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邓佳来,澳门书法家、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两岸四地中学生文学奖——龙少年文学奖澳门区评委及总评委,澳门第十五届“我读孔子”系列活动之中学生书法比赛毛笔、硬笔评委,获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学奖中篇小说优秀奖等大小奖项,曾出版硬笔字帖,书法作品於日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北京清华大学、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洛阳牡丹书画院、广州增城图书馆、香港大会堂、澳门教科文中心等十餘处进行展览,並被井冈山美术馆和市文联等收藏。
香山澳,一座城市的呼吸和脈搏,作为自由工作者的邓佳来先生居於其间,体味着浑然天成的閒适生活。在这份閒适中,他汲取着创作者生长的养料,经历、思辨,创作。从日本、马来西亚,到北京、西安、洛阳、广州,他的书法作品一次次登上展览展台,展示在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馆、大会堂之中;在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三年一度的文学盛会“澳门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评比活动里,他乘风破浪,荣获当届中篇小说优秀奖……对他来说,与书法和文学自在相处,就是与生活自在相处。他在这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中,让生活与艺术水乳交融。
与艺术相伴的生存
二十多个世纪以前的地中海沿岸,繁荣的古希腊城邦,天文、数学、哲学、史诗、戏剧——当然还有航海贸易,它们深耕在富足的土壤中,诞生、繁衍、繁荣昌盛。今日澳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在纸醉金迷的博彩中心,夜夜笙歌曼舞,时刻灯红酒绿,青年人沉浸在一派享乐气氛中,映照出一个城市安适的生活。这是澳门的魅力。这份适足为居民提供着生活上的便利,使人可以随心所欲,越过生存早期的拼搏。生长在此间,无论是拥抱物质还是精神,人都拥有着进退自如的底气和筹码。邓佳来先生也不例外,他徜徉在书法与文学的天地间,在艺术的气质中探寻美,並品尝美的果实。
在邓佳来先生看来,衣食住行既已满足,生活就不再需要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反而应深耕内在,培养精神上的富足。他在这道追求中,体味着书法与文学带来的满足。谈论起对待二者的态度,邓佳来先生丝毫没有犹豫,他笃定地说,“它们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它们是我生存的方式。如果我脱离了它们,我就不再是我自己了。”
书法是包容和颠覆
在书法领域,邓佳来先生在今年的澳门第十五届“我读孔子”系列活动中担任中学生书法比赛毛笔、硬笔评委;他的书法作品曾出现在日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北京清华大学、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洛阳牡丹书画院、广州增城书画馆、香港大会堂、澳门教科文中心等处所举办的展览活动中。平日,他在进行书法研究工作的同时,对工艺美术领域亦有所涉猎。
现阶段,邓佳来先生的书法活动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上,他的教育对象涵盖政府公职部门各年龄层的公职人员,中小学学生,以及老人院中上了年纪的退休人士;他以带薪和义务服务两种形式,为老中青幼四代人带班授课。
“可惜的是,书法界老龄化趋势严重,许多人都是在退休以後进入业界的。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加入,这是业界自身的不完全。但如今,澳门很多中小学都引入了课餘书法兴趣班,鼓励学生积极接触传统文化。”邓佳来先生说。
邓佳来先生认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前提是需要正确地理解书法,书法观是基础,只有把眼力提高才能将笔力提高。所以对於理论的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这里边还需要有一颗谦虚与包容之心。从古人处学习技法与格调,再写出这个时代的东西来,艺术家要有野心,要有继承传统继而颠覆传统的野心,但这个野心千万不能急。到最後艺术家所追求的都是种自由的表达,这种自由的表达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一种“反”在里头,这种“反”是必然的反,而非为“反“而“反“,这种反换个词来说就是一种“新”。
沉浸在文学状态中
在文学领域,邓佳来先生担任着两岸四地青少年中学生文学奖——龙少年文学奖澳门区的评委,他时常在澳门中小学和文化论坛当中宣讲儿童文学讲座,並获得了一年一度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澳门文学奖中的优秀中篇小说奖。
