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拿着极低的工资,
付出着巨大的努力,
只为那些智障孩子的笑容,
他们相信:托这些孩子一下,他们就能飞起来。
在山东临沂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有一群患有智障、自闭症的孩子,尽管交流有障碍,但他们脸上始终笑容灿烂;还有几位从全国各地来的老师,他们领着很低的工资,却带来丰富的知识和温暖的关怀,用心守护着这些孩子们的灿烂笑容。
“要培训而不仅仅是陪伴”
“刘威,快提上裤子,你看你裤子又掉了。”
“张玺,快过来,老师给你擤鼻子。”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这所特教学校里,老师重复最多的话语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生活上的提醒。尤其是下课后,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为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很多孩子喜欢在地上玩泥巴,却没有卫生意识,单单洗手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就要不厌其烦每天重复无数次。“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连厕所都不会上,老师就在厕所里拉着手陪着他,有时一待就是半天,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后,如果有谁能自己上厕所了,老师们都特别高兴。”校长姚希梅说。
姚希梅是临沂市沂水县的一名农民,2007年6月,在朋友提供无偿校舍的帮助下,姚希梅在临沂市白沙埠镇十字路开办了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
目前学校共有3个服务点,46名残障孩子。姚希梅介绍,当初办学的目的是专门为周边农村6岁~18岁的智殘儿童提供教育及各种能力训练。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学生上午学数学,下午学语文,中间穿插了美术、音乐等课程。“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我们要培训他们,而不仅仅是陪伴。”姚希梅说。
一个叫曲东银的孩子来的时候,每天都尿床。为了让他改掉尿床的毛病,老师们每天夜里喊他起来上厕所,并有意识地逐步减少喊他起来的次数。一开始是4次,后来逐渐减到3次,从3次减到2次,从2次减到1次,到最后就是整夜都不喊他。
“这个过程中,多洗了好多次被子。特别是从1次降到0次的时候,早上起来被子基本上都是湿的。那时候还是冬天,冷水里,洗完一次被子,手上就多几道裂口。”姚希梅回忆,“我们想让他自己头脑里有个意识,知道不能尿床。他如果没有尿床,我就会表扬他,让老师和同学给他鼓掌。”后来,他每天早上起来,就会自己摸被子,发现是干的,一天都很活跃,一摸是湿的,自己就不好意思,头耷拉着。
老师们训练了一年多,才把他尿床的习惯纠正过来。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都在进步。
“没准在老天那里,咱们是智障”
很多人好奇,姚希梅为什么会选择服务农村智障孩子这个群体。
面对这个问题,她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智障孩子喜欢帮别人做事情,经常帮老师晾晒被子。但是有一天下雨了,他也把被子拿出去晒,他不会区分晴天阴天。对他来说,他是给老师帮忙在做好事。但是不知情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孩子捣蛋,会打他、骂他。”
“因为不会表达,他们常被误解、被忽略,而这对人的伤害是最大的!”她说,“即使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者,如果头脑没问题,也可以向别人求助。但这些孩子有需要,却表达不出来,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自从初中毕业以后,姚希梅就经常在农村遇到智障孩子,看着他们被自己的父母嫌弃,被邻里嘲笑,被学校拒之门外,她非常痛心。她感觉这些孩子只要能接受教育、享受关爱,就会有进步,于是姚希梅开始自学特教课程,并在慈善机构当义工,想为农村的智障孩子寻求一条出路。
在姚希梅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世界最大的饥渴不是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与不被关心。”这是特蕾莎修女的话,而姚希梅所做的一切则是对这段话的实践。
