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再思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st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公开课、创优课、示范课没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成课。对教师们的要求中也有一条,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蔚然成风。一些教师们甚至热衷到了所有的课都想用上多媒体的程度。在这一番“热”中,我觉得有必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诚然,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课堂密度等等。但这并不是说多媒体是完美无缺的。由于由于多媒体手段本身的特点及限制,它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限制思维,不利拓展
  
  由于多媒体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如有一个课件《望天门山》,制作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诗中的“门”“开”“回”的含义,根据诗歌内容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的样子,两山夹缝中长江水奔腾而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之间,一叶白帆飘然而来……古人云“诗中有画”,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画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但这幅画并不存在于屏幕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况且,教师心中的图画再美,也不是大屏幕能够完全展示出来的。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将学生看作是一种容器,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二、制作困难,不利推广
  
  多媒体已不再是声、画、像的简单组合,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其中。一个好的课件,不仅仅是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要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一些处理,这就要求制作者至少能够较熟悉地掌握五六种应用软件,如超级解霸、豪杰大眼睛、Acd see、Photoshop、Premiere、Cool3D、Xera3D4、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等。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观我校200名教师,能够制作课件的不到一半,能制作出高质量课件的更是屈指可数。
  而现有的一些课件,如市场上出售的,网络上下载的,教师们都是一句话:“不好用。”这原因很简单,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对计算机软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其他教师制作的考虑了教材的因素,但由于水平的限制,制作又不精美。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不适应自己学生的情况。而一个好的课件则必须将教材、学生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缺一不可。这就出现这样一个矛盾:会做的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需要,要用的不知道如何去制作。
  
  三、素材缺乏,不利制作
  
  这也是许多教师反映的问题,要制作一个课件时,最头痛的就是素材的寻找。我们学校地处一个偏僻山区,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想起当时制作《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光查找图片就用去了半个多月时间,找同事、问朋友、进商店、上网络,最终找到可怜的几张图片。幸亏当时有一位外校的同仁,到我校协助完成一项工作,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于是从他那里复制了一些,这个课件才得以完成。而且到最后的制作及调试阶段不过一周左右,况且这是我第一次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还不太熟练。制作《道士塔》时,为了找到纪录片《敦煌》的VCD光盘,我几乎跑遍了全城的音像店,但一无所获,最后终于在网上的一家书店里找到,赶紧邮购了来,险些赶不上教学进度。可见素材这个问题不解决,高质量的课件也不可能出现。
  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它已有优点的基础上,想办法来弥补它的不足,让这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大显神威。基于此,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联合制作,以利质量
  前面提到,制作课件时会出现“会做的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需要,要用的不知道如何去制作。”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队伍,这个队伍应由教师和专业的多媒体制作人员组成,也就是上文说的“会做的”和“要用的”。这两者单独制作的课件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课件非常精美,但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二是能符合教学的需要,但课件“面目可憎”。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两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能够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来。
  二、素材共享,以利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一年多来,我感觉制作课件最难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素材的问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各种素材,实现素材共享,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如毛主席所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道路也一定是曲折的。以上只是我在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年多的实践中的一点感受。愿和广大同仁们一起研究、探讨,请同仁们不吝赐教,共同努力,使这种新的手段能够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发挥、发扬、发达。
  作者单位:辽宁庄河四高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是不成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个体,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中选择、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修改自己的教学预设,将错误演绎精彩,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错误;精彩;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加大物理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呢?    一、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资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教学优势,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但微课使用有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阅读教学中对于微课的使用需要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适切性时机的把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历练等方面给予充分地关注,最终借助微课为高效课堂助力。  [关键词]微课;高效课堂;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
[摘 要] 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幼小衔接问题,各主要利益相关者都应建立基于儿童健全成长取  向的幼小衔接教育观。本研究利用来自武汉市17所幼儿园和13所小学由家长、教师、管理者填写的2296份调查问卷数据,对当前主要利益相关者在这一幼小衔接教育观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儿童生态发展因素上,家园之间和家校之间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家长认识偏  低;在儿童学习品质因素上,小学家长是幼小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
2008年5月12-13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在无锡共同举办了“2008儿童教育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这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继2005年主办“儿童发展国际论坛”以来第二次举办的以“儿童发展”为主题的公益性学术论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俞贵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杨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读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把好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徙此于彼,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受用终生。此所谓授之“渔”而非授之“鱼”。  课前五步自读法强调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必须完成五遍自
[摘 要]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概念时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等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数学概念。  [关键词]数形结合;建构;数学概念;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3-0030-01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指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
[摘 要] 观察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学习发展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观察普遍面临价值取向缺失,目标框架模糊,观察情境缺失,观察方法失当,结果阐释不足与运用缺位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理论素养不足。“观察渗透理论”深刻阐述了理论在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的作用。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也应体现理论先行、理论伴随和理论解释的特点,将理论渗透在观察准备、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即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以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