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洋婚故事(10)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者:雅各布;旅居上海的德国媒体人
  
  洋人恐惧中国的“妻管严”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西北旅行时,中国人见他孤零零的,便好奇打听他是否结婚了,既然有老婆为何只身旅游。英国人很西方化的回答:“我太太有她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令中国人惊讶、不可思议,追问道:“你一人旅行,那谁给你拍照留影呀?”令西方人啼笑皆非。东西方婚恋面临的典型考验是,洋人最恐惧中国式的“妻管严”。中国女人总担心“照顾不周”丈夫、男友,他们就容易出轨,将男方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锁在一丈之内,结果肯定令其落荒而逃。我的一位前女友,在我周末去香港三天关掉手机期间,发现她给我打了21次电话。平日里,她致电追寻我的行踪更是家常便饭,时时关切地询问:“你在哪里?在干什幺呢?”西方人的概念里以尊重个人为主,以独立为原则,尤其讲究私人空间,夫妻间也不例外。这位女友还喜欢刨根问底其它人的私生活,我有时只好开玩笑应付道:“我不知道人家穿了什幺颜色的内裤,我也没打听夜里他睡在老婆的左侧还是右侧。”
  喜欢攀比,是中国女友的爱好。对于这一点,一些有过中国女友的西方男人也都有同感。一次,女友要求我陪其逛商场。逛街是我最不耐烦的事情,于是我再次没商量地拒绝了。女友便开始老生常谈地攀比起来:“你这人怎幺这样呀?上星期六我们老同学聚会,美美的老公开着大奔驰将她送到聚会的酒店,然后独自在酒店门外足足等了太太两个半小时。我们都感叹美美的老公是新好男人。”对于女友诸如此类的攀比口头禅,我一直都受不了。什幺某某小姐嫁了个IT业新贵,如今是天天坐咖啡馆、上美容厅的全职太太,其老公每月给她一万块零花钱等等,没完没了。我有次发火抱怨:“你这幺羡慕人家,我不能再耽误你了,你赶快去嫁给某某吧。希望你能明白,我不是某某,也不想成为某某,我就是我,怎么着?”
  
  中国人对洋人的误解
  
  时尚、浪漫的异国爱情肥皂剧,尽管令人赏心悦目,但一般人难免有一种误解,就是西洋男子大都因猎奇而搭上位东方女孩,最终大多不会将其娶进家门。一位中国女子与欧洲丈夫结婚时发感慨:“看,周围与洋鬼子谈情说爱的女同胞一抓一大把,最终真能步上红地毯者却凤毛麟角。”东西方情侣难善始善终,究其原因绝不能轻率地归咎为种族歧视。文化思维、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不同传统背景者经年累月地同处一间屋顶下时,自然变得难以容忍。不同民族观念上的摩擦,同样错综复杂很难一概而论,许多导致分手的矛盾恰恰不是中国人通常所想象的,诸如:老外对金钱的亲夫妻明算帐,以及婚外恋的困扰等等,其实绝大多数异国婚姻都不存在这些烦恼,西方夫妻大都如中国家庭一样是精神与物质的互助组。尽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实际上欧洲被困在家里的“煮妇”比中国城市里要多,一些拥有硕士、博士头衔的西方太太照样待在家相夫教子。
