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与信息量法的甘肃省滑坡易发性评估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rus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是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地区之一,该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遭受威胁,为降低该省受灾程度,提高人们对滑坡灾害的防范意识,对甘肃省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参考国内外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及方法,分别从甘肃省地理环境、地质情况、人类活动等方面选取10项滑坡灾害风险影响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与信息量模型得到的各指标权重值及信息量值,对该省滑坡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估,得到结果如下:极高易发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36%,滑坡灾害密度达12.870;高易发区面积占15.243%,滑坡灾害密度达9.392;中易发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图们江核心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生空间”功能用地变化特征及其生态质量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角度出发,引入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用地面积减少1143.34 km2;生产用地面积增加915.25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228.85 km2。(2)延边州生态质量指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近些年因工业化建设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化,生态效益下降等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目前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整合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ArcGIS等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得出潜在生态问题,为后续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对研究区域的核心区、桥接区及岛状斑块等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dPC指数提取出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出潜在生态廊道,通过计算对连通性较弱的区域进行规划补充,并归纳分析网络体系缓冲区
为了巩固贵州省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叠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242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扶贫村整体呈不均衡的凝聚型分布特征,市域尺度下以凝聚分布为主,县域尺度下以均匀分布为主;(2)其地理要素上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3)其空间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的影响。有68.3%的旅游扶贫村集中分布在600~1400 m的海拔区间内;有79.7%的旅游扶贫村分布于高A级景区(4A,5A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格局中担任着主要角色。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叠置等方法对贵州11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及4处自然遗产地空间格局特征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整体聚集分布,单类保护地呈离散分布;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区呈点状、带状两类结合分布的特点,高密度区位于遵义西北部、贵阳西南部、黔东南中部以及北部与铜仁交界一带4个地方。(2)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重叠率为44%,重叠自然保护地有3处高密度区,分别为黔东南中部、黔东
为了解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从自然生态、人为影响和景观格局方面分别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模型、图斑破碎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相应指标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计算和打分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城区和渝西各区县NDV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生产、生活用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其中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呈扩张趋势,生产用地面积居中且持续下降,生活用地面积最小但扩张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貌性质,为探究“城山镶嵌”的特殊山地城市地形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典型喀斯特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域,2018年贵阳市中心城区Pleiades卫星影像图(0.5 m空间分辨率,含DEM高程)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结合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呈三段式分布,随着地形梯度的增加,由以水域、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主导的地形优势区逐渐转为以林地为主导的地形优势区。(2)2018
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区域之一,为落实系统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2000—2015年GIMMS-NDVI长时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波动性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大尺度、多因素角度对长江经济带16 a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驱动力及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 a来长江经济带NDVI年际变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速率为0.44%/a),整体波动情况较为稳定(CV平均=6.89%);空间上,植被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
为保障东北粮食主产区生态系统安全,尤其是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以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克东县为研究区,构建以“源地—安全区—廊道—节点”为基本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以土地利用斑块为基本研究单元,依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综合识别土地生态源地;通过寻找最小累计阻力值和栅格面积阻力突变点确定生态安全区;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识别了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最后为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克东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生态敏感性整体偏低,其中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中一般值区面积最大,极值区面积最
为有效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基于关中平原6个代表性站点1962—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关中东部和关中西部年有效降水量(Pey)、年作物需水量(ETcy)及其边缘分布函数,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了Pey和ETcy的二维联合概率分布模型,评估了关中平原农业水资源短缺风险。结果表明:关中东部Pey和ETcy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广义极值分布,关中西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