“要真正明白这些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姚希梅这样告诉老师。如今,在姚希梅和学校的老师眼中,这些智障孩子其实没有很大的不同,和他们的沟通也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难。
“智障孩子之所以智障,并不是这些孩子障碍有多大,而是周围人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儿而已。我们说他们有障碍,是我们以自己的情况去衡量,而他们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罢了。没准在老天那里,咱们这些人是智障呢。”姚希梅笑着说。
“我们的存在就是奇迹”
“注册办下来了!注册办下来了!”还没进校门,姚希梅就开始重复喊这句。
2011年1月25日中午,学校里正是吃饭时间。孩子的哭闹声、喊叫声把姚希梅的声音盖过去了。直到姚希梅进教室,她重复的那句“注册办下来了”才被听见。
“真的呀,证呢,证呢?”姚景涛忙不迭地问姚希梅要证。
“给!”姚希梅从塑料袋拿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指着上面写的“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给姚景涛看。
“大家庆祝一下吧!干一杯!”姚希梅提议,但很快发现,没有酒,也没有杯。
“用碗吧,大家把碗举起来!干!”她改口。
学生们没有什么反应,依旧继续之前的吵闹。姚希梅去锅里盛了碗花生粥,举得高高的,和姚景涛、韩艳艳两位老师的碗在空中相撞。
“有了证,以后再也不怕别人说我们非法办学、非法募捐了。”姚希梅喜形于色。
在学校创立的前3年,这所学校不仅没有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身份,而且连教育局的办学许可证都没有。因此,这所“非法办学”的学校经历了各种匮乏——缺钱、缺老师、缺政府支持。
为了省钱,老师们自己种粮食和蔬菜。学校请不起专业的会计、出纳、看护员、司机、网络维修工,老师们个个身兼多职,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加班。
2008年学校经济紧张到老师工资都发不起的地步,“要不我们散伙吧!”这句话在学校的例会上从不同的嘴巴里说出过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人说我们再坚持、坚持。有的老师选择了离开,有的老师选择了坚守,也有的老师走了又回,一共4次。“还是舍不得那帮学生啊!”老师们常说。
庄淑华2011年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毕业找工作我就在百度输上‘社会工作’4个字,网上就出现了临沂这个学校。来实习了一个月,觉得和这群孩子们在一起比较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然后7月份毕业就直接过来了。”小庄老师说。 在这里工作5年的辛东阳身体残疾,为学生操劳过度,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2010年她提出回家养病,本想就此放弃这份工作,在老家谋生,但就因为离开学校4个月后的一个电话,辛东阳就又按捺不住,毅然返回学校。“打电话时是个学生接的,他一接到我电话就听出我的声音,喊我辛老师,我特别感动。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都很少接电话,这么久都没把我忘了,我就觉得我该回去为这些孩子服务。”辛东阳说。
白晶华就是那位4次离开又回来的老师。最后一次辞职是前几天去应聘快递投递员,然而这次他又回来了。白晶华的妻子葛红霞也是天缘益智学校的一名老师,他们已结婚生子,而买房子、养孩子及日常开销让工资不高的他们很是吃不消。“为了买房子的事,有一次白老师哭了。那天下班之后,同事们听见他躲在房间里嚎啕大哭。他是一个男子汉,哭得我们很心酸,当时我们那几个老师谁也没说话。”姚希梅至今讲起这段往事,都很不是滋味。
像这样的老师学校共有16名,大都是从江苏、河北等外省市不远万里而来的,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只有1000元。姚希梅一提到这些老师就会激动地流下眼泪,对于他们,姚希梅有道不尽的感激和满心的愧疚。正是有了老师们默默的奉献,才有了这群农村智障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姚希梅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我们一直资金紧张,我们的学校一直入不敷出。或许三五年之后,或许七八年之后,我们还是会资金短缺,但我想只要这个项目存在,就是奇迹。”
“托他们一下,他们就能够飞起来”