  中国人还有一种想当然的错误概念,老外钟情中国女子是欣赏其温柔贤慧,厌恶了西洋女性动不动就闹女权的剽悍劲。其实许多欧洲女强人皆能出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比如撒切尔夫人为丈夫、儿女煮起晚餐来有模有样。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特别受过家务训练,当她拜访马术师情人时,曾亲手帮其厨房来了番大扫除。事实上,西方的女孩在中小学都上过家政课,学习烹调、如何管家及手工缝纫等等,待步入社会后她们皆能事业、家庭一肩挑。在欧洲,甚至连女总理、女教授、女博士之流,捧出一桌圣诞大餐招待客人同样拿手,令来访的中国客人赞叹,欧洲女人比眼下国内的小皇后们能吃苦耐劳。实际上令我大吃一惊的是,眼下不少中国女孩居然是烹饪白痴,家务活同样一窍不通。她们的说辞是,上学的时候是在家长“分分,学生的命根,只要考试拔头筹什幺家务也无需动手。”的悲情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西方男人不会“哄”中国女孩
  
  西方男人不会像中国男士那般察言观色,整天哄着女友,中国女孩就常抱怨我“不会哄人开心”、“没心没肺”。在欧洲,半个世纪以来男女平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60年代后女权运动如火如荼,若让西方妇女察觉出“不能平等地对待她们”,会被扣上歧视妇女的大帽子。在欧洲社会里,让人哄着的女孩会被认为太Childish(孩子气)。何况,西方人以不溺爱孩子著称,父母与三岁孩童对话时如同大人一般认真、平等。如果你到过西方国家机场,常常可以看到5、6岁的西方孩子自己拉着小行李箱随在父母身后,绝不像中国小皇帝由接送上下学的父母帮忙提书包。讲究独立的西方人怎幺可能哄着女友、太太呢?压根就没有这根筋。
  中国女孩经常套用好莱坞情片台词,动不动就质询我:“你爱我吗?”实际生活中“我爱你”这句台词,西方人绝不轻易出口,露水情只要求“good sex”(好性交)。有的中国女孩抱怨与我缠绵这幺多日子,也从未听我表达过什幺心颤的甜言蜜语。因为我认为爱意味着重大承诺,绝不可不负责任地当作调味品。中国人的中西恋爱版本中,情圣老外急扯白脸地将首次碰面的女方带到五星酒店销魂,都是些天方夜谭的杜撰,根本不合西方人的游戏原则。另一印象是,中国女孩对浪漫存在着绝对错误的概念。在她们的头脑中,浪漫等于腻歪歪的柔曲、烛光、洋酒、飚车及豪华晚宴。除了热衷追求这些所谓的“西洋情调”外,中国女孩又是相当实际的一族,她们很在乎我住什幺样的房子,开什幺品牌的汽车,及我的职业地位、收入如何等等,她们都会在内心里逐一掂量。爱情之外的条条框框太多,难免影响全身心地享受纯洁的感情。对此,我曾叹惜过一句:“某些上海女孩不懂得享受爱情。”
  一位美国女作家撰写了一部上世纪30、40年代,西方男人在上海、北京、广州与中国女人相处的经历。书的末尾她询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女人能理解西方男人的浪漫情怀吗?”请注意,这位女作家所指的浪漫,绝不仅仅是飚车、香槟、甜蜜的热吻、玫瑰花及烛光晚餐。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西方男子能够勇敢地冲破保守观念娶一位中国太太,绝对堪称婚姻上的一项革命性浪漫。西方人的浪漫字眼还包含,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放弃舒适的古巴经济部长职位,奔波于南美丛林从事革命游击战的壮举。以及7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女明星简.方达为了反对美国入侵越南,勇敢地奔赴越南,挺立于北越共军的坦克车上,呼吁美军撤军的飒爽英姿。
  曾询问过一些中国女孩对于浪漫的概念,亦明确地向她们坦诚过我的浪漫情怀,那就是与自己心爱的异国情人经历人世间的一切狂风暴雨。如果有一天,我决定做一名国际人道志愿工作者,去南亚海啸赈灾;去非洲充当照顾艾滋病患者的义工;去南美贫民窟教授失学的孩童;去西藏、新疆的偏远山区阻止乱伐森林,传授绿色家园的重要意义。总之,哪里需要人道关怀我即奔赴哪里。
  中国宝贝,你愿意与我共享这份人生的浪漫吗?
