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记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之,本名范江华。渑池电视台编辑。有作品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当代人》杂志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穿行》《梦回雅宋》。
  外婆住在乡下的时候,母亲每个月都要回去看望,拎着大包小包东西,后面带着我,有时是父亲,就像古代富人出门带着脚夫一样。
  公共汽车只能坐到村口,下了车,就得帮母亲拎东西,我每次都埋怨:干啥买这么多东西啊,外婆和外公又吃不完,不是被邻居的小孩骗吃了,就是放在篮里长毛发霉了,不会少买点。
  母亲也不辩解,只用讨好的语气说:来来来,我再拿一点。我看看母亲,两只手提两个大塑料袋,一袋蔬菜,隔着袋子翠青嫣红微微凸起,一袋熟肉,一只鸡脚高高蹬在袋口,腋下还夹一个包裹,估计是给奶奶添置的新衣。便知母亲说的是虚让的话,只好撅着嘴,掂着鸡蛋箱子和点心,在两脚间磕磕绊绊向前走。
  外婆住的院子在大路边上,隔着低矮的土墙,半树桃花粉艳艳地探出脸来,很是喜气。七八月间还有红嘴美人尖的桃子在树上招摇,我愿意跟着母亲看望外婆,多半是因为这棵桃树。
  母亲一走到院门口,就夸张地大声叫着:妈,妈,我来了。外婆一准急火火的从幽暗的堂屋里走出来,跨过门槛,两只手在空中架着,小碎步在地上换得飞快,嘴上笑成一朵花:萍萍,你回来了。好像外婆一直在屋里坐着,就等这声喊一样。母亲都多大人了,外婆还叫母亲萍萍,我都有点听不下去,可母亲还是欢快地答应着,急急迎上去。更可气的是,外婆每次见到我,总要问一句:这是小华吧,都这么高了,赶紧进屋。我装作没听见,脸一扭,把眼睛看向院墙边那棵妖妖灼灼的桃树。母亲赶紧转过身来,讪讪对我一笑,小声说:你外婆有点糊涂了,记性不好。
  糊涂,我才不相信呢,她認得母亲,怎么就老是不认得我。但我懒得理会外婆,因为过不了一会,她肯定还要再问一遍:这是小华吧,都这么高了。外婆的记忆也许是漏斗型的吧,只有体量大密度大比重大的才会卡在漏斗口下不去,无足轻重的都被自动过滤掉了,包括我这个唯一的外孙女。
  外婆拉着母亲的手一进屋,就把母亲按坐在床沿上,然后开始在抽屉里翻东西。外婆屋里有一张三斗桌,年代应该很久远了,油光光黑乎乎的看不清颜色,桌面上压一块玻璃板,玻璃下面正中间的位置放着一张全家福,黑白照片,只有七寸,周边是锯齿样的小花边,外婆和外公坐在正中间,后面站着母亲和两个舅舅。那时母亲尚留两个粗黑的大辫子,搭在胸前,两手紧贴裤缝站得挺直,眉眼间全是少女情态。两个舅舅还是懵懂少年,但大舅站得端端正正,二舅却歪头噘嘴,一幅小儿无赖相。外公表情刻板拘谨,看得出照相时很拿捏,倒是外婆,柳眉横飞,粉面含威,一家之主的气势在褪色的相纸上依然呼之欲出。
  许多年后,当我再次细细审视这张全家福的时候,我会惊讶上帝对每个人的安排其实早已公布:比如母亲当了一辈子教师,凡事为人师表,不但站立时习惯手贴裤缝,走路时也是挺胸抬头的标准走姿,这种无形的标准还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母亲每做一件事,都有一条看不见的裤缝隐藏在她的身边。大舅混迹政界,却一生正直,清白,像他的站姿一样端正。二舅少时便浪荡江湖,人到中年依然漂泊不定。至于外公和外婆,如果外婆的人生精彩如一本书,外公则单调如书的封面,是一眼便看尽全部的那种。
  全家福周围摆的都是外婆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的照片或者合影,但我敢打赌外婆肯定分不清,因为每次母亲回来,都要指着玻璃板下面的照片给外婆指认一遍,外婆总是频频点头,半天发出“哦”的一声,好像已经恍然大悟了一样。
  三斗桌下边有波浪形的花边和三个并排的抽屉,抽屉也是黑乎乎的,抽屉上安有黑锈的拉环,用手拉起放下的时候,会发出金属的钝响。外婆藏起来的好东西一般都放在抽屉里,有时是手帕包着的几颗奶糖,有时是一捧青红相间的酸枣,有时是外婆自己炸制的果子,也不知道放了多久,拿出来的时间已经潮软了,母亲照例接到手里,一边吃一边夸外婆的手艺。“小华也吃吧。”外婆虚浮地让着,我赶紧摇摇头。
