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亦外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观摩课有两种,一种是“好看不实用”,另一种是“实用不好看”。近日有幸聆听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股自然、亲切、简约之风扑面而来,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在这里悄然彰显,那便是内聚亦外扬。
  何谓“内聚亦外扬”?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刘云生这样说:“内聚亦外扬”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纵横驰骋,谈天说地,展得很开,毫不拘束,但主题明确,目标明确,直指儿童的心根。我对“内聚”的理解正如“文贵有神”,一堂课或明或暗,总需要一条主线,内容集中,结构精妙。零散细碎没有凝聚力的课,容易使学生的精力和智慧白白消耗在不停的问题切换和环节转换中。而“外扬”则是学生的身体与灵魂时时处处处于自由、快乐的状态。
  让我们一起走进薛老师的课堂,尽情徜徉那一份自由与快乐。
  
  片段一:聚焦“玩”“闹” ,感悟自由
  师:对“祖父一天在园子里,我也一天在园子里,祖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这一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在学做农活。
  师:祖父是在干农活,“我”在干什么?“我”真的是在干农活吗?请轻声读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说明“我”是在干什么。
  生:(读相关的句子)“不单、反而”说明“我”是在瞎闹。
  生:(读第四自然段)“我”哪里是在铲地,分明是在“乱钩”。
  生:“我”在园子里又玩又闹。
  师:自由读刚才这些段落和语句,通过关键词体会“我”不是在做农活,而是在玩,在闹。
  生自由练读。
  师指名读。
  师:从刚才读的这些段落中大家体会到“我”是在玩,在闹,如果是你,你父母会怎么做?
  生:我爸爸肯定会批评我弄坏了秧苗。
  生:我妈妈看我弄脏了衣服,说不定我还要挨一顿打。
  ……
  师:课文中祖父是什么态度?
  生:无论“我”干什么,祖父都在笑。
  师:这是什么样的笑?
  生:慈祥、和蔼的笑。
  生:宽容的笑。
  师:你能感觉到“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快乐。
  生:幸福、美妙。
  生:丰富多彩、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扣“玩”、“闹”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读文, 似乎满屋子的学生、教师和作者萧红一起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和祖父一起下种、栽花,一起拔草,在园子里瞎闹,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享祖父的宽容、疼爱与慈祥;和作者一起畅想、怀念与憧憬……薛老师,带给了学生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片段二: 自由飞舞,思绪飞扬
  师:作者在写童年的时候还写了两段话,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3、14自然段。
  师:这两段话写了什么?
  生:动物、植物都是自由自在的。
  生:动物应有尽有,园子里生机勃勃。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请大家体会这段集中写了什么。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围绕“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来写。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一切的动物与植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
  师:你发现写它们自由的句子有特点吗?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动植物“自由不自由”。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手法。除了一个“愿意”,还有什么词?
  生:“一会儿……一会儿……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师: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和前面不一样,你觉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生:多余的。
  生:和前面有关系,说明天空也是自由悠闲的。
  生:说明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一切也都是自由的。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自由。
  师:好,他体会出“衬托”。
  生:“自由”和“自由”在一起,更“自由”。
  师:前面写的是自由,但没有出现“自由”二字。但现在,这里写了。这里是借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想象一下还可以怎么样?
  生模仿课文写片段。交流。
  生:我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
  生:天空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
  薛老师认为,语文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充分,让学生读得有感情,还要让学生读出是怎么写的,这才是教学的本质,才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
  本段教学,薛老师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在此基础上,薛老师又引导学生用笔来思维,让学生借助文中倭瓜、黄瓜、玉米等景物在园里自由生长的写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文字和图片融进脑海和记忆中,学习作家独有的语言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转化成书面形式,写一写“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快乐、自由、幸福。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中积淀美的文字、美的语言,再创造美的文字、美的语言。从学生写的语句:“天空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是蓝悠悠的,又高又远”,不难看出学生的心也沉浸在作者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放飞。整堂课学生身心都是自由的,此时此刻,他们的笔尖在飞舞,他们的思绪在飞扬。
  
  薛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不仅主线清晰,教学内容丰富扎实,而且灵动,充满自由、快乐。教师应像薛老师那样丰厚自己的教学修养,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同学们在课外和课内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连续背四首,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2.谁愿意背一首有关夏天或池塘或荷花的诗?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时有一位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3600多首诗
平时听课后,经常有教师说:某节体育课的某个环节很有“味道”。究竟是怎样的课,怎样的环节使教师听起来、学生动起来感觉有味呢?    一、内容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支撑,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为学生准备素材的过程是发挥组织作用的一个很好机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更加有味,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了让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牵手,许多教师都有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资料的强烈意识。不可否认,这种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对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课堂上交流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是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读一遍了事,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对于资料中所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却不甚领会,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一位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资料交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富有诗意的、饱含情意的、体现创意的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时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宋代朱熹在《观书》一诗中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怎样让语文课堂这“渠”“清如许”并“活”起来呢?    一、教师的教法“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这个小舞台展示的是老师的才华,老师的智慧,老师的创造,学生的任务是配合老师来完成这种展示。即便在一些自称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    一、口头评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创境激趣,引发学生体验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显然,只
品德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主要学科。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一、走进生活选材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
一、揭题    1.教师出示写有“圆”字的圆形纸片。提问:这张纸是——(圆形的)?  教师将这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作为课题。  2.请学生举例:你在哪里也见过圆形呢?(学生可能回答:硬币、透明胶布、轮胎……)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列举的是圆还是圆形物体。  3.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一起欣赏。(多媒体播放图片:日用品中的圆形物体,生活中常见的圆形图案、国庆花坛、盛开的向日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上述的要
怎样改变精批细改这种封闭、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对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改变“精批细改,改完罢了”的现象,以赏识的眼光审阅学生习作,以多样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  一、生生互动评价  1.以自评自改为基础。学生写出的文章多半是半成品,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首先把一些书写错误,如漏字、多字、错字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