其他文献
几年前,我换了本护照,它的颜色由浅咖啡色变成了深蓝色。换句话说,我的国籍由中国变成了加拿大。我从来也没有往深里去想这里面的真正变化。生活在北美,我平日吃的是中国菜,说得最多的是中国话,倾心聊天儿的是中国人,最喜欢看的是中文节目,抒发内心情感写文章用的是汉字。我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事物的本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变化是我回国探亲时才察觉的。  首先,我回中国要去中国领馆签证了。当年换护照
期刊
2007年,英国留学在签证方面的变化比较大,一是采用生物指纹检验技术,二是研究生延签一年可兼职,三是英国本科三年学制改为两年,将大大降低学生的留学费用。种种迹象表明,英国正采取多种手段大力拓展留学市场。    签证验指纹费用适度提高    2007年英国大使馆推出最新签证政策,即今年英国将对赴英的中国公民发放采用指纹的生物统计签证,以杜绝过去申请签证时出现的身份盗窃和提供虚假材料的现象。  据介绍
期刊
前一段时间上网阅读“家乡”,读到的竟是一片惊呼声:“农副产品‘撑杆跳’,猪肉领军狂涨一倍!”“猪肉价格一个月上扬14次……”尽管身在蓝睛白肤的澳洲,但却也为之心惊肉跳:“猪肉是咱们华人餐盘中离不了的荤食品,如若追‘星’涨价,所挣‘数数’(钞票)岂不大幅缩水?”  接连几周去购物,都不见猪肉价格响动,于是便把心搁回原处:“这里是澳洲……”是的,这里是澳洲,物价一般不会随便涨价,即便涨价,幅度也不会大
期刊
对于移民父母们来说,子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无法继承之,这也许是其最头疼的问题了。在父母们心里,中西兼备、外西内中,是最理想的子女的状态,不过,要求从小远离祖籍国氛围、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孩子做到这一点也确实不容易。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双方的理解和包容,站在彼此的立场作一个换位思考,彼此尝试着进入对方的文化观。诚如本文作者所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汇中,求同存异”。     我是在中国改革
期刊
公派留学缘起于清朝末年,亦称为“官费留学”。出于响应洋务运动的号召,1872年一艘载着30名幼童的轮船乘风破浪,穿越广袤的大洋,驶向遥远的美利坚,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留学浪潮。清政府随后于1872-1875年先后四次派出了120名幼童官费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度取消后,出国留学成为当时青年人的一种新的追求。后来民国时期局势动荡,留学政策缺乏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后,纷纷派遣
期刊
我和老公认识半年便登记,他大我5岁,催的急所以结婚了。乍和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生活一起,很不习惯。新婚不久,我们就因为一件小事吵的不可开交,我还耍孩子脾气,哭着把鲜红的结婚证撕掉了。当老公发现结婚证撕的粉粉碎碎时,气得浑身发抖,转念一想,很快平静下来,竟然顽皮的调侃:“小姑娘,你真可以,我本来准备撕掉结婚证的,你倒行动在我前面了!”我一下子不哭了,难道他有离婚的念头?毕竟是新婚夫妇,因为一点小事就离婚
期刊
深秋的午后,我的车胎爆了,在街边的修车铺里补胎。由于需要一些时间,修车的师傅递给我一张矮凳和一份报纸。就在我耐着性子坐了一会儿,渐渐坐立不安时,我看到街对面的阳光里有一位小青年,他盘腿坐在一张皱皱巴巴的报纸上,双耳里插着耳塞,正摇头晃脑地沉醉在不知什么歌曲里。他面前的地面上摆着一张油纸,上面摆满了磁带、光盘等音乐制品。  我似乎感动于他遗世独坐、满面笑容的陶醉,横穿大街走到他的小摊前。他正俯仰摇摆
期刊
作者简介:于长宽,目前就读于大连育明高中,本次以托福106分、SATl 2270分、SAT2 2400分满分的成绩被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作为全美排名前十的世界知名大学,斯坦福以20%的低录取率不输于美国其他任何一所高等学府。而这个一直强调自己是个笨小孩的18岁大男孩,把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绩归功给了自己的勤奋,还有身边亲人、老师、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能被斯坦福录取,无疑我是一个幸运者,运气在其中起了
期刊
刚结婚那会儿,我对将来的生活忧心忡忡,日子怎么过啊?吃饭穿衣怎么安排啊?人来客往怎么招待啊?如今发现自己硬着头皮过了几年的居家生活了,才知道一切都是平淡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车到了山前还真的又看到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便组成了生活的全部,当然其中的生活也会有许多的尴尬与笑话。  柴:记得刚与婆婆分开独立了门户的那年冬天,一个卖煤球的人说天冷了用煤气罐烧水太铺张了,不如点炉子便宜省钱。一想这过
期刊
从前,有一棵巨大的苹果树。  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在树下玩耍。他爬树,吃苹果,在树荫下小睡……他爱和树玩,树也爱和他玩。  时间过的很快,小男孩长大了,他不再每天都来树下玩耍了。  “来和我玩吧。”树说。   “我不再是孩子了,我再也不会在树下玩了。”男孩回答道,“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把我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钱,这样你就有钱了。”  男孩兴奋的把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