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的改革味道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来到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无数的不一样的场景映入眼帘。我们可以看到,走廊边原本光溜溜的墙壁上,贴上了一张张整齐的海报,形象生动简明地介绍了安全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这里成了社团的工作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书柜整齐地放在走廊上,下课期间,一个个学生站着或蹲着在柜子里取书、放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将作业先后放入作业柜,也有学生到此拿老师批改后的作业本;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正在走廊边的电脑上查阅上课的地点;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而教室里的讲桌变成了办公桌;教室门边的左右上角没有了“几年级几班”,而是“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名字以及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的照片……
  这些都是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给我们的直观印象,以前同一个年级、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现在却在同样的时间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学生在上自习,有的学生在上物理,有的学生在读地理……
  其实,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走班制”成了热门词,而今年高考制度的改革更是让“走班教学”这种模式逐渐走红,“走班”似乎成了判别学校改革的标志。不仅初、高中“走班”,甚至有些小学也开始“走班”了。那么,究竟什么是“走班制”教学?老师和学生的反应如何?又有着怎样的表象特点?选课走班到底如何操作?
  感受——
  教师:这是个挑战
  老师们普遍反映,实施走班教学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自由选课,也给老师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陈薇老师教两个基础班,三个记叙文阅读班,任12个学生的导师,同时还是语文教研组组长。这对她来说,不仅工作量增大了,更重要的是角色也转变了: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还是学生的心里辅导者。陈薇说:“以前只是单纯的教学,现在除了教学,还要‘管理’学生。”
  除此之外,还得做好导师工作。导师都是由学校的任课老师担任,一般一个导师负责12个学生。3年中学时间,这位导师要跟到底,导师要对孩子的学习规划、专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负责,也要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学习成绩等。导师不仅要管自己任教的这门学科,自己小组孩子的整个学习状态都得心中有数。
  ……
  这些是实行走班制教学后每个老师都得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选师走班”制对老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陈薇分析说,“选师走班”制度实施后,教师不仅要有更多的责任心,用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魅力,用实力和水平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不然就很可能没有学生听你上课了。
  “‘走班’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是要高一些,但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还给了学生们更好的教学氛围。”陈薇说,“走班”的好处在于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基础薄弱的同学,上课不至于听不懂;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必为过于简单的知识劳心费神;中等的同学则有更多的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成绩相近的同学一起上课会有互动,解惑时也会用更适合的方式讲解,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
  学生:选课走班很有趣


  “‘走班’的第一天,我很忐忑。”初中一年级的一学生说,因为不认识的老师、不认识的同学,陌生的班级、陌生的座位,或许只有一两个熟面孔才能给她一点小小的心安。离开亲密的朋友、老师,就像开学第一天坐在班级里一样,重新介绍自己,重新认识周围的一切。
  “开始的几天是有点艰难。”很多同学这样反映: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原来截然不同,面对满教室陌生的同学也不好意思举手发言。“但是,一个星期之后,我们终于体会到了走班选课的好处,教我们的老师见到我们会亲切地喊我们的名字,课前课后,周围的同学渐渐也会转过身来讨论、交流。”鲁雨琪说,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也大不一样,有的幽默生动、有的细致紧凑,课后的习题也不再是千篇一律。比如他的英语在A层,作业便偏重于基础积累,更多的是读记背诵。他的数学在B层,更偏重于提高,于是他经常遇到一些较难的、灵活多变的题。虽说难,但与老师、同学讨论甚至争论后却感到非常有趣,颇有夏天喝完一杯冰水的畅快。
  然而,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改变以前的学习生活,分层走班无疑是一次“再适应”。“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馈赠。”孙熙睿说,选课走班首先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面对热爱的科目,学习就更努力;难度加大,知识扩展也是求之不得。此外,分层让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容易层期盼着进步,较难层的同学想尽早加入最难层,而最难层的同学也有了全新的目标。