  我从来不吃外婆的东西,只要拉开那个抽屉,就有一种久远的令人懊恼的混杂气息飘散出来,外婆便也不再让了,只是满心欢喜地看着母亲,催她快吃。
  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坐在屋里陪外婆说话,告诉外婆买来的东西应该怎样吃,如何放,帮外婆试新做的衣服,透过木头格子的小窗,可以看见她们娘俩头碰头说着体己话,母亲嗓门大,有里笑声能从屋里窜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外公常常意外地从我的记忆里消失,好像他不是下田干活,就是蹲在屋檐下一声不吭地抽闷烟,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角色。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院子里溜达,逗逗鸡圈里埋头啄食的母鸡,到墙根边捉几只蜗牛,放到石板上,等它们探出柔软的身体,在石板上犁出湿湿的水痕。百无聊赖的时候,就坐到院子里的桃树下,看一种琥珀色的尖头小蚂蚁,在桃树上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它们忙碌且有序的样子,让人想到日子的庄重和仪式感,想必蚂蚁们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和饱满的吧,至少它们从不孤单。倒是桃树树干上渗出的透明桃胶,带着淡淡的忧伤意味,它们像是从某个伤口里流出来的泪。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终于起身告辞了,外婆必定从屋里追到院子里,像孩子一样扯着母亲的袖子,几乎是哀求着说:你在这儿住两天再走,让小华先回吧。
  母亲大惊失色:那怎么行,这儿离县城十多里呢,小华一个人坐公交车我不放心。再说家里一摊子事,都等我回去做呢。
  外婆和母亲说不通,就转身向我,两手做着向往泼水的姿势,赶我走:小华,让你妈在这儿住两天,你都多大闺女了,自己回吧,坐车小心点。
  我一听就来气,赌气跑出院子,径直一个人头也不回先走了。不一会儿,就听到母亲在身后气喘吁吁地叫着:小华,小华。母亲的脚步声沉闷而急迫,我能想像溅起的灰尘,让奔跑的母亲像一个冲锋的战士,我心里一阵窃喜,但我依然不愿理睬母亲,又加快了步子。
  这样的追赶与和解,在那条斑驳的乡村小路上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我也是在这条路上,偷偷衡量出了母亲的爱,在母亲心里,我还是重于外婆的,这让我愿意原谅外婆对我的健忘、吝啬和薄情,毕竟,我只在意我爱的人。   后来,我也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我才发现,其实我爱女儿也是超过母亲的,但这并不影响母亲爱我。人们常说母爱伟大,也许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从不要求对等的爱,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一味地给,不厌烦,不疲倦,也没有穷尽。
  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女儿去看望母亲,那时,外公已经去世,母亲也把外婆接到家去住了,外婆依然每次都要确认:我是不是小华,我的女儿是不是小小。我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外婆的健忘了,外婆却又多了一个花样:不是赶着我去帮母亲洗衣,就是赶我到厨房帮母亲做饭,母亲不让我插手,每次都把我从厨房里推出来,女儿小小见状,一准上来打抱不平:哎呀,外婆,你干啥老推妈妈呀。
  外婆,母亲,还有我,都被逗笑了,只有女儿一脸不解地看着我们。女儿尚分不清,这推推搡搡之中,这边藏的是爱,那边藏的是深爱,就像她分不清,外婆爱母亲,母亲爱我,我爱她,而我们四个人还因血缘的缠绕,爱也彼此缠绕在一起一样。
