是谁帮你编的呀?  我头一歪,骄傲地回答道,是我爸爸!老师听了,惊讶地赞叹道,你爸爸真聪明,竟然能将小姑娘的辫子编得这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