  一个多月的走班学习下来,孙熙睿自称“至今仍处在亢奋状态”。周二下午放学后,他还不愿离开教室,抱着本书赖在数学教室里上自习,教室的书架上放着几本数学大师的传记,他说自己拿起来一看就放不下了。对于走班上课,他最大的感受是:书包变轻了,上课时间过得好快。
  走班上课,让同学们觉得“很爽”。一位语文学科班的女生说,她的一位朋友在别的高中上学,因为班里被“分到” 一位“不好”的物理教师,这位朋友一学期都没学习兴趣,“她挺羡慕我,因为我可以选必修课的老师”。
  家长:支持改革但担心效果不佳
  取消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走班制”的教学效果如何?这让不少家长产生了担忧。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试上课的这几天也总有一些家长找理由来学校探班,但要找孩子,往往要扑空,老师们也只能点开后台系统查看学生们的个人课表,或者电话联系学生,才能知道那个学生在哪个教室上课。
  家长蒋红梅说,其实她还是比较支持改革,但最近她又在抱怨儿子有了大铁柜后,做完作业就锁在柜子里不带回家了,这让她很难通过作业监控儿子的学习状态。
  也有家长担心: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班级,这是否是快慢班的一个变身,会不会让娃娃的差距越来越大?   然而,通过对孩子“走班制”体验的观察和交流,郭女士也发现与部分家长的担忧不同的是,孩子们普遍表现出很愉快的学习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的社团活动,更加充裕和灵活的时间安排,让孩子们更加欢迎“走班制”。对此,郭女士说,不否认可能会有一些孩子通过“走班制”交到更多的朋友,但对于大多数中等成绩的孩子而言,一个更加固定的集体和稳定的师生关系更加能够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因此,虽然家长无力改变学校的教改方法,但希望未来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可以更加慎重,更加尊重现实。
  校长: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些在小学中习惯了“一切事情找班主任”的孩子们,在选课走班后的第一天就遭遇了难题。由于没有打印出自己的课程表,一些同学在上了第一节课后就忘了自己应该去哪个教室上课,但又苦于找不到老师,只能在各个楼层的走廊上乱窜。学校立即安排,在走廊区域安放了几台公用电脑,再有学生忘记带课表,也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立即查询到自己的课表和教室。
  “任何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校长高仁辉说,课改的每一步都走得不轻松,中间也有些小问题和不满意,甚至包括现在的70多门课程,也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未来还将不断丰富。
  在高仁辉看来,选课走班的作用还不仅仅体现在分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效果上。也许在难度最大的数学教学班里,一个孩子可能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花木兰》音乐剧里,他可能是跑龙套的;也许在语文学科教室里,某学生可能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不过是一位初级学徒。


  高仁辉还分析说,每一位同学每个学期都会选择在近10个不同的同伴群体里学习、生活。在充满选择的校园和课程中,学生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伴”,尤其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伴。每个学生的交往范围,从传统的班级里的40-5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多人。
  现象——
  固定变流动
  进入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每个教室门口的挂牌上写的也不再是“几年级几班”,而是“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名字以及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的照片。
  数学老师郑继勇在学校内的唯一一张办公桌就放在411号数学教室内。在他看来这里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老师的工作室。他可以按自己的风格布置教室,也可以在教室的书架上添置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
  和老师的固定相比,学生则是流动的。鲁雨琪上学的第一天就领到了一把密码锁,这是她的专属大铁柜的钥匙,这个柜子也是她今后的“书包”。往后,她将面临3年没有固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也没有固定课桌的学习生活。
  “我们为170多个学科班,120多个自习班共计300多名学生每人都安装了一个书包箱,他们现在已经开始用了。”高仁辉指着学校教学楼走廊上放着的一排排大铁柜说,每个铁柜由学生姓名命名,每个书包箱都配有编号和钥匙,与学生的学号一一对应,平时学生可以把书包及不用的书本放在箱子内,“走班”时携带该课所需书本即可,今后我们会将这些设备进行升级,实行一卡通。
  这样的学习生活颠覆了鲁雨琪对于学校的传统认识,但适应起来“很容易”。第一天回家后,她就兴奋地向妈妈讲述了自己这一天的奇妙经历:因为走班,在四楼上完一节课,她就得到大铁柜里去换教材,然后跑上5楼上下一节课,楼道间全是跑着找教室的同学;因为走班,作业不再是由小组长收取,而是写完后自己放到教室外的“作业本柜”里,上面贴有学科和老师的名字,很好找;因为走班,没有了班主任,学校的通知都放在走廊上那些大的显示屏上;因为走班,她把拾到的笔放到了专门的“招领柜”里;也因为走班,每节课班里上课的同学都不一样,一天里,她换了5次同桌……
  “一班一课表”变“一生一课表”
  课程,是选择的。当选择成为校园主题词时,思考便成为常态,每一位学生都无法回避;课间,奔向不同楼层的学科教室,“行走”成为学生最鲜明的动作。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高仁辉说,独特的走班制,正是源于对课堂低效的反思。学校意识到:统一的课程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的不同需求,必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课程体系的开发。