  外婆八十五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母亲和两个舅舅轮流在医院侍候,外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总是赶母亲走,让母亲回家歇歇,不用管她。糊涂的时候,又一个劲叫母亲的名字,抓住母亲的手不松,害得母亲寸步不离。我心疼母亲,只好勤去医院替换。
  那天中午,我刚到医院,外婆就急着赶母亲回家吃饭,说医院只留小华照顾就行。外婆第一次如此确定的认清我,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母亲也许是真的累了,给我简单交待了一下注意事项,就回家了,中午的病房静悄悄的,外婆半躺在床头输点滴,透明的输液瓶里有规律地泛起一串串泡泡。
  我在床头坐下,打量着半闭眼睛的外婆,她头发花白稀疏,能看见肉色的头皮,本来是尖瓜子的小脸,因为浮肿和岁月的承重,變成圆而下坠的西瓜子。是谁说岁月从不败美人,时间面前,没有人可以侥幸逃脱,外婆也不例外。只是她现在看起来面容倦怠,一场病似乎耗尽了她的心力,她的呼吸粗重而涩滞,一床棉被随着臃肿的肚子微微起伏,搭在肚子上的双手,像食物发霉一样布满老年斑。
  这还是母亲口中的外婆吗?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外婆曾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能想像外婆昔日的辉煌:她留齐耳短发,走路呼呼带风,耳边头发总是被风拂起,像小学语文课本中刘胡兰的经典形象。村里开会时她洋洋洒洒地发言,邻里纠纷都找她调解,年年评先进,到县城开会总坐会堂第一排,身上戴着烫金字的大红花,家里用的洗脸盆、搪瓷茶缸上都写着大大的“奖”字。
  这样一个锋芒外露的女人,其实像太阳,只能远远惊羡她的光焰,围在她身边的她最亲近的人,无一例外都会被灼伤。比如外公,那个木讷寡言的男人,虽然他会做朴素却滋味丰足的家常饭菜,虽然他像时钟一样忠诚勤勉,辛苦打理着田里一年四季的庄稼,毫无怨言地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还有猪圈里的老母猪,鸡圈里的一窝鸡,但在外婆眼里,外公窝囊而又缺乏男人气概,既不能为她挡风,也不能给她遮雨,外婆就把在外面受风淋雨的怨气全撒在外公身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外公总是穿一身黑色的棉布衣裤,圪蹴在院门口的山墙边晒太阳,外婆稍不如意,就指着外公破口大骂,外公便把头埋在双腿间,双手捂脸,久久不肯抬起,像一只沮丧的鸵鸟。也许外公还穿过其它颜色的衣服吧,但都被我小时候的记忆黑化了,只剩一身沉闷的黑,如外公沉闷的没有任何亮色的生活。
  外婆经常外出开会,外公下地干活之后,小小年纪的母亲就得操持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她还没有锅台高,常常站在小凳上切菜,擀面,烧水,做饭,有时饭菜做得不可口,还要招致外婆的责骂,母亲的脚后跟上,至今还有一块隐约发白的小平面,母亲说那是外婆有一次发怒,顺手拿起铁锨,从母亲来不及逃跑的脚上生生铲下一块。后来,母亲早早嫁人,才得以离开喜怒无常的外婆。大舅拼命读书,终于跳出农门,到县城工作。而二舅,十几岁时已出门闯荡江湖,关于他的消息,就像大海上的手机信号,时强时弱,有时竟至全无。外婆也因一场病,精神出了点问题,自此躲在家里羞于见人。
  外婆的小院终于寥落下来,只有外公每天一日三餐看护着外婆,打理着几亩薄地,农闲时圪蹴在山墙边,木然看着一个个日头从头顶溜过。还有院墙边那棵桃树,一年一年寂寞地开着。
  我常常觉得,一个温柔的母亲,应该像水,像月亮,像棉花,像耳语,像低洼的地,像一切柔软、温暖和低矮的事物,让孩子们有依偎和聚拢的渴望。但外婆却是刚硬、尖利而灼烫的,她不肯收束的锋芒,不但刺伤了离她最近的人,最后也伤到了自己。
  我只是奇怪,母亲为何说起外婆的时候,我和弟弟早都义愤填膺了,母亲却一点也不恼怒,那个永久留在她脚上的疤痕,难道不曾在流年里隐隐作痛吗?那个不曾或很少给过她拥抱、安慰和赞美的母亲,难道依然是她心中至亲至爱的母亲吗?
