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原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进城热潮”的掀起,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共基建领域。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新形象,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应抓住历史机遇,搭乘新时代的“快车”奋起直追。文章以山西太原地铁空间为载体,对山西传统特色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太原;地铁空间;城市公共艺术;地域文化
  一、太原地铁的发展
  太原地铁项目的落地是在2012年,2012年—2017年,主要是对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的攻克,呈现“力”字形基本骨架,通车里程49.2千米,覆盖了城市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客流走廊。
  值得一提的是,太原地铁2号线所用车辆为A型不锈钢车辆并应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代表了国内地铁的最高要求和设计制造水平,不仅具备较高的抗腐蚀性,而且运营维护成本低,具有低碳环保、安全可靠、乘坐舒适等特点。总体来看,太原地铁的路线规划覆盖面广,延伸线长,站点的设立兼顾了繁荣地段与后起潜力区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给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加快了山西转型发展的步伐,有助于早日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愿景。
  二、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由英文“public art”翻译而来,诞生于美国。直至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通过城市雕塑和壁画的表现形式进入中国,逐步被大众所接受。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许多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文化的建设,营造底蕴文化,开展以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为主的城市文化运动。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先辈们利用智慧,在不同的公共场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不乏有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寺庙、佛塔、壁画以及牌坊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看成是公共艺术的写照。今天的公共艺术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发展的具有标识性的元素,通过城市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公共艺术进一步将城市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在时空上延续着城市的发展文脉。
  三、城市地铁空间对公共艺术的依赖
  (一)人的需求
  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绿色环保、省时便利的地铁必将成为人们出行最主要的工具之一。随着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某一事物单一的实用功能,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越来越多的群体会走进这个空间进行体验,相关设计人员应重点考虑小孩、老年人及残障人士这三类群体。
  尤其是需要保护的残障人士,他们对参与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希望,为了实现他们的愿望,我们应该提供必要的尊重和关注。在上下楼梯和车厢专座的相关设计中,可以引入盲文设计,方便辨识方位;在上下楼梯时,设计适合轮椅出行的专用手扶电梯。针对小孩和老年人群体的设计,侧重于护栏和台阶的高度设计。在乘坐电梯时,人们也容易出现摔倒的现象,诸如这类安全问题也是相关人员在设计时应关照的细节。
  (二)空间的需求
  相较于地面空间,地下空间对公共艺术的介入需求表现得更为迫切。打造独具魅力的地铁公共空间文化是引流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地下出行体验,为大众带来的不应是黑暗的恐惧感。全长49.2公里的沿线空间需要进行“打扮”,又不能千篇一律,城市公共艺术的介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地铁空间主要涉及站点、进站口、步行通道、安检大厅、候车厅、座椅、卫生间、室内灯光、基础设施以及车厢内部、运行通道墙壁的装饰设计。
  上述列举的这些空间,是我们视觉范围之内的,会给我们留下感受上的第一印象。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不同空间的功能性作用和审美体验,同时还要兼顾大众,营造和谐温馨的地铁出行体验。
  四、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交相辉映
  (一)互相成就
  山西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有“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和“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之美誉。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山西,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搭乘地铁的“快车道”,把山西好故事带给全世界。太原作为省会城市,自然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迫切需要公共艺术的介入,赋予山西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公共艺术的展现,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达。因此,在地铁公共艺术介入的设计源头上,要深入挖掘和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创新性地转化到公共艺术作品上,二者相辅相成,“如鱼得水”,何乐不为?池塘里的水越多、越新鲜,鱼儿才能茁壮成长。
  (二)路径选择
  公共艺术进入地铁空间主要是通过建筑、壁画、浮雕、灯光装置、声音、镶嵌拼贴以及交互式行为艺术等方式呈现,地铁应在发挥公共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历史的公共艺术空间。
  1.建筑
  建筑的设计主要是指地铁站的外观形貌,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提取每个区域的建筑文化特点,将其元素引入地铁站的设计,具有较高的价值。例如上海地铁静安寺站的出站口紧邻静安古寺,站点外观模仿寺庙的造型设计,门两边一副金光闪烁的对联“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引人注目。太原地铁站点的设计,可以引入晋祠文化符号,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加以创新应用。此外,太原地铁站点的设计亦可以植入山西地域特色文化,诸如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和北岳恒山即可作为经典的素材进行公共艺术创新,打破常规的四方体建筑格局,换一种新方式进行文化的宣传, 营造“进一站,逛一城”的文化氛围。
  2.壁画
  山西壁画从东汉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而且对于美术研究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种类上遗存有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及石窟壁画等,题材上有佛道宗教、世俗生活、历史传说及人物。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虽然年代久远,画面殘损,但画艺精湛,保存良好,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上品。   在地铁空间的候车大厅,墙壁、天花板、梁柱都可以进行壁画呈现。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的公共艺术就是以壁画形式创作的《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还有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利用独特的地形特点,在粗犷的岩石墙壁上作画,犹如“地下艺术长廊”。太原地铁公共艺术的创新,可以永乐宫壁画为典范素材,利用5G交互技术,一改传统绘画的欣赏模式,打破绘画作品与受众群体的边界,添加行人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可能,为大众的出行制造惊喜。
  3.灯光装置
