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其中最有名的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从主题,人物,剧情上有着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与两个国家的文化,时代背景有关,本文通过文本对比,侧重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影响戏剧接受的因素,以及两国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赵氏孤儿;中国孤儿;主题;人物
  十八世纪中国元朝戏剧《赵氏孤儿》经翻译后传到欧洲,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法国,英国,俄国等欧洲国家将其改编成戏剧在各个国家上映,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其中最有名的是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相比,《中国孤儿》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动,下面通过对两个剧本异同的对比,从接受者的角度试分析伏尔泰《中国孤儿》的接受情况,以及影响接受的原因。
  一.中西主题差异体现不同道德观
  《赵氏孤儿》中的主题主要围绕“忠君”展开,判断善恶的标准就是是否忠君,剧中君主是一个听信奸臣谗言的形象,他没有自己的理性是非标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与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关,千年的等级制度使得人们习惯于选出一个首领并听从他的话,法律由君主制定,历史由君主派人书写,一个朝代的兴衰取决于君主,君主贤明,朝代就繁荣,君主昏庸,人们生活就会遭殃,君主是正义的象征。人们通常认为君主应该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君主做的决定是对的,忠于君主就是正确的道德判断,在该戏剧中,君主晋灵公听信了屠岸贾的话认为赵盾犯了背叛君王的罪,想要将其处死,因此赵盾在君主看来便成了叛徒的代表,而在后文中读者可以看出真正背叛君王的是屠岸贾,他才是陷害忠臣的人。剧中人物根据是否忠君而被分成两派:以赵盾,赵朔,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代表的忠君派;以屠岸贾为代表叛君派。忠君派人物黑白分明,他们的道德观念中忠于自己的君主,即使自己的性命可以屈服于忠义,赵氏家族忠君被认为是正义的,应该的,正确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这些大臣由于维护赵氏唯一孤儿而被认为是道德的;叛军派屠岸贾杀害忠臣赵盾,被认为是恶的,不应该的,不正确的。
  《中国孤儿》也是主要围绕什么是道德展开,男主角成吉思汗试图杀掉中国孤儿的过程实际上是蒙古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明的冲突,在冲突中成吉思汗逐渐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并认为他们的道德观才是道德的。这实际上也反映着伏尔泰本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正如《风俗论》中对中华文化的赞美:
  “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用意更大,用来褒奖善行。”
  “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和平时期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
  伏尔泰自己也在宗教中矛盾着,另一方面,教会披着宗教的外衣干着许多残害人民的事,宗教迫害日益严重,使得伏尔泰他曾激烈的“反对基督教,他比前辈更加大胆的批评诺亚方舟,......但对耶稣犹豫不决,他从儒教发现许多值得接受的东西。”中国的儒教对于他来说是抨击基督教的武器,于是我们在戏剧中看到,即使成吉思汗的而初恋情人依达梅是被迫嫁给尚德的,但当成吉思汗想要挽回依达梅而试图逼迫她和丈夫分开时,她还是宁死不从,最后成吉思汗被她的精神打动,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道德”。伏尔泰试图通过汉族人的行为向读者展示什么是道德,整部剧剧情虽然发生在中國,伏尔泰向读者展示了两个民族的冲突,一个是野蛮落后的蒙古族,一个是具有先进文明的汉族,成吉思汗最后的屈服象征着野蛮民族向文明民族的屈服,这是否意味着伏尔泰试图向法国读者展示一种观念,在欧洲之外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他们的道德观也值得借鉴。
  二.迥异文化塑造不同人物性格
  《赵氏孤儿》中塑造了几个忠君派人物和一个叛军派人物,他们都属于属于扁平型人物,身上有着突出的或好或坏的特点,赵朔在楔子部分出现了一面,将自己儿子的情况匆匆交代给公主就自杀了,全剧的基调由此奠定,程婴是剧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本是驸马府的一个大夫,受到赵朔,公主的恩惠,并且在公主生出赵氏孤儿后作为受孤者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并促成了赵氏孤儿的复仇。程婴呈现的是一个忠于自己主公的形象,为了报答赵朔和公主的恩惠,程婴把保住赵家唯一血脉作为自己的使命,即使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也要保住赵氏孤儿,程婴通过自己的分析将孩子指向公孙杵臼,由此可以看出程婴也是一个机警的人。这时老将公孙杵臼出场了。公孙杵臼是晋国的中大夫,年龄已高并且又看不惯屠岸贾专权,就罢职归田了。因此公孙杵臼从他出场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忠君派形象,并且在保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屠岸贾从他手中夺回了婴儿,他便自杀了,在他看来,他是为保住赵家唯一血脉而死,他是为忠君而死。
  剧中唯一的叛军派屠岸贾,屠岸贾唯一目标就是夺权,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弑君也在所不惜,这或许与中国长期的权力分配不均有关,君主往往拥有最大的权力,因此权力少的人就会想找各种机会夺取更多的权力。为了夺取权力,屠岸贾杀了赵盾全家,甚至婴孩也不放过,公孙杵臼,程婴等忠臣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从剧本中可以看到屠岸賈是恶的代表,整部戏剧的想要表现的最终主题就是惩恶扬善。因此屠岸贾被消灭掉的那一刻就是整部戏剧结束的那一刻。另一方面,屠岸贾在得到权力后会将自己的权力传给自己的孩子,这点体现出在残暴的奸臣中作为父亲对孩子仁慈的一面。
  与《赵氏孤儿》相比,《中国孤儿》的人物更显立体,最主要人物成吉思汗贯穿全剧,一方面他在对待中原文明时比较残暴,为了占领中原要杀掉中国孤儿,另一方面在对待自己的初恋情人的态度方面,他也表现出多情的一面:
  “我忘记她,她却来了,她胜了,我还爱着”。他会嫉妒初恋情人现在的丈夫,“我,一个奴隶,一个幸福之奴的情敌......难道我真的在爱?在追求?何为爱?竟这样折磨人?...”