六月,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如期开展,文学奖旨在培育澳门本土文学,鼓励写作者创作以澳门为主题或背景的文学作品,推动澳门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学奖分设散文组、诗歌组、戏剧组及小说组。邓佳来先生参加了中篇小说组的评选活动,他的中篇小说《阿门》的创作计划书成功入围进入决赛,最终10万字定稿小说得奖,小说预计在2019年出版。
在邓佳来先生看来,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这阅读的含义又包含有多重。
在阅读的直接含义中,阅读代表着写作者打开文学世界的敲门砖,代表着在阅读中学习运用文字的手法、锤炼思辨的深度、並认识不同创作方式的过程。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邓佳来先生列举着他在文学创作的摸索时期,曾对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家。他说,他最喜欢的是他们的肆无忌惮,是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这想象力或许是马尔克斯笔下停留在密林里的帆船,是博尔赫斯对梦境的痴迷,是昆德拉探索“小路文学”这一创作形式时所做出的努力。受此影响,他在自己的中篇小说处女作中,大胆探索着有别常规的叙述形式。在他的故事里,一天晚上,一名青年人决定去自杀,青年人登上了一辆不知终点在何处的公共巴士,在随着巴士随波逐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拥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阅读的另一含义,则是“阅历”的延伸,是将个人经历转变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並寻找生活的文学性。这素材只能收集於生活,但一旦将其合理转换,它便可以运用在任何内容不同的文学创作中,並使作品拥有不同的力量。凭借这层含义上的“阅读”,人在经历个人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观察着他人的遭遇,並在将二者进行对比之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生活,了解生存的状态。
扎根於不同意義的阅读方式中,邓佳来先生沉浸在文学的状态里,文学之於他不再是人生中追求的结果,而是成为恒久不变的、居於期间的生存状态。经历、思辨、创作,它们串联成写作者的个人经历,成为写作者本身。
是这样的,邓佳来先生认为,文学就是他的一切,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他说,他要在文学的状态中寻觅美,寻觅一种标準,一种快感——具有生存意义的快感,生存的美。寻找美,对邓佳来先生来说,这就是文学,而寻找本身,就是创作的意义。
邓佳来,澳门书法家、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两岸四地中学生文学奖——龙少年文学奖澳门区评委及总评委,澳门第十五届“我读孔子”系列活动之中学生书法比赛毛笔、硬笔评委,获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学奖中篇小说优秀奖等大小奖项,曾出版硬笔字帖,书法作品於日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北京清华大学、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洛阳牡丹书画院、广州增城图书馆、香港大会堂、澳门教科文中心等十餘处进行展览,並被井冈山美术馆和市文联等收藏。
香山澳,一座城市的呼吸和脈搏,作为自由工作者的邓佳来先生居於其间,体味着浑然天成的閒适生活。在这份閒适中,他汲取着创作者生长的养料,经历、思辨,创作。从日本、马来西亚,到北京、西安、洛阳、广州,他的书法作品一次次登上展览展台,展示在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馆、大会堂之中;在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三年一度的文学盛会“澳门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评比活动里,他乘风破浪,荣获当届中篇小说优秀奖……对他来说,与书法和文学自在相处,就是与生活自在相处。他在这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中,让生活与艺术水乳交融。
与艺术相伴的生存
二十多个世纪以前的地中海沿岸,繁荣的古希腊城邦,天文、数学、哲学、史诗、戏剧——当然还有航海贸易,它们深耕在富足的土壤中,诞生、繁衍、繁荣昌盛。今日澳门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在纸醉金迷的博彩中心,夜夜笙歌曼舞,时刻灯红酒绿,青年人沉浸在一派享乐气氛中,映照出一个城市安适的生活。这是澳门的魅力。这份适足为居民提供着生活上的便利,使人可以随心所欲,越过生存早期的拼搏。生长在此间,无论是拥抱物质还是精神,人都拥有着进退自如的底气和筹码。邓佳来先生也不例外,他徜徉在书法与文学的天地间,在艺术的气质中探寻美,並品尝美的果实。
在邓佳来先生看来,衣食住行既已满足,生活就不再需要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反而应深耕内在,培养精神上的富足。他在这道追求中,体味着书法与文学带来的满足。谈论起对待二者的态度,邓佳来先生丝毫没有犹豫,他笃定地说,“它们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它们是我生存的方式。如果我脱离了它们,我就不再是我自己了。”
