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来源 :微循环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man9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脉微循环(Coronary Microvascular)是指心脏中由微动脉(<300μm)、毛细血管(平均8μm)和微静脉(<500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1],当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出现异常后即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也有学者将后者称为冠脉微血管功能不全(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2].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各种类型在临床上均屡见不鲜,包括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冠脉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使血管再通后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冠脉造影或冠脉CT血管成像技术(CTA)检查未见冠脉大血管狭窄或狭窄小于50%,而运动负荷实验阳性的慢血流及X综合征.且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疾病的三种表型均与心肌灌注不良有关,但各自的具体发病机制又有所不同,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是血管损伤、血液性质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烧伤早期,血液多为高凝状态,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黏附及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循环
目的 探讨人胚成骨细胞在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内灌注性接种及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一体化灌注法体外构建活化人工骨进行优化研究.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进行多孔β-TCP支架内人胚成骨细胞的一体化灌注性接种和培养,以静态接种为对照.通过细胞活力(MTT法)测定、活细胞接种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学分析等分别检测细胞接种时间、接种密度、灌注速率等因素对支架内细胞黏附和生
目的 检测在一定水平的脉冲电场刺激的作用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并与传统静态细胞培养下的细胞作比较,从而探究脉冲电场刺激对细胞的生长率、黏附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构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支架,将人内皮祖细胞接种于已缝有PCL的电刺激反应器上,按照0V、1V、2V、4V的电压分组,分别反应1h、2h,采用HE切片、电镜、MTT等方法,观察细胞在PCL上的黏附情况及细胞活力.结果 通过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人羊水干细胞(hAFSC)的体外成骨分化,评价基因修饰的hAFSC负载于β-磷酸三钙(β-TCP)多孔支架后体内成骨能力.方法 收集人工破膜后的中段羊水原代培养hAFSC,免疫磁珠分选CD117/c-kit阳性的hAFSC,分别转染腺病毒介导的BMP-2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组转染BMP-2和EGFP基因、对照组转
目的 探讨中药黄芪多糖的体外抗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性.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阳性对照组,黄芪多糖组MCF-7细胞给予不同浓度(2.5、5、10、20 mg/L)的黄芪多糖,阳性对照组给予10 μmol/L顺铂,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培养基.48 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黄芪多糖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IC50;吖啶橙(AO)/溴化乙啶(EB)荧光染色法测定黄芪
目的 探讨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介导细胞周期蛋白A2基因经尾静脉注射后转染小鼠心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病毒基因转染组和单纯生理盐水组.两组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病毒稀释液或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2周及4周后处死小鼠.Western印迹检测小鼠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中细胞周期蛋白A2的表达,以评价腺相关病毒介导目的基因转染的靶向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周期蛋白A2在心
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是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中重要一员,其主要参与由乙酰胆碱(ACh)、缓激肽(bradykimn)等激动剂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作用机制涉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钙激活钾离子通道(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Kca)、缝隙连接以及细胞超极化等过
期刊
膀胱尿路上皮癌(UC)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不良,但其10年无复发存活率仍有30%左右,个人的预后预测因素是值得探索的。德国慕尼黑大学2家医疗协作中心,对其2003年至2012年根治
目的:探讨回肠正位新膀胱术后尿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回肠正位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尿漏,占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