学校位于西苗庄的服务点,是好心人低价出租的两层普通民房,堂屋被当成了活动室,而几个卧室则作为孩子们的教室。一进门,就看到墙上贴满了彩纸,上面写着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长大了我要卖冰糕”“长大了我想当运动员”……这些朴实无华又带着孩子气的心愿让人看起来既欣慰又心酸。“孩子们不会写这么多字,当初都是他们说我写,他们自己都知道哪张彩纸是自己的,还经常把我们领过来,指着让我们看。”韩老师说。
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孩子们都很兴奋,咿咿呀呀地帮老师拼好桌子准备上课。“我们今天画什么?画‘愤怒的小鸟’好不好?”辛东阳担任十字路服务点的美术老师,“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辛东阳说。
孩子们的智力虽有残障,但和普通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小小的画笔上,一笔一划描绘着心中的梦想和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的孩子将自己一心向往的地方画在图画当中。一位叫王祥圳的男孩患有自闭症,老师说他无论画什么图案都要写上“北京”两个字。“原来有篇课文是写北京的,课堂上他读课文读着读着读哭了。他一直有个愿望,上北京天安门去看看。我跟他说有一天带他去。”辛东阳说。还有个孩子在纸的下半部分画满了蓝色的波浪,波浪上有一只小船,上半部分画了一条宽阔的大路,写着“上海”两个字。“他是要去上海,画这幅图是说可以坐船去也可以坐车去。”辛老师如此解读。
看着孩子们一幅幅满是梦想的小画,还有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老师们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还带着一丝得意、一丝骄傲。
如今的天缘已经开设了3处服务点,虽然能够帮助的智障孩子越来越多,但同时资金和教师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天缘益智学校每年的运行成本近70万元,实际收取的学费只占1/5,剩余的钱都是靠社会捐助。姚希梅每日为此疲于奔命,日日操劳使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年长得多,孩子们也都称她为“姚奶奶”。
盡管辛苦劳累,但姚希梅却非常爱笑,骨子里的坚强和乐观让她从不曾放弃。“我们学校的标志是好多人托起一个鸽子,意思是‘爱心托起飞翔的翅膀’,虽然这些孩子可能飞不高,但是大家都帮他们一把,托他们一下,他们就能够飞起来。”姚希梅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期望天缘的服务质量在临沂做得最优,有一天能争取到政府的购买服务,被设为公立的启智学校,真正造福临沂的智障人士。”
(据《南方人物周刊》、新华网相关资料整理)
付出着巨大的努力,
只为那些智障孩子的笑容,
他们相信:托这些孩子一下,他们就能飞起来。
在山东临沂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有一群患有智障、自闭症的孩子,尽管交流有障碍,但他们脸上始终笑容灿烂;还有几位从全国各地来的老师,他们领着很低的工资,却带来丰富的知识和温暖的关怀,用心守护着这些孩子们的灿烂笑容。
“要培训而不仅仅是陪伴”
“刘威,快提上裤子,你看你裤子又掉了。”
“张玺,快过来,老师给你擤鼻子。”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这所特教学校里,老师重复最多的话语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生活上的提醒。尤其是下课后,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为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很多孩子喜欢在地上玩泥巴,却没有卫生意识,单单洗手这样一个简单动作,就要不厌其烦每天重复无数次。“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连厕所都不会上,老师就在厕所里拉着手陪着他,有时一待就是半天,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后,如果有谁能自己上厕所了,老师们都特别高兴。”校长姚希梅说。
姚希梅是临沂市沂水县的一名农民,2007年6月,在朋友提供无偿校舍的帮助下,姚希梅在临沂市白沙埠镇十字路开办了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
目前学校共有3个服务点,46名残障孩子。姚希梅介绍,当初办学的目的是专门为周边农村6岁~18岁的智殘儿童提供教育及各种能力训练。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学生上午学数学,下午学语文,中间穿插了美术、音乐等课程。“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我们要培训他们,而不仅仅是陪伴。”姚希梅说。