  2014年,分级分类课程、走班选课在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全面实施。泡桐树中学力图通过“五彩人生课程体系”将孩子培养为身心健康、内心充盈、志存高远、开拓创新的优秀青少年和社会栋梁,让他们成参天大树,做社会栋梁,于是他们将课程分为根基课程和成长课程两大类。
  这是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不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70多门选修课,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8个领域。多门职业考察课程,涵盖金融、经济、信息技术、法律、医疗等门类。对于语文、数学等“必修课”,学生可根据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比如数学由易到难分为多层多个班级,最易的数学教程适合今后大学里读文科专业的学生选修,较难的课程是针对高考理科的学生,难度更大的是竞赛班的课程,后者是大学选修课。
  为了真正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成长,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通过走班制教学来实现。有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选择老师,自然就没有了班级和班主任,班级统一授课消失了:也就有了300多名学生3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然而,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给学生安排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毫不夸张地说,我一开始是用脚趾头选的课,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薛茜回味,“正因为如此,选择才显得如此重要。”
  “细细想来,泡桐树中学给了我们许多的机会和平台。它不把学生‘囚’在教室里背书、做题、考试、在单一价值观里活着,它让我们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很多同学这样感慨。   高仁辉介绍说,学这些课程,不仅有分数的评价,还有分析报告,文字性的激励,提示下一步改进的“诊断”。“经过一段的时间的教育,我们发现,当学生在校园里被尊重、被信任、有选择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有选择才会有责任,有责任才会有成长;有选择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创造。”陈薇老师说。
  思考——
  是坚持正见还是标新立异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的走班教学从筹建至今,因为切实践行基础教育改革,完全颠覆传统初中教学模式,受到众多家长广泛关注。刚开始,一些家长特别是随机分到泡桐树中学学生的家长对走班很迷惑,甚至是质疑,随着开学一个多月学生家长观察到学生的变化后质疑的声音少了,但社会的关注度,仍然没有减少,质疑、反对、支持等各种声音越来越热,“是坚持正见,还是标新立异”高仁辉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也必须明确的问题。
  高仁辉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无疑为泡桐树中学办学理念‘生命自己长大,人人皆可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纲要》第三十二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学校‘选课走班、导师引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新颖怪异’的措施提供了依据。“是坚持正见,还是标新立异”,相信在有关政策的支撑下,这一问题自然不辩自明。
  那么,如何认识走班制教学?从事多年教育改革探索的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校长高仁辉说:“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而是经常变换班级的人员构成。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学生靠时间+汗水的学习方式。”
  “‘走班制’强调学生个人对课程的选择权利,改变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统一安排。”高仁辉说,在这个意义上,“走班制”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当然,“走班制”并没有彻底颠覆班级授课制,而是一种温和的改进:它保留了“班”的形式,但不固定;学校的教学组织及安排不再以“班”为单位,而是以“个人”为单位;班级是由个人通过选择自愿形成的,而非学校统一划分的。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依然保有经典班级授课制“统一”“齐步走”的特征,但这种特征不是由外部规定的,而是由于每个学生都选择了同样的步调而自然实现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在高仁辉看来,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而因材施教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必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真正实现——提供学生空间、机会和课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老师指定,或者通过某种方式认定学生哪方面长、哪方面短,进而给其一个相应的教育方式。
  所以,他认为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行更好地适应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如果在具备条件的小学、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推广走班制教学,有利于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其他文献
