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冻融胚胎移植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宫腔灌注对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CBM文献,检索时限截止至2018年1月1日。纳入FET周期中行hCG宫腔灌注相关的原始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8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823个周期,其中实验组819个周期,对照组1004个周期。经分析,试验组胚胎种植率(OR=1.41,95% CI=1.04~1.91,P=0.03,I2=0%)、临床妊娠率(OR=1.56,95% CI=1.26~1.94,P<0.000 1,I2=12%)和持续妊娠率(OR=2.41,95% CI=1.37~4.21,P=0.002,I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生化妊娠率(OR=1.88,95% CI=0.85~4.17,P=0.12,I2=0%)与自发流产率(OR=0.67,95% CI=0.33~1.35,P=0.26,I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CG宫腔灌注可以提高不孕患者FET周期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对其妊娠结局具有改善作用。

其他文献
骨髓嗜病毒整合位点1(Meis1)是在小鼠髓系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的病毒整合位点,在多个组织器官中都有所表达。Meis1基因不仅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且积极参与到血管发育和造血之中,还与白血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eis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皆有表达,并且参与到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在血管新生与发育中,Meis1基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和造血干细胞(HSC)介导的血管新
Kruppel样因子家族是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这个家族以羧基末端序列有3个锌指结构为特征,这一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KLF4是该家族中的一员,同样参与了体内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炎症调控、胚胎发育、抑制和促进肿瘤等。继续加深对Kruppel样因子家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就目前KLF4在炎症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治疗上,中、低危前列腺癌单靠根治性手术就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高危前列腺癌因其侵袭性强、易复发和易转移等特点,最佳治疗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手术、放疗、化疗、去势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都对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弊端。随着微创外科和新兴放疗技术的应用,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最主要方法,但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切除不彻底、肿瘤易复发、切除的标本病理诊断不够精确、易产生闭孔神经反射等。基于上述问题,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整块切除"这一概念,并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肾移植人群IMPDH-II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探讨IMPDH-II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检测在器官移植临床的意义。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之间于中日友好医院随访的81例北方肾移植受者,采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法IMPDH-II rs11706052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MPDH-II rs11706052位点多
肾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常见肿瘤之一,手术在晚期肾癌中的作用有限,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均对其不敏感。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间一系列靶向药物已经渐渐代替IL-2、IFN-α等传统的免疫治疗,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通路,其作用难以持久抑制肿瘤生长,大部分患者最终都会出现肿瘤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能在肿瘤出现耐药后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水平提高,使得胎儿及新生儿期肾积水病例数逐年增多。这一群体的诊断、随访策略制定、治疗指征及临床转归预测为小儿泌尿外科的医师带来了挑战。在这篇综述中,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分析了UPJO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且对涉及UPJO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KD)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其特点是激活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细胞(ECs)也可经历内皮-间充质转分化(EndMT)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并被认为是肌成纤维细胞的生成机制之一。本文重点强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在肾脏EndMT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可能机制。
肾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损害。骨形蛋白-7(BMP-7)具有抗肾脏纤维化引起的上皮间充质转分化、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的作用,还能拮抗足细胞的凋亡和慢性肾脏炎症的发生。通过调节BMP-7基因的表达,影响BMP-7与其膜受体BMPR的结合以及影响BMP-7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是BMP-7/Smads信号通路)能够抗肾脏纤维化病变。本文简要介绍了BMP-7细胞内信号的传导,BMP-7抗纤维化的
目前关于结石形成机制有多种学说,包括Randall斑学说、过饱和结晶学说、游离颗粒和固定颗粒学说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Randall斑学说。本文从Randall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特点,Randall斑在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及其基因表达的关系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