  灯光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运用,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地下黑暗的恐惧,但也并不是说越明亮效果越好。例如上海汉中路站以“地下蝴蝶魔法森林”为主题设计了灯光装置作品,长长的换乘廊道内,2015只彩色蝴蝶构成了四面“蝴蝶墙”,它们时不时跟行人玩“捉迷藏”,或组团翩翩起舞,或集体消失不见。一旁的椭圆形立柱设计好像是从天远处投射下去的阳光,整个换乘走廊显得奇幻而璀璨。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相信很多外来游客甚至是本地人,都对煤炭的开采过程和工作环境充满了好奇,借助地铁运行的轨道空间,引入VR技术,在不断变换的时空环境中使大众感受模拟煤矿作业场景,使大众的这趟出行不再是体力活动,而是一场视觉盛宴。整个灯光造型在色调与空间方面所创建出的动感想像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式空间的局限,带有感情的张力与丰厚的想象创作空间。
  4.声音装置
  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人心情愉悦,但如今的声音艺术不仅仅是听别人歌唱。音符,表达的不仅是人的情感,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晋剧、民歌等特色符号传承了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正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所在。西安地铁3号线大雁塔站采用了音乐楼梯的互动艺术装置,每当有人在楼梯上无规律地行走,就像意外地触碰到一架钢琴,实时互动的听觉和行走体验增强了地铁通行空间的游戏性。除了发出声音之外,人所踩踏的台阶侧面还会发出炫光,拓展了中国新媒体地铁公共艺术的多元表现语言。太原地铁对声音装置艺术的运用,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塑造多元性、立体化的行为体验空间,充分体现作品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五、结语
  地铁作为城市展现实力的一张名片,在经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及城市精神风貌领域,必将是城市形象宣傳的新窗口。同时,对城市地铁空间特色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打造一个可以高效进行媒介沟通和信息交换的平台,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感知和向往,从而完成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太原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一定要突破常规公共艺术呈现方式的“老套路”,通过独特、巧妙的现代设计延续山西文化,这将带给太原经济极大的发展空间,也会驱动山西转型发展的步伐,促使山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洋.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2]吴潇颖.太原地铁站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杨敏,曹笛.地铁特色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6):185-186.
  [4]章莉莉,何洲涛.开往艺术殿堂的地铁: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探寻[J].公共艺术,2020(4):88-99.
  [5]陈涤非.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地铁空间建设的探索研究:以上海地铁站为例[J].西部皮革,2020(2):31.
  [6]肖广,李轶南.跨界视角下地铁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向[J].工业工程设计,2019(1):115-120.
  作者简介:
  徐晶,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综合材料创作,公共艺术设计。
  刘武辉,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
摘 要:目前,生态美学的发展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生态美学在湿地公园景观的建设与保护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出人们对湿地公园景观审美功能的重视度提高,为未来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此,文章从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出发,探讨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和表达原则,以便为生态美学思想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参考,营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整体景观风貌。  关键词:
摘 要: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往往被瞬间的情绪所感染,进而迸发强烈的创作冲动用以宣泄、记录这一知觉。可以说情绪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本心,是绘画艺术创作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文章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艺术创作活动中情绪表达的作用及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情绪;创作情绪;艺术创作;艺术欣赏  在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面对相同事物、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画家则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露情
摘 要:荔枝是国画常见题材,因红火喜庆、吉祥多利的寓意而为人们喜爱。荔枝题材绘画作品风格在千百年的演化中经历了由宫廷富丽画风到文人写意意趣的转变。荔枝绘画是荔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代荔枝题材绘画发展的梳理及对主要作品的分析,在其漫长的风格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荔枝画创作背景的变革及创作主体的变化,可以感知荔枝画背后社会文化内涵的叠加,助力荔枝文化的整合,有利于荔枝题材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的纽带,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与发展,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新的思
中央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
摘 要: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的沙井湾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其现有问题出发,提出原真性保护、功能性补充、活态性传承三点适应性保护原则,并从民居建筑风貌、院落景观空间和周边景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沙井湾传统民居的保护性改造设计研究,进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沙井湾传统民居;保护性改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化视野下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空间重
摘 要:自绘画艺术诞生那一刻起,人类对于画中美的追求便从来没有停止过,绘画作为造型艺术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同时,它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产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不同民族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结合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画论和画家,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美丑
苏联共产党曾经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之际,回溯苏联共产党兴亡的历史鉴戒,尤为警钟长鸣、知以藏往.导致苏联共产党走向覆亡的"蝼蚁之穴",即脱离人民的隐患没有从制度上、根本上加以消除,失去人民的拥护,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人背离马克思主义,党最终被总书记宣布解散,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的沉重悲剧.必须以制度为屏障根本消除共产党脱离人民的隐患;以人民性保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久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人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