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師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有兴趣地钻研领会。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1 分小组研讨所学,互交流质疑问题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变被动所讲为主动参与,这种方法对于教学是很有效的。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题,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后,就在小组上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才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到了知识,在毫无压力中提高了能力。
2 拟故事,辨别正误,助记忆一举多得
我在讲解春秋战国这一节的历史课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国都城现河南开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秦国都城)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因为是碰上黑店了,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这个故事很有趣吧?其实这则故事里有几处历史知识错误,当时学生一听就指出来了。你能指出来吗?(提示:刀形币是齐国的,红薯是明朝时引进的)编历史故事很容易出来细节错误,有些历史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常这样去练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加强我们的文字素养呢。
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较小学阶段从年龄上要大一些,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还是相对欠缺的。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历史教师就要摒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下听那样单一的模式,那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感,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注意教材中一些旁注的阅读,增加课堂容量同时也能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4 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总之,要让学习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有兴趣地钻研领会。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1 分小组研讨所学,互交流质疑问题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变被动所讲为主动参与,这种方法对于教学是很有效的。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题,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后,就在小组上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才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到了知识,在毫无压力中提高了能力。
2 拟故事,辨别正误,助记忆一举多得
我在讲解春秋战国这一节的历史课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国都城现河南开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秦国都城)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因为是碰上黑店了,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这个故事很有趣吧?其实这则故事里有几处历史知识错误,当时学生一听就指出来了。你能指出来吗?(提示:刀形币是齐国的,红薯是明朝时引进的)编历史故事很容易出来细节错误,有些历史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常这样去练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加强我们的文字素养呢。
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较小学阶段从年龄上要大一些,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还是相对欠缺的。针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历史教师就要摒弃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堂下听那样单一的模式,那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倦感,进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注意教材中一些旁注的阅读,增加课堂容量同时也能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重的心理特征来提升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4 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总之,要让学习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