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到《把恐龙做成大餐》的那个黄昏,我没有吃晚饭,而是用4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215页的书。16道由恐龙和其他古生物作为食材的“佳肴”一一在我眼前掠过,或许是这些“精神大餐”太过于逼真,我甚至觉得口腔里泛起了从未有过的味道。
《把恐龙做成大餐》并非那些谈论“原始人把恐龙吃绝了”一类内容的三流“科普读物”;相反,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每一道“菜肴”,无论是食材选择还是烹调方法都颇有科学依据。作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青年恐龙研究者,邢立达曾为科研行走世界各地,亲历了一些著名的古动物化石出土和研究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来自广东潮州的他,也因为对美食的爱好,深入了解了美国、日本、埃及等国家的饮食文化。
这两种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经历,成为《把恐龙做成大餐》的创意基础。邢立达说:“有一次,一位北京饮食圈内的老朋友和我闲聊说:‘你喜欢美食,又喜欢恐龙,还说暴龙的蛋白质结构和鸡肉差不多,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恐龙该怎么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是因为他的这句话,开始构思一本讲怎么‘吃恐龙’的书。”
在这本书里,邢立达首先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精心考证了书中涉及的古动物与现代动物在生物分类上的相似性(比如瓦蛤和现代贝类),或者进化上的关联(比如暴龙和鸡),顺带说上几段古生物研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在“爽口弹牙的鱼龙肉丸”一章里,鱼龙化石的发现者玛丽·安宁不再是很多科普书当中那个“从小爱科学”的女子,恢复了“采集化石为生活打拼”的本来面目。而在“奶白色的韩式鹦鹉嘴龙尾汤”一章里,德国法兰克福自然博物馆收购来自中国的走私化石的事件,让人不免为中国优秀古生物研究资源的流失而叹息。
在论证“食材选择”的科学性之后,邢立达对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介绍更为精彩。在“吃出浓郁海滋味的熏邓氏鱼”一章,他写道:“如果一条邓氏鱼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烹饪?中国人可能会想出上百种方式,美国人则可能就是烤鱼块一条道走到黑。而身在加拿大的我,此时脑海里只有一种声音:熏了它!熏了它!熏了它!”简洁的文字,在幽默中道出了3个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
至于从现代烹饪方法出发设想的烹饪古动物的过程,在这本书里只占极小的篇幅。但这些精练的文字,足以成为让读者在家“烹饪古动物”的参考。“在我设计这些烹饪方法的时候,旅居美国的美食顾问王国栋帮了很大的忙。我喜爱美食,做菜却比较‘野路子’,他则非常讲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邢立达说,“比如,在写作‘卡郡特色的辛香小炒狗鳄肉’一章的时候,他告诉我现代的鳄鱼肉太瘦,做菜都会很干,所以美国南部人很喜欢炸鳄鱼吃,这样的做法在佛罗里达州也很流行。于是我借鉴了现代美国烹饪鳄鱼的方法,设计了类似日本料理‘天妇罗’的炸鳄鱼料理。”
科学与美食的联姻,让“白果炖小盗龙”、“韩式鹦鹉嘴龙尾汤”、“似鸡龙火锅”等一道道“恐龙菜”跃然纸上,组成了包括前菜、汤、副菜和主菜的宴席。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会餐之后,古生物爱好者和美食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把恐龙做成大餐》邢立达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邢立达,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古生物学方向研究生
[桥段]
将小盗龙去除内脏,洗净晾干,去掉头尾,切件分成双翅、双腿、脖颈与中段;拿炒锅加油,将小盗龙块扑上生粉,烧热油炸至微黄色后捞出沥干……砂锅加水烧开,放入葱节、姜片、陈皮丝、冰糖、龙肉块,然后把浮沫、浮油撇掉,改用小火;待煲到肉色发白时,加入此前准备好的无柄银杏果,煲至肉酥烂即可,起锅时再调味。
这道汤的汤色白润,无柄银杏果清香软糯,夹起小盗龙腿,只品得肉质爽甜,结实入味,不失滑溜。吃完龙肉再饮龙汤,醇香顺喉,回味无穷。这种双双来自原产地的银杏与龙肉之搭配,可谓是尽得辽西食材之精髓,一定会是一道让人难忘的美味,现在就美美地盛上一碗吧!