书法是包容和颠覆
在书法领域,邓佳来先生在今年的澳门第十五届“我读孔子”系列活动中担任中学生书法比赛毛笔、硬笔评委;他的书法作品曾出现在日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北京清华大学、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洛阳牡丹书画院、广州增城书画馆、香港大会堂、澳门教科文中心等处所举办的展览活动中。平日,他在进行书法研究工作的同时,对工艺美术领域亦有所涉猎。
现阶段,邓佳来先生的书法活动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上,他的教育对象涵盖政府公职部门各年龄层的公职人员,中小学学生,以及老人院中上了年纪的退休人士;他以带薪和义务服务两种形式,为老中青幼四代人带班授课。
“可惜的是,书法界老龄化趋势严重,许多人都是在退休以後进入业界的。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加入,这是业界自身的不完全。但如今,澳门很多中小学都引入了课餘书法兴趣班,鼓励学生积极接触传统文化。”邓佳来先生说。
邓佳来先生认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前提是需要正确地理解书法,书法观是基础,只有把眼力提高才能将笔力提高。所以对於理论的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这里边还需要有一颗谦虚与包容之心。从古人处学习技法与格调,再写出这个时代的东西来,艺术家要有野心,要有继承传统继而颠覆传统的野心,但这个野心千万不能急。到最後艺术家所追求的都是种自由的表达,这种自由的表达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一种“反”在里头,这种“反”是必然的反,而非为“反“而“反“,这种反换个词来说就是一种“新”。
沉浸在文学状态中
在文学领域,邓佳来先生担任着两岸四地青少年中学生文学奖——龙少年文学奖澳门区的评委,他时常在澳门中小学和文化论坛当中宣讲儿童文学讲座,並获得了一年一度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澳门文学奖中的优秀中篇小说奖。
六月,由澳门基金会所举办的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如期开展,文学奖旨在培育澳门本土文学,鼓励写作者创作以澳门为主题或背景的文学作品,推动澳门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学奖分设散文组、诗歌组、戏剧组及小说组。邓佳来先生参加了中篇小说组的评选活动,他的中篇小说《阿门》的创作计划书成功入围进入决赛,最终10万字定稿小说得奖,小说预计在2019年出版。
在邓佳来先生看来,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这阅读的含义又包含有多重。
在阅读的直接含义中,阅读代表着写作者打开文学世界的敲门砖,代表着在阅读中学习运用文字的手法、锤炼思辨的深度、並认识不同创作方式的过程。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邓佳来先生列举着他在文学创作的摸索时期,曾对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家。他说,他最喜欢的是他们的肆无忌惮,是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这想象力或许是马尔克斯笔下停留在密林里的帆船,是博尔赫斯对梦境的痴迷,是昆德拉探索“小路文学”这一创作形式时所做出的努力。受此影响,他在自己的中篇小说处女作中,大胆探索着有别常规的叙述形式。在他的故事里,一天晚上,一名青年人决定去自杀,青年人登上了一辆不知终点在何处的公共巴士,在随着巴士随波逐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拥有了全新的认识。
而阅读的另一含义,则是“阅历”的延伸,是将个人经历转变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並寻找生活的文学性。这素材只能收集於生活,但一旦将其合理转换,它便可以运用在任何内容不同的文学创作中,並使作品拥有不同的力量。凭借这层含义上的“阅读”,人在经历个人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观察着他人的遭遇,並在将二者进行对比之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生活,了解生存的状态。
扎根於不同意義的阅读方式中,邓佳来先生沉浸在文学的状态里,文学之於他不再是人生中追求的结果,而是成为恒久不变的、居於期间的生存状态。经历、思辨、创作,它们串联成写作者的个人经历,成为写作者本身。
是这样的,邓佳来先生认为,文学就是他的一切,是他一辈子的追求。他说,他要在文学的状态中寻觅美,寻觅一种标準,一种快感——具有生存意义的快感,生存的美。寻找美,对邓佳来先生来说,这就是文学,而寻找本身,就是创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