  外婆忽然睁开眼睛,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挣扎着坐起来,郑重地看着我说:小华,我想给你说几句话。我走了以后,你可一定要对你妈好点。
  我惊诧地看着外婆,她说话如此清醒。我连忙说:外婆,别胡说,你还得活到一百岁呢。
  外婆摇摇头,一绺白发顺势落到脸上,像无法捡拾的岁月。我帮外婆把头发塞到耳边,外婆说:我没有胡说,我是想活到一百岁,看着你妈平平安安的,可是这次估计上帝真来叫我走呢。我就是放心不下你妈,你妈从小受苦受累,我脾气不好,你妈也没少挨打,可那个时候你外公性子弱,我要是不强势,外人会欺负咱家的。现在我是想补偿也补偿不回来了,你可一定得记住,要见你妈亲,孝顺你妈,不要惹她生气,多帮她干活。
  我使劲点着头,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外婆也哭了,哭得浑身颤抖。隔着朦胧的泪眼,隔着四十年的光阴,我和外婆,我们第一次共同而认真地为一些事情流泪了。
  我轻轻拍着外婆,安慰她平静下来。外婆胳膊上的肌肉绵软而松弛,仿佛一把就能捏化似的,这曾是一个多么刚强的女人,在岁月面前依然溃败如此,所幸柔软下来的,还有她的心。此刻,我真的想叫她一声:外婆。
  但好在,爱是没有道理的事情,就像母亲一直柔软地爱着外婆,外婆也一直刚硬地护着母亲一样。就像外婆家院子里的那棵桃树,不管经历怎样的严冬,每年春天都会开得热闹而喜气。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株桃树吧,只要为爱的人,它迟早都会开,年年不落空。
  责任编辑    杨    枥
其他文献
等待  手指轻柔地穿过我的长发  像船槳静寂地划过情感的河流  温柔的吻只能停留一秒  余下的是一生的等待  等待夕阳下那久违的笑容  等待冬日忆起夏日的那把折扇  河水时而欢欣,时而忧郁  我听它歌唱,用毕生的时光  岁月  岁月是个会隐形的小偷  悄悄带走了我青春的密码  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  让我知道,他每天都来过  岁月是个最冷酷的小偷  无情窃取了我曾热恋的心  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隔一
期刊
一句拖着长腔的道白  惊醒满台的风声雨声  唏嘘,沿着灯光游走  水袖飘飘  跌宕一曲清音绝唱  翻开旧时光  久远的章节,在一場花事里  泪落纷纷  旧的江山,新的美人  历史,只一个莲步  已千回百转  掬一捧光阴疗伤  这红尘,是非恩怨  谁能说的清  一声慢板  岁月,打马而过  岁月的门坎  没有比门坎更深的意象  门里,青葱岁月;门外,秋叶凋零  一支岁月的长篙  渡,云来云往,风声雨
期刊
一种需求  被风隐去了解释权  夜色暂且为疲惫的身心保密  梦被星月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情感左右摇摆  尘埃似落未定  一枚失语的钥匙  经复制后粘贴在  极具隐喻的空间  日子,被钝旧的时光刀  一点一点地剥离  由岁月积攒的希冀  辉映着思想深处的卑微  骨子里残存的乡土气息  亦被喧嚣的市声反复地冲洗     旧 衣 裳  我习惯于翻箱倒柜  在一袭樟脑的气味中濯心  曾经熟悉的味道  还眷
期刊