《把恐龙做成大餐》并非那些谈论“原始人把恐龙吃绝了”一类内容的三流“科普读物”;相反,出现在这本书里的每一道“菜肴”,无论是食材选择还是烹调方法都颇有科学依据。作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青年恐龙研究者,邢立达曾为科研行走世界各地,亲历了一些著名的古动物化石出土和研究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来自广东潮州的他,也因为对美食的爱好,深入了解了美国、日本、埃及等国家的饮食文化。
这两种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经历,成为《把恐龙做成大餐》的创意基础。邢立达说:“有一次,一位北京饮食圈内的老朋友和我闲聊说:‘你喜欢美食,又喜欢恐龙,还说暴龙的蛋白质结构和鸡肉差不多,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恐龙该怎么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是因为他的这句话,开始构思一本讲怎么‘吃恐龙’的书。”
在这本书里,邢立达首先站在科研人员的角度,精心考证了书中涉及的古动物与现代动物在生物分类上的相似性(比如瓦蛤和现代贝类),或者进化上的关联(比如暴龙和鸡),顺带说上几段古生物研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在“爽口弹牙的鱼龙肉丸”一章里,鱼龙化石的发现者玛丽·安宁不再是很多科普书当中那个“从小爱科学”的女子,恢复了“采集化石为生活打拼”的本来面目。而在“奶白色的韩式鹦鹉嘴龙尾汤”一章里,德国法兰克福自然博物馆收购来自中国的走私化石的事件,让人不免为中国优秀古生物研究资源的流失而叹息。
在论证“食材选择”的科学性之后,邢立达对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介绍更为精彩。在“吃出浓郁海滋味的熏邓氏鱼”一章,他写道:“如果一条邓氏鱼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该如何烹饪?中国人可能会想出上百种方式,美国人则可能就是烤鱼块一条道走到黑。而身在加拿大的我,此时脑海里只有一种声音:熏了它!熏了它!熏了它!”简洁的文字,在幽默中道出了3个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
至于从现代烹饪方法出发设想的烹饪古动物的过程,在这本书里只占极小的篇幅。但这些精练的文字,足以成为让读者在家“烹饪古动物”的参考。“在我设计这些烹饪方法的时候,旅居美国的美食顾问王国栋帮了很大的忙。我喜爱美食,做菜却比较‘野路子’,他则非常讲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邢立达说,“比如,在写作‘卡郡特色的辛香小炒狗鳄肉’一章的时候,他告诉我现代的鳄鱼肉太瘦,做菜都会很干,所以美国南部人很喜欢炸鳄鱼吃,这样的做法在佛罗里达州也很流行。于是我借鉴了现代美国烹饪鳄鱼的方法,设计了类似日本料理‘天妇罗’的炸鳄鱼料理。”
科学与美食的联姻,让“白果炖小盗龙”、“韩式鹦鹉嘴龙尾汤”、“似鸡龙火锅”等一道道“恐龙菜”跃然纸上,组成了包括前菜、汤、副菜和主菜的宴席。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会餐之后,古生物爱好者和美食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把恐龙做成大餐》邢立达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邢立达,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现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古生物学方向研究生
[桥段]
将小盗龙去除内脏,洗净晾干,去掉头尾,切件分成双翅、双腿、脖颈与中段;拿炒锅加油,将小盗龙块扑上生粉,烧热油炸至微黄色后捞出沥干……砂锅加水烧开,放入葱节、姜片、陈皮丝、冰糖、龙肉块,然后把浮沫、浮油撇掉,改用小火;待煲到肉色发白时,加入此前准备好的无柄银杏果,煲至肉酥烂即可,起锅时再调味。
这道汤的汤色白润,无柄银杏果清香软糯,夹起小盗龙腿,只品得肉质爽甜,结实入味,不失滑溜。吃完龙肉再饮龙汤,醇香顺喉,回味无穷。这种双双来自原产地的银杏与龙肉之搭配,可谓是尽得辽西食材之精髓,一定会是一道让人难忘的美味,现在就美美地盛上一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