一个叫曲东银的孩子来的时候,每天都尿床。为了让他改掉尿床的毛病,老师们每天夜里喊他起来上厕所,并有意识地逐步减少喊他起来的次数。一开始是4次,后来逐渐减到3次,从3次减到2次,从2次减到1次,到最后就是整夜都不喊他。
“这个过程中,多洗了好多次被子。特别是从1次降到0次的时候,早上起来被子基本上都是湿的。那时候还是冬天,冷水里,洗完一次被子,手上就多几道裂口。”姚希梅回忆,“我们想让他自己头脑里有个意识,知道不能尿床。他如果没有尿床,我就会表扬他,让老师和同学给他鼓掌。”后来,他每天早上起来,就会自己摸被子,发现是干的,一天都很活跃,一摸是湿的,自己就不好意思,头耷拉着。
老师们训练了一年多,才把他尿床的习惯纠正过来。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都在进步。
“没准在老天那里,咱们是智障”
很多人好奇,姚希梅为什么会选择服务农村智障孩子这个群体。
面对这个问题,她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智障孩子喜欢帮别人做事情,经常帮老师晾晒被子。但是有一天下雨了,他也把被子拿出去晒,他不会区分晴天阴天。对他来说,他是给老师帮忙在做好事。但是不知情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孩子捣蛋,会打他、骂他。”
“因为不会表达,他们常被误解、被忽略,而这对人的伤害是最大的!”她说,“即使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者,如果头脑没问题,也可以向别人求助。但这些孩子有需要,却表达不出来,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自从初中毕业以后,姚希梅就经常在农村遇到智障孩子,看着他们被自己的父母嫌弃,被邻里嘲笑,被学校拒之门外,她非常痛心。她感觉这些孩子只要能接受教育、享受关爱,就会有进步,于是姚希梅开始自学特教课程,并在慈善机构当义工,想为农村的智障孩子寻求一条出路。
在姚希梅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世界最大的饥渴不是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与不被关心。”这是特蕾莎修女的话,而姚希梅所做的一切则是对这段话的实践。
“要真正明白这些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姚希梅这样告诉老师。如今,在姚希梅和学校的老师眼中,这些智障孩子其实没有很大的不同,和他们的沟通也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难。
“智障孩子之所以智障,并不是这些孩子障碍有多大,而是周围人比他稍微聪明一点儿而已。我们说他们有障碍,是我们以自己的情况去衡量,而他们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罢了。没准在老天那里,咱们这些人是智障呢。”姚希梅笑着说。
“我们的存在就是奇迹”
“注册办下来了!注册办下来了!”还没进校门,姚希梅就开始重复喊这句。
2011年1月25日中午,学校里正是吃饭时间。孩子的哭闹声、喊叫声把姚希梅的声音盖过去了。直到姚希梅进教室,她重复的那句“注册办下来了”才被听见。
“真的呀,证呢,证呢?”姚景涛忙不迭地问姚希梅要证。
“给!”姚希梅从塑料袋拿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指着上面写的“天缘益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给姚景涛看。
“大家庆祝一下吧!干一杯!”姚希梅提议,但很快发现,没有酒,也没有杯。
“用碗吧,大家把碗举起来!干!”她改口。
学生们没有什么反应,依旧继续之前的吵闹。姚希梅去锅里盛了碗花生粥,举得高高的,和姚景涛、韩艳艳两位老师的碗在空中相撞。
“有了证,以后再也不怕别人说我们非法办学、非法募捐了。”姚希梅喜形于色。
在学校创立的前3年,这所学校不仅没有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身份,而且连教育局的办学许可证都没有。因此,这所“非法办学”的学校经历了各种匮乏——缺钱、缺老师、缺政府支持。
为了省钱,老师们自己种粮食和蔬菜。学校请不起专业的会计、出纳、看护员、司机、网络维修工,老师们个个身兼多职,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加班。
2008年学校经济紧张到老师工资都发不起的地步,“要不我们散伙吧!”这句话在学校的例会上从不同的嘴巴里说出过很多次了,每次都有人说我们再坚持、坚持。有的老师选择了离开,有的老师选择了坚守,也有的老师走了又回,一共4次。“还是舍不得那帮学生啊!”老师们常说。