那年春风依旧浩荡  而你却没来  满枝的桃花不敢落去  那日的衣袂飘逸  经年的桃花不能自持  彻底堕落  灿烂若雨  翻天覆地  那时时间是真理的过滤器  你是他唯一的真理  也是他内心鲜活的格局  山川  逃匿的梦境沉于午夜的月光  天空的飞翔隐于想象的翅膀  滋生更深的睡眠  岸是時间的盛宴  玫瑰焦虑于虚幻的爱情  真实的表白死于咽喉  晚开的蔷薇是有意的  她的惊世骇俗  让所有的等待破
期刊
撇开众生喧闹  一座清净庙宇 独有的安詳  轻偎着夕阳辽阔  慈悲于俯仰间滴落  隐去晚钟 封堵双耳的凡尘  如何感应 通往佛国之阶  一级 一级 渐没入云海的节奏  浓荫给古树 披上夜色  也给一只松鼠  蒙上清修打坐的禅意  日暮流光 常被匆匆倾倒  亦偶有参悟 如灌顶一瓢
期刊
智啊威,1991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有小说发表于《山花》《天涯》《作品》《青年作家》《文艺报》《广州文艺》《小说林》《牡丹》《莽原》等期刊。  一九九六年的豫东连日阴雨,河水暴涨,我坐在马河桥上,垂下双脚,湍急的水浪有時能咬住我的脚心,痒痒的很舒服。  那天河水浑浊,飘着水草和木头,偶有牲畜从上游顺水而来,被流水裹挟着,沉沉浮浮,向东而逝。这时的岸边总会奔着一个人,目光盯着河中牲畜,脚下跌跌撞撞,焦
期刊
早晨起床,张根福心里有些发慌,是不是昨晚被稻草人吓着了。  张根福的睡眠说不上好与坏,老人么,大多这样,脊背一贴到草席上,嘴巴就开始打呼噜,等到给尿憋醒,已经四更时分了。他起来不开灯,连眼睛也不睁一下,地方熟,从床头到窗边,行四步,然后伸脚尖一踢,就踢到马桶了,说不上故意要省电,习惯成自然。  张根福立在窗前,气运丹田,正在动用全身力气向外挤尿的时候,透过月色朦胧的窗玻璃纸,感觉到窗前晃过了一个影
期刊
草药  我相信,一株草药破土而出时  就背负着苦  像一只蚂蚁,背负着山  祁连山下,生长着许多草药  大多数,耗尽一辈子,只  开一次花,结一茬果  埋身田埂地头,如一架时光浓缩机  噙着迎面扑来的霜雪  练习吃苦之术  在药铺,药柜就像一处暗疾  只有阳光做引  然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熬才能根治  而此刻,我顺手拔下一株车前草  嚼碎,摁在后背疼痛处  多么神奇,像母亲悄然而至  一滴水  一滴
期刊
天气一冷,老许就常去利民浴池泡澡。泡上半晌,身体就轻松舒服,病自然好了很多。老许的身体一直不太好。  利民浴池是一家老店,在胜利街与解放路交汇处。不知道哪天,浴池里来了两个搓澡工。年龄大的有三十几岁,平头,脸膛黢黑,还有一口黄牙。年轻的那位,也就是二十二三的模样,也留着平头,额头处有两道皱纹,嘴的两边泛着青色。年龄大的总是笑嬉的,招呼人也热情。年轻的也笑,从来不和人打招呼。大池子的旁边放着两张皮床
期刊
自从色彩在天地呈现  自从中华在东方诞生  旗帜 就归属于信仰  大绸舞动  浸透血水  印满磨难  收集霞光  在天与地之间猎猎飘扬  一杆旗帜  挂满五千年上下求索的梦想  陈胜吴广黄巢方腊张角宋江  李自成洪秀全  举起起义的旗帜  蔑视狂风  他们冲在时代的最前沿  乘风破浪云开雾散  历史是旗帜的几番转换  北洋水师舰船的“龙”旗无肆  八国联军黑炮后“洋”旗翻卷  “七七事变”四万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