《理解孩子的语言》是法国世界级心理学家、《心理月刊》杂志特约心理专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撰写的。伊莎贝拉·费利奥沙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说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的语言,了解孩子语言后面的真相,如此,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认为要教育孩子,就不能盲从于书店里的各种育儿经。她说:“女性一旦怀孕,各种各样的建议便会蜂拥而至,例如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觉,以及如何‘让孩子适应
期刊
传统上,在智力测试中得分很高的和考试成绩极佳的孩子会被鉴定为拥有超常的认知能力。  今天,有人强调要鉴定考试成绩不高却显现优异才能和创造性才能的孩子。还有人希望找到更适合的方法,来鉴定那些具备不同寻常的潜能却因为环境因素或缺少机会而被压制的孩子。与一般的看法不同,在某些领域里资优的儿童,其实各个人种、族群、社会与经济群体里都有。  尽管“天赋”通常暗示着在多个领域的优异表现(学术、艺术、体育),“
期刊
教育,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都需要一个和谐统一、顺应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像瓜果成熟一样需要有颗平常心、从容心、自然心,需要一点点地积累,一天天地完成。  有教师认为,教育本无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然而这个人,到底是身处教育过程中的你我,还是那些远离教育本身而又高高在上的另外的人。要实现“为了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将中小学教室变成实践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课堂”,让“学校和教室的总体风气,必须融
期刊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初中教师仓学斌,自从加入教师的行列,就将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教师的天职,真诚化解矛盾,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19个春秋。  爱心 信心让孩子倍感温馨  因为他爱学生,所以学生也爱他,十八年前的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为什么要推行走班制教学,推行的依据是什么?走班对中小学改革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走班制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四川省特级教师、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获得者、教育部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者康永邦。  走班制是多元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一直在不断地叩问:什么是比较好的教育
期刊
在四川省郫县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幼儿园——唐昌镇幼儿园,园内环境清幽,古木成林,高高翘起的飞檐掩藏在绿荫中,满目望去,会觉得时光也变得宁静从容。博雅阁的书香,稚美阁的墨香,清甜的梨香,浓郁的桂花香,闻起来就洋溢着慢慢的幸福感。  进入校园,大片的美景引入眼帘:一丛清雅的竹林,一方宽阔的沙池,充满野趣的小山坡,一眼望去,看到的是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园内有蒙正
期刊
大西北的暮春,依然是乍暖还寒。大风、沙尘隔三差五光顾一次,然后是几天的雾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呛人的尘土味,但所不同的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第二小学的校园干净整洁,洋溢着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全县小学高效课堂推进会”的红色横幅格外耀眼,多媒体教室坐满了来自全县各学区、各中心小学的校长……  “清源二小是一所好学校。”这是甘肃教育人及学生、家长的共识,因为它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有一个非常优
期刊
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不少人认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睡觉很普遍,但却是对站立授课老师极大的不尊重;也有人觉得现在的学生想法独立、重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适当的改善……本期我们与教师、学者一同探寻学生“睡倒”的是什么?
期刊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给近6000名高校新生讲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却在现场趴着睡觉。当这则新闻被媒体曝光以后,引来了嘘声一片。有的指责高校学生的素质缺失,有的质疑老师的授课方式。其实,在笔者看来,问题并不只是这些表象,问题的症结应属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强迫。  试想,面对一位著名院士且如此高龄的老人家,如果到场的学生只是寥寥无几,冷冷清清,学校领导不但脸面无光,甚至还会被质疑学校教
期刊
成都泡桐树中学实行全校走班制教学,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力图提供给孩子们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径,我和30多名优秀教师便提前进入学习筹备阶段。我们先后来到上海和北京就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范式等诸多方面深入学习,汲取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好经验。学习归来,我们结合成都的实际情况,就初中阶段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实施个别化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