庄淑华2011年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毕业找工作我就在百度输上‘社会工作’4个字,网上就出现了临沂这个学校。来实习了一个月,觉得和这群孩子们在一起比较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然后7月份毕业就直接过来了。”小庄老师说。 在这里工作5年的辛东阳身体残疾,为学生操劳过度,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2010年她提出回家养病,本想就此放弃这份工作,在老家谋生,但就因为离开学校4个月后的一个电话,辛东阳就又按捺不住,毅然返回学校。“打电话时是个学生接的,他一接到我电话就听出我的声音,喊我辛老师,我特别感动。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都很少接电话,这么久都没把我忘了,我就觉得我该回去为这些孩子服务。”辛东阳说。
白晶华就是那位4次离开又回来的老师。最后一次辞职是前几天去应聘快递投递员,然而这次他又回来了。白晶华的妻子葛红霞也是天缘益智学校的一名老师,他们已结婚生子,而买房子、养孩子及日常开销让工资不高的他们很是吃不消。“为了买房子的事,有一次白老师哭了。那天下班之后,同事们听见他躲在房间里嚎啕大哭。他是一个男子汉,哭得我们很心酸,当时我们那几个老师谁也没说话。”姚希梅至今讲起这段往事,都很不是滋味。
像这样的老师学校共有16名,大都是从江苏、河北等外省市不远万里而来的,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只有1000元。姚希梅一提到这些老师就会激动地流下眼泪,对于他们,姚希梅有道不尽的感激和满心的愧疚。正是有了老师们默默的奉献,才有了这群农村智障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姚希梅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说:“我们一直资金紧张,我们的学校一直入不敷出。或许三五年之后,或许七八年之后,我们还是会资金短缺,但我想只要这个项目存在,就是奇迹。”
“托他们一下,他们就能够飞起来”
学校位于西苗庄的服务点,是好心人低价出租的两层普通民房,堂屋被当成了活动室,而几个卧室则作为孩子们的教室。一进门,就看到墙上贴满了彩纸,上面写着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长大了我要卖冰糕”“长大了我想当运动员”……这些朴实无华又带着孩子气的心愿让人看起来既欣慰又心酸。“孩子们不会写这么多字,当初都是他们说我写,他们自己都知道哪张彩纸是自己的,还经常把我们领过来,指着让我们看。”韩老师说。
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孩子们都很兴奋,咿咿呀呀地帮老师拼好桌子准备上课。“我们今天画什么?画‘愤怒的小鸟’好不好?”辛东阳担任十字路服务点的美术老师,“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辛东阳说。
孩子们的智力虽有残障,但和普通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小小的画笔上,一笔一划描绘着心中的梦想和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的孩子将自己一心向往的地方画在图画当中。一位叫王祥圳的男孩患有自闭症,老师说他无论画什么图案都要写上“北京”两个字。“原来有篇课文是写北京的,课堂上他读课文读着读着读哭了。他一直有个愿望,上北京天安门去看看。我跟他说有一天带他去。”辛东阳说。还有个孩子在纸的下半部分画满了蓝色的波浪,波浪上有一只小船,上半部分画了一条宽阔的大路,写着“上海”两个字。“他是要去上海,画这幅图是说可以坐船去也可以坐车去。”辛老师如此解读。
看着孩子们一幅幅满是梦想的小画,还有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老师们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还带着一丝得意、一丝骄傲。
如今的天缘已经开设了3处服务点,虽然能够帮助的智障孩子越来越多,但同时资金和教师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天缘益智学校每年的运行成本近70万元,实际收取的学费只占1/5,剩余的钱都是靠社会捐助。姚希梅每日为此疲于奔命,日日操劳使她看起来比同龄人要年长得多,孩子们也都称她为“姚奶奶”。
盡管辛苦劳累,但姚希梅却非常爱笑,骨子里的坚强和乐观让她从不曾放弃。“我们学校的标志是好多人托起一个鸽子,意思是‘爱心托起飞翔的翅膀’,虽然这些孩子可能飞不高,但是大家都帮他们一把,托他们一下,他们就能够飞起来。”姚希梅说,“我一直有一个梦,期望天缘的服务质量在临沂做得最优,有一天能争取到政府的购买服务,被设为公立的启智学校,真正造福临沂的智障人士。”
(据《南方人物周刊》、新华网相关资料整理)