  这种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话在《赵氏孤儿》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从某冲程度上说,这或许和作者伏尔泰本身的思想有关,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发现人,人的理性和人的感性,人的感情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与《赵氏孤儿》注重描写男人之间的忠义关系不同,《中国孤儿》将重心放在了成吉思汗和旧情人的关系上。同时在与这种关系的周旋中,成吉思汗看到了自己旧情人的变化,也了解到了中原人的道德,并最后开始崇敬这种道德。整个过程成吉思汗虽然代表着暴政,但在戏剧结束时,他开始认识中原人的德行,并要向中原人学习,这是一种暴君态度试图向更文明的方式转变的显示。
  尚德作为依达梅的丈夫,具有汉族人的典型特征,为了保住中国孤儿,他将自己的儿子换掉,即使面对成吉思汗的威逼利诱也毫不屈服,这种不屈服使成吉思汗看到了中国的德行:
  “一切都无法让他们屈服,颤抖!……而不是征服。”
  《赵氏孤儿》着重表述作者的善恶观,戏剧性没有《中国孤儿》强,《赵氏孤儿》中的悬念少,韩厥的身份,公孙杵臼的自杀对于剧情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缺少“突转”赵氏孤儿在剧情最后出现,起到了戏剧结尾的作用,也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中国孤儿》中孤儿是作为引出成吉思汗和依达梅见面的引子,剧中孤儿是婴孩,虽然没有正面出现,却起到了贯穿全剧的作用。
  三.结语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向读者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作为接受者,《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做了一些改编,通过这些改编可以看到影响一种文本的接受情况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进一步看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于了解中西文化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纪君祥.赵氏孤儿
  [2]伏尔泰.中国孤儿.
  [3]伏尔泰著.高达观译.哲学通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
  [5]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伏尔泰时代卷.北京:东方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展背景及现状  1、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依据  依法治国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受到各界的关注,也成为我们未来构建法治体系的行动指南。会议明确“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体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创举之一。会议强调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
期刊
【摘要】:论文通过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策略,力求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状;策略;研究  一、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上的缺陷,经济下行管理缺陷频出  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企业,三位数的成长速度几乎只能在中小企业里面听到,而且,在经营管理上,中小企业因为决策灵活机动,对
期刊
【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及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课程,这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 问题及对策  一、
期刊
【摘要】:良好医药广告宣传能够传递给受众及消费者正确的医药产品信息,使受众和消费者达到对症下药治疗的效果,从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起到了营销的目的。但是,非法制药商以及私人诊所、医院等为了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无视监管部门,无视广告法规管理的规定,肆意的进行广告违法宣传以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医药广告活动主体的职业道德有待于提高,意识相对淡泊,怀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因此导致了钻法律空子的不法行为现象越来越多
期刊
【摘要】: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拉兹从实践理性的立场出发,对法律是一套权威性的行为规则体系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无借鉴。本文旨在以拉兹的法律权威思想为视角,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拉兹;法律权威;法治  法律的权威最终来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当
期刊
【摘要】:艺术设计看上去与大众消费没有直接的关系,普通百姓也很少购买艺术品,但是艺术设计在商品中的,附加值却不可小觑,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商品的造型,包装等。本文通过对大众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研究,来阐述在消费过程中艺术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键词】:商品;艺术附加值;消费行为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领域涉及很多方面:它研究個体
期刊
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人权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一级、地区一级和国际一级上确保妇女平等、充分地全面参与政治、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根除一切基于性别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当今,妇女人权作为一项特殊的人权种类,在普遍人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女性人权保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课题,是世
期刊
【摘要】:这些年我国环境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原因是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决定缺乏公开性,尤其是涉及重大环境项目或专项规划项目许可时,环境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更是缺乏透明性。而听证制度早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行政程序中一项比较普遍适用的制度,是民族制度在行政中的体现,是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我国频发的环境群体事件,在环境行政程序中引入听证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宪法;行政听证;环境保护
期刊
一、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  随着虚假诉讼案件的逐年增多,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虚假诉讼问题的研究。虚假诉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和郑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虚假(恶意)民事诉讼”研讨会。[1]该研讨会对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手段、目的等要素作出明确规定,是对司法实践中的虚假诉讼情况的高度总结,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体现虚假诉讼的本质特征——恶意串通性,将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等同,有概念混淆
期刊
【摘要】:关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的讨论是法学学术界近来的一大热点,这是一场关法学研究范式的争论,它直接关系到如何界定法学这门学科。各方学者你来我往的探讨后,各自的主张与反对已经比较明确,不过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解决。本文拟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学科比较,跳出法学本身来看社科法学、法教义学及它们之间的争论,试给出不一样的解读。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社科法学;法教义学  一、法学的学科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